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陽中醫學院,貴州 貴陽 550002
千百年來,在西南邊陲這塊熱土上,歷史源遠流長,民族文化豐富。苗族人民結合自然生態環境、地理居住環境和人文民俗環境,發展出苗家特色的養生保健方式,將歷史文化、生態文明與民俗環境、文化遺存融合成獨特的苗鄉人居環境圈,是苗族養生方式實施的基礎,為養生理念在環境方面的研究提供了獨到的思路。
1.1 苗鄉生態之特色 古籍《內經》有云:“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其強調,要想獲得健康長壽,必須與自然條件相適應,與氣候資源相協調,才能達成“法于陰陽、和于術數”的養生“圣人”境界。
以黔東南州為例,據統計:全州年平均氣溫為14.6~18.5 ℃,年平均降水量在1028.6~1432.9 mm之間,年平均相對濕度為78%~84%,全州空氣清新,濕度合宜[1],常年沒有極端惡劣的天氣,各項條件始終均在最適氣候基準溫度范圍內,生活在這種自然條件下對于人體的健康十分有利。同時由于優質的生態環境,使得孕育的藥物種類豐富,從而治療方法多樣,為養生方法的實施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黔東南苗族自治州氣候舒適、降水豐沛、植被完好,被稱作“原生態民族文化博物館”,是保存完好的生態養生之地。并且黔東南州是貴州省森林覆蓋率、森林面積和森林蓄積量最高的地州[2],森林的保持水土、涵養水源、固碳釋氧、凈化空氣、美化環境等功效[3],為苗族人民的身體健康,延年益壽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潛在的“森林氧吧”是苗鄉生態的突出特點。
1.2 生態養生之優勢 黔東南州的生態環境中,富含著“空氣維生素”、“長壽素”之稱的負離子,對人體健康十分有利,成為延年益壽的物質基礎。加上自然景觀優越,每年的4、5、9、10月,此時體感溫度最佳,恰逢全州舉辦一年一度的姊妹節、蘆笙節,民俗文化與自然環境相結合的“天、人、景”的生態特色,為養生保健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如:發展養生旅游,夏日漂流,清涼舒爽,冬日溫泉,祛寒固本,將嚴冬御寒、盛夏避暑的理念蘊含于養生辦法中,在規避不利氣候的同時,將養生落實于自然環境,使人在大自然中休養身心,與中醫養生學里的“天人相應”理念不謀而合。而擅用外治法是苗族養生的一大特點,即通過外療法將藥物、蒸汽、器具或手法作用于人體體表而達到延年益壽的目的[4],多具有活血化瘀、行氣通絡的作用,其中熏蒸療法、拔筒療法、熨帖療法等具有代表性并且多在戶外進行,體現了苗族自然養生的觀念。同時苗醫常常“就地取材、隨手行醫”,表現了苗藥效用精專以及苗家擅用鮮藥的特色,這與苗鄉的生態優勢也是不可分離的。
1.3 生態養生之可持續利用 《孟子》有言:“魚鱉不可勝食,林木不可勝用”[5],苗鄉地區自古以來就有“八山半水半分田”之稱。苗族人民久居深山,對山林有著歸屬感,加上對于楓樹圖騰的物神崇拜,所以他們用約定俗成的方式——“榔規”維護著生態資源的可持續利用。例如:公共的植物資源不得采摘,砍伐的樹木在高度上有嚴格限制。深山野外不免常有野獸出沒,若其誤闖山寨除非威脅到村民的安全,否則不能獵殺,遭受的經濟損失由政府承擔。在可持續利用思想的引導下,苗族人民養成了合理利用資源、維護物種多樣性的習慣。正是由于這種環保理念,才使得生態資源在苗嶺地區繁盛生長。同時苗醫常利用苗鄉的物種資源而行醫治病,多數無需耗費大量的人力、自然資源與造價昂貴的高新科技,有效地節省了生態資源,體現了可持續利用的理念。苗家人致力于資源的可持續發展,合理開發資源,為日常生活與保養攝生提供了可循環利用的條件,維持了優質的自然環境。
