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艷華,邢建月,張軼歐,閆夢苗,通信作者:劉光珍
(山西省中醫院,山西 太原 030000)
慢性腎臟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指由于各種原發或者繼發性腎臟病導致腎功能損害而引發一系列癥狀的臨床綜合征。本病發病呈隱匿性,且進行性加重,最終可發展為終末期腎病。流行病學調查表明,我國成人CKD的發病率明顯增高,并呈上升趨勢,很多CKD患者因治療不及時而延誤最佳治療時機[1]。因此,CKD的早期治療,延緩腎功能惡化,改善患者生活質量成為臨床研究的重大課題。筆者運用芪杞益腎膠囊治療CKD 2~3期腎虛瘀阻型患者取得了較好的效果,現將辨證思路淺析如下。
CKD 2~3期患者的主要臨床表現為蛋白尿、血尿、水腫、高血壓、腎功能損害等,屬于中醫“尿濁”“水腫”“虛勞”等范疇。本病多為本虛標實、虛實夾雜證,腎虛為本,瘀血為標。疾病日久,腎氣虧虛,固攝無權,開闔失司,故溺中精微滲漏,發為蛋白尿。正如《諸病源候論》中所云:“勞傷腎虛不能藏精,故小便精液出也。”腎主水,人體的津液代謝皆有賴于腎中精氣的蒸騰汽化。腎主水功能失常,人體內水液代謝亦處于失調狀態,則表現為水腫[2]。久病入絡,脈絡瘀阻,瘀血阻絡,血運不暢,溢于脈外,形成血尿。瘀血貫穿于病程始終,既是病理產物,又是加重血尿的因素[3],故可見腰腹刺痛,痛有定處,舌質淡紅或暗紅,或有瘀斑。總之,本病病機為腎氣虧虛,瘀血內阻,治以益氣補腎,活血利水。
芪杞益腎膠囊是山西省中醫院自主研發的臨床制劑,以黃芪、山茱萸、萆薢、茯苓、薏苡仁、枸杞子、當歸、丹參、赤芍、炮山甲、牛膝、酒大黃、墨旱蓮等組成。方中黃芪補氣固表,利水退腫,山茱萸補腎益精,共為君藥;萆薢、茯苓、薏苡仁、枸杞子泌別清濁,淡滲利水,為臣藥,以加強君藥補腎益精、補氣利水的作用;佐以當歸益氣生血,丹參、赤芍、炮山甲、牛膝行氣活血,大黃活血化瘀、通腑泄濁、清熱解毒,墨旱蓮涼血止血、補腎益陰。諸藥合用,扶正祛邪,補益而不壅滯,共奏益氣補腎、活血利水之功。
現代藥理學研究表明,黃芪[4-5]可調節機體非特異性免疫功能,保護心血管系統,減少血栓形成;山茱萸[6]可增加腎臟血流量,改善腎功能;丹參[7]可改善微循環,減輕血小板聚集,增加腎臟血流,從而清除免疫復合物,修復病變組織;穿山甲[8]、墨旱蓮[9]可延長凝血時間,降低血黏度;大黃可改善腎臟代謝,減輕腎臟損傷,延緩CKD進展[10]。
患者,男,56歲,于2015年10月8日就診。患者間斷出現水腫、乏力、尿中有沫3年余。刻下癥:腰脊酸痛,痛點固定不移,疲倦乏力,雙下肢浮腫,肌膚甲錯,納眠可,小便混濁,夜尿頻,大便調,舌質暗紅,有瘀斑,脈弦。實驗室檢查:大便潛血(++),紅細胞36個/HP,尿蛋白(++),24 h尿蛋白1.2 g,肌酐120 μmoL/L,腎小球濾過率57.9 mL/(min·1.73 m2),血壓132/89 mm Hg(1 kPa=7.5 mm Hg)。彩超示雙腎體積:左腎9.0 cm×5.0 cm×4.0 cm,右腎9.5 cm×5.0 cm×4.3 cm。診斷:慢性腎臟病3期。中醫辨證:尿濁(腎氣虧虛,瘀血內阻)。治法:益氣補腎,活血利水。予芪杞益腎膠囊,每次4粒,每日3次。1個月后,實驗室檢查:大便潛血(+),紅細胞20個/HP,尿蛋白(+),24 h尿蛋白0.7 g,肌酐107 μmoL/L,腎小球濾過率66.5 mL/(min·1.73 m2)。繼續給藥1個月后,實驗室檢查:大便潛血(±),紅細胞7個/HP,尿蛋白(±),24 h尿蛋白0.4 g,肌酐99 μmoL/L,腎小球濾過率73.1 mL/(min·1.73 m2)。雙下肢浮腫基本減退,乏力、腰痛等癥狀均有改善。后繼續給予治療,定期隨訪。
該患者年老體虛,腎虛氣化失司,水液不歸正化,聚而為濕,泛溢肌膚而成水腫,水濕阻滯氣機,久而成瘀,終成腎氣虧虛、瘀血內阻之虛實夾雜證。治以益氣補腎,活血利水,以芪杞益腎膠囊為主治療,辨證準確,用藥得當,取得較好的臨床效果。CKD 2~3期是延緩腎臟病進展,保護腎功能的關鍵時期。腎小球濾過率是CKD分期的標尺,它的變化是腎功能衰竭發生時間和CKD發生并發癥的強預測因素。當腎小球濾過率下降達到CKD 2~3期標準即30~90 mL/(min·1.73 m2)時,臨床主要治療措施為延緩CKD進展,保護腎功能,控制心血管疾病發生的危險因素,治療并發癥[11]。所以,CKD 2~3期是爭取逆轉腎功能,保障患者生活質量的重要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