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民族大學藥學院/民族醫藥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北京 100081
原發性高血壓[1](Essential hypertension)是一種嚴重危害人類健康且發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的常見多發心血管疾病,以體循環動脈血壓(收縮壓和舒張壓)增高為主要特征(收縮壓≥140 mmHg,舒張壓≥90 mmHg),同時可伴有心、腦、腎等器官的功能或器質性損害的臨床綜合征,多以眩暈、頭痛、血壓升高、脈弦為主要臨床表現,因此中醫將其歸為“眩暈”、“頭痛”范疇。原發性高血壓是最常見的慢性病之一,也是心腦血管病最主要的危險因素[2]。
傳統醫學認為,在病因方面,主要有情志失調[3]、久病過勞、飲食不節及先天稟賦不足[4-5]等原因;在病機方面,本病的發病機制雖然復雜,但總結起來不外乎風、火、痰、瘀、虛五種;在治療方面,傳統醫學仰仗其辨證論治的優勢,根據不同的證型發展了不同的中藥復方[6-8],從而使中藥內服治療高血壓病的效果得到不斷提高。而刮痧、推拿、針灸等作為傳統醫學的特色治療手段,對治療高血壓病也有很多寶貴的臨床經驗。
刮痧療法[9]也稱為砭石法,是一種使用刮痧器具刮拭皮膚,達到疏通經絡,挑出痧毒,醫治疾病的治療方法。春秋戰國時期《五十二病方》一書中所記載的砭石法可認為是刮痧療法的萌芽。我國現存最早的醫學典籍《黃帝內經》中也有關于刮痧的記載,如《素問·血氣形志篇》中:“形樂志樂,病生于肉,治之以砭石。”《內經》中所述的砭石療法,以石為針,刺之破之,摩之刮之,引而通之,這是刮痧療法雛形階段。后世到清朝時期,醫家郭志邃結合自身經驗撰成第一部痧病專著《痧脹玉衡》,其中明確記載了“頭眩偏痛痧”、“頭痛痧”、“心痛痧”等各痧癥狀。
刮痧療法[10]作為中國傳統醫學特色外治法之一,具有簡、便、效、廉的特點,其治療的理論基礎源于經絡學說。
3.1 基本原理
3.1.1 調和陰陽,行氣調血 中醫學認為,氣血陰陽失和、臟腑功能失調為疾病的一般病機。刮痧療法通過刺激體表腧穴,調整機體的陰陽平衡,達到“陰平陽秘,精神乃治”的境界,使生理功能恢復正常,從而使人體痊愈[11]。
3.1.2 疏經通絡,活血化淤 刮痧不僅可刺激經脈使其通暢,還可使淺表絡脈擴張充血,加強局部的血液循環,從而不僅疏松了緊張痙攣的肌肉,而且調節了臟腑經脈功能,使經脈通利,氣血暢行,疼痛解除[12]。
3.1.3 扶正祛邪,解表退熱 運用刮痧療法刮拭刺激相應經絡穴位,可達到疏通經絡、解表發汗的退熱效果,馮曉純等[13]通過臨床觀察發現刮拭大椎穴及膀胱經相關穴位能夠振奮陽氣、解表祛邪,在清外感表熱的同時也能夠清里熱。
3.2 西醫角度認識刮痧基本原理
3.2.1 鎮痛 經絡學家祝總驤教授經過多年的研究證實刺激經絡可以調節神經反射,改善血液和組織間液的循環,加強器官組織細胞的新陳代謝,刮痧療法便是通過刺激經絡使患者局部血管擴張,肌膚溫度提高,血液循環加快,新陳代謝加速,從而達到鎮痛的目的[14]。
3.3.2 熱效應 組織溫度的變化必然與能量代謝的變化相關,而能量代謝是生命活動最基本的特征,是維持一切生命活動的必要條件[15]。刮痧后局部皮膚表面溫度的升高產生的熱效應會導致微血管擴張,從而增加局部血液循環,改善血氧供應,促進組織細胞內外環境改變,使局部組織代謝旺盛,增強新陳代謝,從而改善病變部位的微循環障礙[16]。
3.2.3 信息調整 刮痧療法通過刮拭體表皮膚,對中樞神經系統發出刺激信號,并調節自主神經,協調機體各臟器的功能。如通過刮痧的物理刺激,降低神經末梢的興奮性,較少向中樞的信號傳遞,使局部組織對疼痛的反應逐漸減弱,從而控制神經根型頸椎病的疼痛癥狀[17]。
3.2.4 自身溶血 刮痧療法是一個通過刮拭皮膚使得血管擴張至毛細血管破裂,血流外溢,皮膚局部形成瘀血斑的過程,此類血凝塊不久即能消散,而起自體溶血作用,形成一種新的刺激素,能加強局部的新陳代謝,有消炎的作用[18]。