2.1 居處環境之優越性 《千金翼方》曾提及,居處環境應選擇背山臨水、土地良沃、泉水甘美之地而建,以免染上疫毒引起怪病。《本草綱目》曾言:“人賴水土以養生,可不慎所擇乎”,苗醫擅用外治法,治療上主張采用鮮品藥,而苗族醫藥以及養生方式與其居住環境是緊密相關的。
苗鄉生存環境相對簡陋,可是卻常有長壽老人健在,探其原因,或許不僅僅與他們遠離塵囂、移情易性有關,跟棲身之所更有著密切聯系。苗家人造屋安居之處多選擇傍山而建,依水而居的“干欄式結構”,居處之地環境質量好,既有利于身體健康,同時多處于深山深谷,山路崎嶇蜿蜒,又決定了苗民們出行多以步行為主,險峻的地勢地貌,成為了苗族人民的身體鍛煉場。空氣質量與地質特點,都為苗鄉人民的身心養生提供了便利的地理條件。
2.2 居處養生之特色 苗嶺人民多以村寨式聚居,少則幾戶,多則成百上千戶。山地多平地少,石路多土地少,懸吊于半山腰上的木質吊腳樓是苗家人為適應地形,減少土地破壞性而建成的“緣地性”產物。它根據苗鄉的地理環境,橫貫于山巒之上,樓體一面倚靠山崖與正房相連,其余面連結木柱植入山體,不僅保持了房屋的穩定性,樓底高懸于地面還可以防止野獸蟲害的侵犯,并且通風干燥、冬暖夏涼、排水除濕。使原本簡陋的鄉野村屋,因設計別致,成為苗鄉特色的民居建筑。同時苗族注重情志養生,通過調節精神狀態達到“心若靜淡,壽則終達”的效果。優美的景觀能夠陶冶情操,加上吊腳樓的建筑用材多以竹、木為主,融入了苗族楓樹圖騰的信仰,體現了精神養生的特點。再者苗家人在季節交替之際在室內撒放丹砂,以消除瘟疫[6];應四季寒暖而沿用著“熱羊冷狗”的飲食習慣。加之居住環境簡陋,就醫不便,迫使苗家人認識、學習、應用草藥知識,以方便解除疾病之憂。同時根據居處之地隨時采藥、隨手行醫,也是苗族居處養生的一大特色。如:鮮折耳根煎水服用以治療肺熱咳喘;鮮毛蓑搗碎外敷來治療胃火牙痛等,也是苗族根據居處環境的變化來靈活運用養生方法的表現。
2.3 居處養生之可持續發展 苗家人民在山林中安營扎寨,往往就地取材,因材施用。眾所周知苗族屬于森林式的生態民族,穿戴多以麻織品、蠟和樹脂染制品為主,食用綠色健康食品,用藥多選用山林本草[7],房屋建筑材料也多取材于杉樹、楓樹,這些表明了苗族擅于利用居處環境,合理調整生產與生活,從而促進人體健康的優勢。苗族堅守“萬物有靈”的信仰,認為養生之道應與自然共生。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獵食習慣,并沒有讓他們隨意掠奪。如:打獵要節制,采藥應采大留小、采根留枝,采集樹木作為建筑材料也要舉行一定儀式等行為,表現了居處養生的可持續發展理念。當前黔東南州的藥物資源越來越廣為人知,苗藥在治療許多疑難雜癥、多發病、地方病方面有著獨特功效。如治療跌打損傷、蟲獸咬傷、筋骨勞損、風濕疼痛、腦神經病變、骨髓炎等苗藥發揮著巨大的作用[8]。但是苗鄉以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又維護著藥物資源的可持續利用,維護了苗鄉居處環境資源的循環發展。同時封山育林,禁止深潭過量打漁,禁止使用有害于自然環境的苗藥,禁止砍伐“神樹”等禁忌,也反映了苗族合理地利用資源、防止物欲追求過度的思想。
3.1 苗鄉民俗之概況 文化人類學認為,民族文化與生態系統都是具有自組織能力的體系,文化具有適應所處生態環境的稟賦[9]。苗嶺地區的文化習俗,自然離不開所處環境的影響,所以苗族的習俗區域性極強,不具備廣泛的全民性,只是在某些苗族聚集地承襲[10]。苗鄉民俗隨著歷史的推移,時代的變遷而發展。這些能夠隨著時間而發展、創新的民俗文化,被稱之為“活態文化”[11]。苗鄉地區的活態文化,例如圖騰文化、巫儺文化、歌舞文化等非物質文化遺產也體現著苗鄉民俗的特色,是民俗養生的重要基礎。
