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全云,高會彥,秦小永
(河南省開封市中醫院,河南 開封 475000)
痤瘡是臨床常見病和多發病,易反復,難治愈,是一種好發于顏面、胸背部,累及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癥性皮膚病,主要好發于青春期,對青少年的心理和社交影響較大,但青春期后往往能自然減輕或痊愈。臨床表現以顏面、胸背等處的粉刺、丘疹、膿皰、囊腫、結節、瘢痕及凹陷等多形性皮損為特點,是困擾患者身心健康的一大損容性疾病。中醫認為痤瘡因素體陽熱偏盛,肺經蘊熱,復受風邪,熏蒸面部而發,或過食辛辣肥甘食物,助濕化熱,濕熱互結,上蒸顏面,《醫宗金鑒·外科心法要訣》記載“此證由肺經血熱而成。每發于面鼻,起碎疙瘩,形如黍屑,色赤腫痛,破出白粉汁”。筆者在臨床中運用針刺療法結合中藥口服治療肺經風熱型痤瘡,療效滿意,現總結整理如下。
1.1 一般資料 100例患者均來自2015年2月至2017年10月開封市中醫院針灸科門診收治的肺經風熱型痤瘡患者,其中男35例,女65例;年齡12~64歲,平均38歲;病程最短1周,最長20年。
1.2 診斷標準 ①西醫診斷標準參照《皮膚性病學》[2]。根據青年男女發生在顏面部、前胸和背部的散在性黑頭粉刺、丘疹、膿包、結節及囊腫、皮損等臨床表現即可診斷。②中醫辨證標準參照《中醫外科學》粉刺的診斷及肺經風熱證辨證標準[3]。本病好發于顏面、頸、胸背部或臀部,多發于青春發育期,皮疹易反復發生,常在飲食不節、月經前后加重可診斷此病;丘疹色紅,或有癢痛,或有膿皰,伴口渴喜飲,大便秘結,小便短赤,舌質紅,苔薄黃,脈弦滑。
2.1 取穴 體針取穴:合谷,曲池,足三里,血海,三陰交,面部粉刺局部。臨證加減:若風熱重加大椎、肺俞;若脾胃濕熱加天樞、內庭;若沖任不調加關元、太溪。
2.2 操作 體針選用0.30 mm×40 mm一次性不銹鋼毫針,在穴位部常規消毒后,直刺進針25~40 mm,得氣后施提插捻轉瀉法1 min。面針選用0.18 mm×7 mm一次性不銹鋼毫針,取痤瘡及痘痕局部淺刺或圍刺3~5 mm,一般不提插捻轉,均留針20~30 min。面針起針后暫不按壓,或者稍加擠壓使其少量出血后擦拭按壓。每日或隔日針刺1次,10次為1個療程,月經期暫停針刺,休息2~3 d后可繼續下一療程。共治療1~3個療程。
2.3 中藥治療 治宜清肺散熱,故選用枇杷清肺飲加減。方藥組成:枇杷葉10 g,桑白皮10 g,黃芩片10 g,梔子10 g,野菊花10 g,白茅根10 g,黃連片10 g,金銀花20 g,當歸10 g,蒲公英20 g,夏枯草20 g,炙甘草10 g。辨證加減:若口渴喜飲者,加生石膏、知母;若大便干者,加生大黃;若膿皰多者,加紫花地丁、白花蛇舌草;若瘢痕結節明顯者,加皂角刺、浙貝母。每日1劑,水煎 400 mL,分早晚飯后溫服,2~4周為1個療程,視個人情況治療1~3個療程。治療期間忌食辛辣油膩甜味食物。用溫水洗臉,禁用化妝品、藥膏等。保持充足睡眠。
3.1 療效評定標準 治愈:皮膚損害消退,自覺癥狀消失;好轉:皮損消退30%以上,自覺癥狀明顯減輕;無效:皮損癥狀均無變化[1]。
3.2 結果 治愈46例,好轉47例,無效7例,總有效率為93%。治愈患者隨訪半年無復發。
中醫稱痤瘡為“肺風粉刺”“鼓皰”“面皰”“酒刺”等,是一種累及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癥性皮膚病,輕則癢痛,影響美觀,重則感染遺留瘢痕,因此預防治療顯得尤為重要。明·申斗垣《外科啟玄》中記載:“肺風刺渣鼻瘡,鼻乃肺之竅,肺氣不清,受風而生,或冷水洗面,以致血熱凝結于面所致,宜清肺消風活血藥治之。”提出痤瘡為血熱或肺經風熱凝結于面所致,治療當疏風清熱,解毒散結。針刺取穴以陽明胃經為主,陽明胃經多氣多血,與肺經相表里,故取合谷、曲池疏風清熱,調和氣血;足三里為足陽明胃經之合穴,可健脾利濕,調和氣血;大椎、肺俞宣陽解表,疏風清熱;內庭清泄濕熱;三陰交、血海、關元調理沖任、氣血。
枇杷清肺飲源自《醫宗金鑒》,主治面部粉刺。本方取枇杷葉、桑白皮宣肺清熱,入肺經,為君藥。黃芩、黃連、野菊花清熱解毒燥濕,為臣藥。金銀花清熱解毒療瘡[4],當歸、梔子、白茅根清熱涼血,活血消腫散結,共為佐使。蒲公英、夏枯草清熱解毒,消腫散結[5];皂角刺、浙貝母通絡散結;甘草清熱解毒,調和諸藥。諸藥共奏疏風清熱、解毒散結之功效。本研究結果表明,針刺配合枇杷清肺飲加減治療痤瘡可明顯提高臨床治愈率,無不良反應,獲效滿意,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