易 巍,魯艷芳
(湖北中醫藥大學,湖北 武漢 430065)
魯艷芳,教授,主任醫師,碩士研究生導師,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全國優秀中醫人才,武漢市中青年名中醫,湖北省首屆名老中醫學術經驗繼承人,全國中醫藥高等教育學會兒科研究會常務理事,中華中醫藥學會兒科分會委員,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兒科專業委員會常務理事,全國中醫藥促進會綜合兒科分會常務理事,湖北省中醫中藥學會兒科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民盟湖北省體育衛生工作委員會委員;從事兒科教學、臨床及科研工作30年,主持及參加科研課題12項,曾獲湖北省人民政府科技進步二等獎,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藥科技進步三等獎;擅長治療小兒腎臟及肺系疾病,對腎病、腎炎、血尿及咳喘、鼻炎、反復呼吸道感染等疾病的治療有獨特見解。
胃脘痛是小兒常見的脾胃系疾病之一,臨床以胃脘部疼痛不適為主要癥狀,可伴有腹脹、惡心嘔吐、厭食、反酸、口臭等癥狀。胃脘痛的記載首見于《素問·五常政大論篇》。西醫中的急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腸潰瘍、胃黏膜脫垂、胃痙攣、功能性消化不良、胃神經癥、十二指腸炎、胰腺炎等與本病相似[1]。該病大多預后良好,部分患兒因失治誤治導致病情遷延,損傷胃絡而致嘔血、便血。西醫治療消化系統疾病的藥物主要包括:抗酸藥(堿性抗酸藥、H2受體拮抗劑、質子泵抑制劑)、黏膜保護劑、微生態制劑、助消化藥、止吐和胃腸動力藥、瀉藥與止瀉藥等[2],但存在療程長、個體耐藥等問題[3]。魯艷芳教授運用中醫辨證論治,自擬加減瀉心湯治療胃脘痛療效顯著。筆者有幸隨師伺診,得其悉心指導,現將其臨床經驗總結如下。
小兒臟腑嬌嫩,伴隨年齡增長,臟腑形態和功能日趨完善、充盛,小兒時期五臟六腑的形和氣相對不足,尤其是肺、脾、腎。萬全在《萬氏家藏育嬰秘訣·五臟證治總論》中提出:“五臟之中肝有余,脾常不足,腎常虛……人皆曰肝常有余,脾常不足,予亦曰心常有余,肺常不足……此所謂有余不足者,非經云虛實之謂也。”吳鞠通運用陰陽理論對小兒生理特點加以概括,《溫病條辨·解兒難》中有“小兒稚陽未充,稚陰未長者也”。小兒在形體結構上脾胃脆薄,在功能上脾常不足而虛弱,而小兒為純陽之體,生機蓬勃,發育迅速,水谷精微需求量相對較大,脾胃負擔較重。
小兒脾常不足,脾胃發育不完善,脾胃之體成而未全,脾胃之氣全而未壯,加之小兒智識未開,飲食不知節制,易過食冷飲、生冷瓜果、肥甘辛辣油炸之品。伴隨年輕家長缺乏相關育兒知識,喂養不當,冷暖不能適時調整,疾病及用藥致使脾胃損傷,胃氣失和,氣機凝滯,胃絡失于濡養而引發胃脘痛。魯艷芳教授認為小兒疾病發生之后,傳變迅速,在邪正交爭中易見寒證邪熾化熱,熱證傷陽轉寒,或寒熱錯雜、虛實夾雜的復雜證候。
魯艷芳教授認為小兒寒熱不自知,冷暖不能自調,飲食不能節制,容易損傷脾胃,脾胃損傷而生寒,邪滯氣郁而為熱,寒熱錯雜,以致脾胃不和,升降失司,氣機壅滯,而成胃脘痛病。因此臨床以寒熱錯雜證最為多見,主要表現為胃脘部疼痛不適、惡心嘔吐、反酸噯氣、呃逆等。嬰幼兒語言系統未發育完善,不能自覺描述不適感,但追問其家屬可能了解患兒平素納食欠佳、時有口臭等,可協助診斷。魯艷芳教授自擬加減瀉心湯治療小兒胃脘痛,方藥組成:姜半夏、干姜、黃連片、吳茱萸、白芍、玄胡索、炒川楝子、當歸、川芎、煅瓦楞子、九香蟲、高良姜、香附、炙甘草等。方中重用姜半夏,以辛開散結,化痰消痞,配干姜、黃連苦辛通降,開痞散結,取半夏瀉心湯之法,但不拘泥于諸藥及其藥量??