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南京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江蘇 南京 210029;2.南京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針灸康復科,江蘇 南京 210029
突發性耳聾是指72 h內突然發生的、原因不明的感音神經性聽力損失,表現為至少在兩個相鄰的頻率聽力閾值下降≥20 dBHL,常伴有耳鳴、耳悶及眩暈[1]。臨床中約半數以上的病人會在聽力下降前或隨著聽力下降出現耳鳴、耳悶的癥狀[2],若長時間不能緩解或治愈,對聽力可能造成永久損害,影響患者日常生活,甚至引起嚴重的心理問題。臨床應用葦管灸治療突發性耳聾伴耳鳴、耳悶1例取得良好療效,現報道如下。
朱某,男,59歲。因突發性雙耳聽力下降11天,于2018年6月13日來診。患者11天前晨起后發現雙耳聽力下降伴耳鳴、耳悶,至江蘇省中醫院耳鼻喉科專科檢查:外耳道正常,無耵聹栓塞,鼓膜稍內陷;聽力檢測:雙耳全頻下降,右耳重度聽力損失,左耳輕度聽力損失;磁共振內耳未見異常,診斷為“突發性耳聾”;予西藥激素沖擊、營養神經、改善循環等治療10 d后無改善,遂至針灸科治療。刻下見:患者半月前有感冒病史,雙耳聽力下降伴持續性耳鳴、耳悶,右側較重,微咳,頭暈,無眩暈,平素急躁易怒,夜寐不安,口苦,納差,二便調,舌質紅,苔黃膩,脈細數。中醫診斷為暴聾病(氣郁化火兼風邪外襲);治以疏肝解郁,祛風散邪;予針刺聯合耳管灸治療。具體治療如下:針刺選穴為雙側聽會、聽宮、耳門、翳風、中渚、外關、陽陵泉、太沖、足三里、三陰交。操作:毫針直刺,采用平補平瀉手法,留針30 min;針刺結束后行葦管灸治療,選擇長5 cm,內徑0.4 cm的葦管器:一端固定于外耳道;另一端放置1 g重量艾柱,點燃,使燃燒產生的熱量及艾煙通過葦管傳入內耳,以有溫熱感為宜,一壯燃燒完及時更換以保證耳內溫度,每次操作時間約20 min ,每日治療1次。因患者自覺左耳癥狀較輕,聽力尚可,只對右耳行管灸治療,連續治療6次后,患者治療結束半小時后反饋右耳頓覺輕松,耳鳴、耳悶感消失,安靜環境中能感知左耳輕微耳鳴,隨即復查電測聽:左耳聽力恢復正常,右耳低中頻恢復,高頻仍有輕度聽力損失。囑繼續行雙側葦管灸治療,再治療5次后,右耳耳鳴也消失。1個月后電話隨訪,患者訴聽力正常,無耳鳴、耳悶不適。
目前突發性耳聾的發病機制尚未明確,主要認為與內耳循環障礙、病毒感染、免疫障礙等引起內耳的供血障礙有關。耳鳴、耳悶的產生也與內耳缺血、缺氧,循環障礙有關[3]。臨床治療突發性耳聾主要采用綜合治療的方法,包括激素、擴血管藥物、營養神經等藥物配合高壓氧等物理治療。針對耳鳴,利多卡因有一定療效,但其臨床療效與給藥途徑、劑量等有關,其維持時間較短,在用藥幾小時后容易再次復發,并且還有一定的副作用,如靜脈用藥可能引起心臟停搏、精神神經系統癥狀、肝腎功能損害等[4],鼓室內注射可能引起局部鼓膜穿孔、中耳感染等。對于耳悶,以改善循環治療為主,無特效療法。
突發性耳聾在中醫學屬“暴聾”范疇,針灸治療本病有確切優勢。本患者焦躁易怒,肝失疏泄,氣機郁滯,再加夜臥當風,風邪襲表,經氣痞塞,氣郁化火,耳竅受阻,最終出現聽力下降、耳鳴、堵塞之癥。治療當以疏利為主。耳與臟腑經絡密切相關。“十二經脈上絡于耳”,奇經八脈之中,陰陽兩蹺脈也“入耳中”。聽宮、聽會、耳門為局部取穴,疏通局部經氣;聽會、陽陵泉屬膽經穴,遠近配穴,以利膽經經氣;太沖屬肝經穴,與膽經穴表里經相配,疏肝解郁,調理氣機;翳風、中渚、外關皆為三焦經穴,“三焦主通行三氣,經歷于五臟六腑”,可調節全身氣機;外關、風池又可疏散表邪;足三里、三陰交相配,補益脾胃,益氣和血。諸穴相配,風邪得散,氣機得暢,故耳竅脈絡暢通,氣血得補,則得以濡養。《靈樞·厥病》“耳聾無聞,取耳中。”葦管灸是中國古代名灸,是一種作用于耳部的艾灸,首見于唐·孫思邈《千金翼方·卷二十六》:“治耳疾,截箭桿二寸,內耳中,以面壅四畔,勿令泄氣二灸筒上七壯”。葦管灸治療突發性耳聾,主要依靠艾灸的溫通效應和抗炎機制,其燃燒時產生的溫熱不僅能作用于耳周穴位,更將溫熱刺激傳導至中耳及內耳,直接作用于血管,能夠改善耳蝸血液、淋巴循環,增強代謝,促進神經修復[4-6]。通過臨床觀察,葦管灸能有效改善耳鳴、耳悶癥狀,對長期耳悶不能緩解者也有一定的作用,有助于提高聽力。葦管灸聯合針刺,一方面有利于改善循環,提高殘余聽力直接幫助提高聽力;另一方面,減輕耳鳴、耳悶癥狀來幫助聽力恢復,整體治療效果更優于只針對提高聽力的治療方案。
綜上所述,葦管灸治療突發性耳聾療效佳,還具有操作簡便、無痛苦、無副作用等優勢,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