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蓮
(山西省隰縣婦幼保健計劃生育服務中心,山西 臨汾 041300)
患者,女,40歲,2016年12月5日就診。主訴:自覺咽干,咽中如有物咽之不下,咯之不出10余日。曾就診于某醫院,診斷為慢性咽炎,給予阿莫西林膠囊、清喉利咽顆粒口服4 d,無效。現飲食、睡眠皆可,舌尖略紅,苔淡白,脈弦滑。中醫診斷為梅核氣(屬郁證),證屬氣滯痰郁。治療以疏肝理氣,化痰軟堅。方用半夏厚樸湯合柴胡疏肝散加減。處方:法半夏12 g,厚樸10 g,茯苓10 g,柴胡5 g,香附12 g,郁金10 g,陳皮10 g,瓜蔞10 g,桔梗10 g,夏枯草15 g,玄參10 g,3劑。水煎服,每日1劑,早晚各服1次。患者自訴服完第1劑即感咽部舒適,故服3劑后,按照原方又服2劑,服后即瘥。
體會:梅核氣大多病程較長,諸多同道言半夏厚樸湯治療梅核氣效果差,而此患者病程短,詢問患者近期生氣,故予半夏厚樸湯合柴胡疏肝散加減。半夏、厚樸、茯苓降逆化痰,柴胡、香附、郁金疏肝行氣解郁,陳皮理氣和中,瓜蔞寬胸理氣化痰,桔梗利咽祛痰、引藥上行,夏枯草、玄參清熱散結。全方用藥精專,故收效甚捷。
患者,女,35歲,孕1產1,2014年4月10日就診。主訴:月經量少1年多,經期1 d,或點滴即凈,色暗紅,有血塊,伴乏力,腰膝酸軟,舌淡,脈細弱。詢問患者2年前月經正常,因備孕就診于某醫院調理身體,服20多劑湯劑,湯劑中含有大量阿膠,后又單服阿膠一段時間,患者隨后發現月經量逐漸減少,有時1 d或點滴即凈。中醫診斷為月經過少,證屬氣虛血瘀。治以補氣益腎,活血調經。方用補中益氣湯合血府逐瘀湯加減。處方:炙黃芪24 g,黨參片10 g,炒白術10 g,當歸10 g,陳皮10 g,川芎6 g,雞血藤18 g,香附10 g,川牛膝10 g,川續斷片10 g,炒山藥10 g,炙甘草5 g。每日1劑,水煎服,每于經前1周服藥。于2014年9月12日復診,自訴經前有時服3劑,有時服5劑,現經期3~5 d,經量正常,無任何不適,準備懷孕。詢問其丈夫精液常規正常,但工作壓力大,告知其丈夫口服五子衍宗丸。1年后,分娩一健康男嬰。
體會:筆者認為服阿膠應辨有無血瘀,月經量多少。阿膠養血止血,如無血瘀,且月經量多者可以服用。但現在的年輕人多缺乏鍛煉,生活不規律,又喜冷飲,大多數人月經有血瘀現象,服用阿膠后,會加重血瘀,導致經行不暢。此醫案即是此理。患者辨證為氣虛血瘀,方中炙黃芪、黨參、炒白術益氣健脾以資生化之源,當歸、雞血藤養血活血,川芎、香附理氣活血,牛膝、川續斷片、山藥有補腎之功,牛膝通利血脈、引血下行,陳皮和中,炙甘草調和諸藥。
患者,女,27歲,2013年9月3日就診。自訴婚后2年未避孕而未懷孕,月經周期40~60 d,經期5~6 d,色暗紅。丈夫精液常規正常。患者2年來常感疲勞乏力,腰酸,睡眠差,入睡困難,睡后易醒,飲冷不舒,舌淡苔白,脈沉弱。中醫診斷為原發性不孕、月經后期、不寐,證屬氣血不足兼腎虛。治以補氣養血溫腎。方用歸脾湯加減。處方:當歸10 g,炙黃芪30 g,炒白術10 g,黨參片10 g,茯苓10 g,炒酸棗仁(搗爛)18 g,遠志10 g,木香10 g,合歡皮10 g,炒山藥15 g,川續斷片10 g,杜仲10 g,炙甘草5 g,生姜2片,大棗3枚為引。每日1劑,水煎服。二診:患者服上方10劑后,睡眠正常,故上方去炒酸棗仁、遠志、合歡皮、木香、山藥,加雞血藤15 g,香附10 g,炒小茴香8 g,菟絲子10 g,烏藥10 g。每日1劑,水煎服。每次于月經第25日開始服用,服用5劑。三診:服二診方15劑后,月經周期30~32 d,經期4~6 d,無其他不適,舌脈正常。2個月后成功懷孕。
體會:患者體形消瘦,長期飲食少。在母親去世后半年開始入睡困難,睡后易醒,持續1年余。證屬心脾兩虛,氣血不足兼腎虛,與不寐互為因果,形成惡性循環,繼而導致月經后期、不孕。所以首先治療不寐,給予歸脾湯加炒山藥、川續斷片、杜仲補腎,合歡皮安神解郁。睡眠正常后,再調經,加雞血藤行血補血,香附理氣調經,菟絲子、炒小茴香、烏藥溫腎祛寒理氣。全方藥證相合,標本兼治,故療效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