3.2 民俗養生之形式 苗鄉民俗中歌舞文化、巫儺文化、圖騰文化等民俗具有代表性。諸如:跳茶燈是苗族為表達喜悅之情,在盛大節日中開展的節目,其娛情育性的功效,體現了精神養生的特色。巫儺文化中,化水療法僅用一碗一水,口中默念苗鄉“咒語”,即可效到病除。而斷根藥是苗族在長期與疾病作斗爭的過程中,家家戶戶為治療幾種特殊疾病而總結得出的經驗方[12],其組方精簡,服藥過后將藥渣埋入土中,以示“斷根之意”,是精神與藥物養生相結合的代表,體現了苗醫藥神藥兩解的理念。端午佳節,苗族有熏艾葉、泡艾草澡的習俗,可以達到殺蟲止癢療癬的功效。儺戲是苗族一直沿襲的習俗,寄托著苗族人畜興旺、五谷豐登的愿景。從苗族發展史來看,圖騰崇拜貫古通今,楓香樹被認為是苗族的“神樹”,選址建屋習慣“請”一顆楓香樹作為屋梁,以保一家和諧平安。而苗族古歌中也記敘了許多苗家人遠古時代醫療活動的內容。比如其中一首敘述哈哥自小同野獸生活,野性難易,但食用浮萍之后恢復了人的本能,從而苗族便認為浮萍有利咽開竅的作用。許多民俗傳承,從形體與精神兩方面體現了早期預防學的思想。
3.3 民俗養生之可持續傳承 盡管現今在苗鄉流傳的民俗不為苗族所特有,但是體現著苗家人對于傳統民俗的包容性,以及在民俗環境中對于養生理念的發展。苗族民俗活動多在戶外進行,注重就地取材的便利性,體現了苗族養生 “萬物有靈”、“天人合一”的內涵,使民俗養生方式一直沿用于苗族的生活之中。養生行為與傳統節日、四時節氣、生活習慣緊密相連,保證其年年往復地可持續傳承。隨著苗鄉地區一系列民俗旅游、民俗博物館、民俗文化節的開展,苗藥資源逐漸運用于社會大眾的生活,苗醫簡、便、效、廉、驗的行醫風格走入人民的視野,加強了苗族民俗的繼承與發揚、交流與融合,成為了傳承民俗養生的重要方式與促進民俗養生發展的契機。
4.1 自然環境養生應當順勢而為 苗嶺境內生態環境優越,為人體的健康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但由于位于山區,既保留著山區特有的養生方式,也由于地勢因素的特殊性,有著經濟發展遲緩、交通閉塞及信息資源滯后等一定程度上的封閉性,這些也阻礙著養生事業的拓展。
如何沖破阻礙,將衍生于自然環境的養生方法真正地推廣到人民大眾中去,一方面苗族人民當順應自然規律來發展養生辦法,同時養生貴在修心,應敞開胸懷接受外來思想的融入。將“養生”拓展為“養心”,是促進自然環境養生在苗鄉持續發展的秘訣。另一方面政府部門應當加大培養力度,通過各個渠道,廣泛宣傳苗家養生方式,突出民族特點,形成苗家養生的品牌優勢。同時推動苗醫藥的基礎研究進一步深入化、系統化,提高苗醫藥科研團隊的研究實力,增強苗族醫學的學術性與科學性。注重苗藥資源新技術的應用,使得傳統的苗藥制劑與現代藥劑學接軌,加快推動苗藥的現代化進程[13]。
4.2 居處環境養生應當順境而作 苗族歷史上經歷數次民族遷徙,最后在西南地區安居。苗族民居利用地勢將人工的產物與天然的實體相結合,從而形成了“雖為人筑,宛自天成”的效果。苗家人認為楓樹是其民族的“神樹”,全木質結構的吊腳樓,經久耐用力學性能良好,為居處養生奠定了牢固的基礎。
苗鄉人民的造屋選址多選擇背山面水之地,利用了地理優勢。苗家人能在山區中生存,與其主動適應居所環境來維持發展不無關系。他們根據居處環境總結出的一套簡便實用的養生辦法,囊括了環境、飲食、個人衛生以及對時行疫病的隔離防護等方面,起到了未病先防的作用。同時還將苗族民居的全貌展現于社會大眾的眼前,不僅能推動當地經濟的發展,還能完善養生事業藍圖的構建。同時隨居處環境而靈活變化的苗族養生保健方式,還需進一步挖掘、繼承和發展,以推動苗族養生的產業鏈形成,為苗醫藥事業的發展壯大奠定理論與實踐的基礎,合理規劃統籌并落到實處,才能實現苗族養生的可持續發展。