刮痧療法[19]作為導引按蹺、灸、砭石、針刺、毒藥這五種中醫特色療法之一,是通過特制的刮痧器具和相應手法,蘸取一定的介質,對體表某部位進行反復的刮擦使局部皮膚出痧,從而達到疏通經絡、驅邪排毒的效果,該方法具有簡便效廉的特點。同時,還可配合針灸、拔罐、刺絡放血等其他外治方法,聯合治療,從而獲得更好的效果。
侯星延[20]從脊柱入手,循經與按穴結合,采用砭石的刮、擦、揉、點、刺、拍、滾等手法,治療高血壓病患者46例,療效觀察顯示,總有效率達到93.5%。劉海華等[21]也采用循經走穴刮拭法,選取手陽明大腸經和足陽明胃經兩條經絡,治療原發性高血壓病患者34例,發現患者血壓水平明顯下降,臨床癥狀得到改善,生活質量提高。
人迎穴為足陽明胃經穴位,近年來,有研究[22]證實針刺人迎穴能抑制內皮素大量分泌,同時還可促進NO的釋放,能調節血管內皮細胞的分泌功能,協調維持血管張力,這對治療難治性高血壓有顯著的作用。曾曉彬等[23]采用人迎穴結合全息經絡刮痧治療高血壓,發現經治療后,患者的收縮壓、舒張壓較治療前均顯著下降,且效果明顯優于對照組。同時,此療法還能顯著降低高血壓患者的超敏C反應蛋白水平,控制炎癥反應,從而改善高血壓病的預后[24]。
頭為諸陽之會,陰陽失衡、氣血上逆也是高血壓的發病因素之一。熊詠萍等[25]選取經絡循行到達頭部的足少陽膽經以及足厥陰肝經,配合足太陽膀胱經穴位以清瀉肝膽火熱,治療高血壓病50例,經治療有效的47例患者血壓水平較治療前明顯下降。由此可見,刮拭頭部能起到調節臟腑、平衡陰陽、疏通氣血的作用,從而使得血壓下降。
中醫學認為刮痧療法通過刮拭經絡的循行部位或特定區域從而起到開泄腠理、疏通經絡、調理氣血的作用[26]。季蓉等[27]通過臨床實驗發現在督脈、足太陽經、手陽明經及足陽明經的相關區域,如太陽穴、百會穴、風池穴、大椎、印堂、肝俞、心俞、腎俞、足三里等處進行刮痧配合放痧治療對于輕度高血壓患者有良好的降壓作用。而且還發現經刮痧放痧治療后,紅外熱像儀檢測大椎穴區的膚溫有明顯的升高,并由此提出刮痧的降壓效果可能與其對體表經絡、穴位的溫熱刺激有關。
現代醫學研究[28]表明,刮痧能直接刺激末梢神經,調節神經、內分泌系統,改善血管的緊張度與黏膜的通透性,從而使血壓降低。李曉敏[29]選取督脈、膀胱經及百會、風府、曲池、足三里、三陰交、涌泉等穴位,對臨界高血壓患者進行治療,經五次治療后,數據結果顯示總有效率達93.5%。
李麗[30]將循經刮痧與子午流注擇時穴位按摩結合起來對高血壓陰虛陽亢型患者進行治療,除實施常規的循經刮痧治療外,還在足少陰腎經氣血流動最弱的卯時以及最強的酉時各行一次穴位按摩。經8周治療后的實驗數據結果分析發現,治療組患者的血壓控制水平在干預前后有明顯的差異,干預后的血壓水平明顯低于干預前血壓水平。
沈桂琴[31]嘗試使用刮痧聯合芳香藥枕的方法來治療痰濕質高血壓患者,將100例高血壓病痰濕質患者按照隨機分組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50例),觀察組除定期以薰衣草精油為介質進行刮痧外輔以每日睡臥芳香藥枕,經治療后統計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經治療后其收縮壓、舒張壓、三酰甘油及膽固醇較對照組均有所下降。
刮痧療法歷史源遠流長,經過數千年的傳承與發展,因其簡、便、效、廉的臨床特點,已廣泛應用于內、外、婦、兒科等多種病癥的治療當中,應用于高血壓病的研究也逐漸增多。為大力推廣刮痧療法,國家相關部門也就此療法制定了一系列的操作規范:如《保健刮痧師國家職業資格培訓教程》、《中國保健技術操作規范-保健刮痧》、《常用中醫養生保健方法技術指南-刮痧》等。在當前國家大力發展中醫藥現代化的背景下,刮痧作為傳統醫學外治法中的一顆璀璨明珠,有著良好的發展機遇。但是,在其發展的背后,我們也不能否認刮痧療法目前還存在著一些不足之處:①目前對刮痧的療效評價標準尚沒有統一認識,直接影響了對疾病療效的比較分析和客觀評價。②現階段傳統醫學領域對刮痧的研究多停留在臨床應用及有效率評價階段,并未深入到其作用機制等更深層次研究方面。
筆者認為應當在刮痧療法的傳統優勢基礎上,結合現代生物科學技術,從分子生物學、基因組學等角度研究刮痧治病的作用機制,用現代醫學揭示其內在規律,更好地應用于臨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