紤]小兒臟腑、陰陽稚嫩均易受損,寒冷藥物易傷脾胃,處方用藥遵循寒熱并用的原則,既要重視保護稚陰,又要保護稚陽,以陰陽調劑為要,避免峻補峻泄,故只取黃連,3藥共為君藥。吳茱萸性熱,味辛苦,散寒止痛,降逆止嘔,《本草經疏》曰:“吳茱萸,辛溫暖脾胃而散寒邪,則中自溫、氣自下,而諸證悉除。”白芍苦酸,養血斂陰,柔肝止痛,《神農本草經》曰:“主邪氣腹痛……止痛,利小便,益氣?!秉S連、吳茱萸、白芍共用,寓戊己丸之意,黃連、白芍性寒,吳茱萸性辛熱,熱制黃連而不寒凝,辛制白芍而不斂邪,能清瀉肝胃,降逆止痛。玄胡索性溫,味辛苦,可活血行氣止痛,《本草綱目》曰:“延胡索,能行血中氣滯,氣中血滯,故專治一身上下諸痛……蓋延胡索活血化氣,第一品藥也?!背创ㄩ有袣庵雇矗c延胡索同用,寓金鈴子散之義,可治熱證胃痛。九香蟲咸溫,可理氣止痛,溫腎助陽,《本草綱目》曰:“主治膈脘滯氣,脾腎虧虛,壯元陽。”胃脘部氣機凝滯,胃絡失養發為痛癥,故加當歸、川芎養血通經,共為臣藥。煅瓦楞子制酸止痛,為佐藥。炙甘草調和諸藥,為使藥。諸藥相伍,共奏平調寒熱、行氣止痛之效。
現代藥理研究表明,半夏瀉心湯具有抗潰瘍、保護胃黏膜、改善胃黏膜微循環灌注,以及抗炎、抗菌、抗病毒、抗缺氧、增強機體免疫力等作用[4]。半夏與黃連均有顯著抑制胃液分泌的作用[5-6],對多種原因所致的胃潰瘍有預防和治療作用。吳茱萸對胃腸痙攣有對抗作用[7]。白芍有解痙鎮痛的作用[8]。瓦楞子中含有碳酸鈣,能中和胃酸[9]。
案例1:患兒,男,6歲3個月,2017年1月21日初診。以“間斷腹痛1周”為主訴就診。1周前因飲食不節出現胃脘、臍周疼痛,數分鐘可自行緩解,矢氣多,喜熱飲,無腹脹,無呃逆反酸,無惡心嘔吐,無嘔血黑便,大便2~3 d 1次,稍粘馬桶,成形,條狀。查體:精神一般,呼吸平穩,咽峽淡紅,雙側扁桃體Ⅰ度腫大,心肺聽診無異常,胃脘部壓痛明顯,舌質偏紅,舌苔薄白,脈滑數。診斷為胃脘痛,寒熱錯雜證。予自擬加減瀉心湯以平調寒熱,行氣止痛。方藥組成:姜半夏6 g,干姜3 g,黃連片3 g,吳茱萸3 g,玄胡索10 g,炒川楝子10 g,桔梗6 g,浙貝母10 g,煅瓦楞子15 g(先煎),九香蟲10 g,白芍10 g,炙甘草3 g,當歸10 g,川芎6 g,車前草15 g,五靈脂10 g,炒蒲黃10 g,高良姜6 g,香附10 g。7劑免煎顆粒,開水沖服,每日1劑,分3次服用?;純?周后復診,胃脘痛及腹痛均已緩解。
案例2:患兒,女,5歲,2017年2月15日初診。以“間斷胃脘痛伴腹痛1周”為主訴就診。1周前無明顯誘因出現胃脘痛,數分鐘可自行緩解,偶有臍周疼痛,伴呃逆,無反酸噯氣,無惡心嘔吐,無便血黑便,納食欠佳,大便干結。查體:精神正常,呼吸平穩,咽峽淡紅,雙側扁桃體 Ⅱ 度腫大,心肺聽診無異常,胃脘部輕壓痛,舌質不紅,舌苔白厚,脈弦數。診斷為胃脘痛,寒熱錯雜證。予自擬加減瀉心湯以平調寒熱,行氣止痛。方藥組成:姜半夏6 g,干姜3 g,黃連片3 g,吳茱萸3 g,玄胡索10 g,炒川楝子10 g,桔梗6 g,煅瓦楞子15 g(先煎),烏賊骨10 g(先煎),九香蟲10 g,白芍10 g,炙甘草3 g,當歸10 g,川芎6 g,炒萊菔子10 g。7劑免煎顆粒,開水沖服,每日1劑,分3次服用。1周后電話隨訪,胃脘痛及腹痛均已緩解。
按語:案例1患兒在加減瀉心湯的基礎上,加桔梗、浙貝母宣肺利咽,加五靈脂、蒲黃活血祛瘀,散結止痛,加高良姜、香附行氣疏肝,散寒止痛,方中寓有失笑散、良附丸之義。案例2患兒在加減瀉心湯的基礎上,加桔梗載藥上行,宣肺利咽,加烏賊骨加強制酸功效,加炒萊菔子消食除脹,降氣化痰。諸藥合用平調寒熱,行氣止痛,效果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