4.3 民俗環境養生應當傳承發揚 苗鄉的民俗,是根據苗族歷史發展而來的,同時結合苗鄉的環境特點,最終可用于保養攝生,使得民俗文化盛行于苗嶺地區。由于一些文化的傳承是建立于苗族自我發展自成體系的社會背景上的,所以當苗族的民俗遭遇到現代文明的沖擊時,便出現了疲軟的態勢。基于民俗環境中的養生事業,其局限性與落后性也無可避免地顯露出來。
民俗環境養生的傳承植根于民俗文化,而民俗文化可以通過培養一定數量的民俗團體,形成一定程度的民俗效應,弘揚民族文化精神等方式來傳承。同時結合特效藥物而不斷開拓新形式,豐富苗族醫藥的民俗傳承方式,強化苗醫藥的自主創新能力,用大量的科學研究與臨床實踐來進一步驗證苗醫藥養生的理論、方法等的科學性,在科研數據上增強苗族養生功效的說服力。并且在政府、社會、民眾等合力的推動之下,利用黔東南州在苗醫藥研究領域的優勢,把苗醫藥作為重點學科來重點研究與扶持,強化貴州在這一領域的制高點[13],在苗醫藥研究領域起到引導作用,使苗族醫藥民俗時刻保持生命力,這樣民俗養生事業才能不斷發展。
總之,養生實質上是對于生命的保值與增益,苗嶺地區順應環境以保身延年,思索環境以探尋生命的奧秘,啟示人們在養生保健中應注重與人居環境相協調。同時將生態環境與人文環境調整于和睦的狀態,尊重自然環境、適應居所環境、利用民俗環境而發展養生辦法。在苗鄉的環境中,順境、擇境、利境養生,才是基于大環境背景下發展養生之道的必由之路。
[1]楊錦,楊勝忠,梁平,等.貴州黔東南州旅游氣候資源分析[J].貴州氣象,2012,36(3):29-31.
[2]呂永鵬,車越,邰俊,等.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生態環境規劃研究——兼談西南少數民族山區資源、環境與發展的互動與協調[J].山地學報,2010,28 (2):191-198.
[3]王兵,魏江生,胡文.貴州省黔東南州森林生態系統服務功能評估[J].貴州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9,26(5):42-47,52.
[4]張曉寒,崔瑾,王興桂,等.淺議苗醫藥信息數據庫建設的構想[J].中國民族民間醫藥,2013,22(18):4,6.
[5]萬麗華,藍旭.中華經典藏書——孟子[M].北京:中華書局,2013:77.
[6]滕建甲.苗族特殊療法淺介[J].中國中醫急癥,2005,14(6):37.
[7]蔡熙.論貴州苗族詩意棲居的生態文化內涵[J].鄱陽湖學刊,2013(5):111-118.
[8]杜江.貴州民族醫藥科研及開發現狀[C].//中國民族醫藥學會2003全國苗醫藥學術研討會特輯.中國民族醫藥學會,2003:4.
[9]斯圖爾德(張恭啟譯).文化變遷的理論[M].臺灣: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出版發行,1989.
[10]龍海清.苗族傳統節日文化的基本特征與當代意義[J].懷化學院學報,2007(10):4-6.
[11]曾祥慧.活態文化 活態環境 活態保護——苗族多聲部情歌的保護模式探討[J].貴州民族研究,2008,28(6):92-101.
[12]韋波,周武華,楊立勇,等.苗族“斷根藥”淺析[J].中國民族民間醫藥,2004(4):231-232.
[13]羅迎春,鄧博文.貴州省苗族醫藥現狀分析研究[J].貴州民族研究,2014,35(4):124-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