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河南中醫藥大學,河南 鄭州 450008;2.河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河南 鄭州 450000
胸悶變異性哮喘(Chest Tightness Variant Asthma,CTVA)是一種新的哮喘亞型,以胸悶為唯一臨床癥狀的特殊類型哮喘病癥,無咳嗽、喘息等典型的哮喘表現,肺部聽診無哮鳴音,但具有氣道高反應性和可逆性氣流受限以及典型的哮喘病理特征,對吸入性ICS或 ICS吸入加長效β2受體激動劑治療有效[1]。中醫學對胸悶的論述最早可追溯到《黃帝內經》。《素問·痹論》曰:“肺痹者,煩滿喘而嘔”。宋桂華教授為第四批全國名老中醫汪受傳學術經驗繼承人,在長期臨床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經驗,在治療胸悶變異性哮喘上頗有見解,筆者在跟師學習中受益頗多,現將經驗總結如下。
胸悶變異型哮喘因其以胸悶、憋氣為特點,當屬“肺痹、胸痹”范疇,病位在肺而不止于肺,五臟相互聯系,脾位居中焦[2],又是氣血生化之源,有承上啟下的作用,則尤其重要。《景岳全書·雜證漠·痰飲》指出:“蓋痰涎之所化,本由水谷,惟脾不能盡化, 則留而為痰”。若患者脾胃運化功能虛弱,過食肥甘厚味則致脾胃運化受損,肥甘厚味生濕,聚濕生痰, 痰濕易閉阻脈絡,致氣機不暢。外感六淫或飲食不節皆可致化生火熱,熱邪積聚體內,可阻滯氣血;脾濕不化也可聚而化熱,痰熱互結,致津液澀滯停而不去,影響氣機,病殃及血,致血行遲滯,瘀血內停。由此可見,或痰、熱生于先,影響氣機,病殃及血,血行滯瘀;或血瘀為先,變生痰濁,終致痰、熱、瘀結,兼夾為患[3]。宋桂華教授依據多年臨床經驗認為此病虛實不會單見,常夾雜致病,本質為本虛標實,內因是決定因素。《素問遺篇·刺法論》說:“正氣存內,邪不可干”,因此正氣內虛,是本病的根本,脾胃受損,氣陰兩虛可致痰濁、熱邪、瘀血產生,而痰、熱、瘀這些既是病理產物,又是病因,交相錯雜,三者常互為因果,在疾病轉變中相互為用,如此惡性循環,終致氣機失暢,肺氣郁痹。癥見胸痞滿悶,甚者胸膺憋氣,咽部阻塞、可兼喘咳氣逆、呼吸不暢、咳嗽不揚,胸脅脹悶等[4]。
本病雖復雜多變,然治病求本是其要旨。宋桂華教授認為雖然每個人體質有所差異、感邪也不同,不同病變階段病機側重也有所偏倚,但歸根結底都是由于肺脾虛弱所致。中醫亦認為肺為嬌臟,為臟腑之華蓋,易受邪侵, 亦易受它病影響, 故易于損傷。如《辨證錄》曰:“生肺氣者,止有脾胃之土,而肺者有心焉, 仇肺者有肝焉, 耗肺者有腎焉,一臟腑之生,不敵眾臟腑之,此氣之所以易衰而邪之所以易入也”,脾胃感邪,則邪亦隨脾胃之氣而輸之于肺,而肺乃受傷矣[5]。脾胃虛弱,氣血生化不足,致肺氣不足,累及上焦氣機,正如李東垣所說:“內傷脾胃,百病由生”。另一方面,每個時代的疾病會受其時大環境的影響,肺外合皮毛而司呼吸, 空氣污染危害人體則肺首當其沖,肺朝百脈, 通過其它方式進入體內的有害物質亦可通過血脈影響肺臟[5]。再者與飲食有很大的關系,現代人多高蛋白高脂飲食,導致脾胃負擔過重致脾胃受損。因此必立足于脾胃受損,要根據具體情況有所不同的側重,分而治之。
2.1 痰熱互結型 痰濁郁而化熱,痰熱互結,癥見胸悶心煩,口干喜冷飲,口苦, 痰黃,大便干,舌苔黃厚膩,脈滑數等。治以清熱化痰、寬胸散結,同時要注意健脾和胃。以陳皮、蘆根、天花粉、半夏、瓜蔞、薤白、浙貝母等清熱化痰,輔以白術、茯苓、焦三仙健脾消食和胃。現代藥理研究表明[6]瓜蔞、薤白有調節血脂、抗氧化、抗血小板凝集等作用。因此既可以清熱化痰,又可以活血化瘀,預防瘀血的產生。
2.2 痰瘀痹阻型 肺痹日久,氣滯血瘀,形成痰瘀互結之勢,則可見胸悶胸痛,夜間明顯,舌質紫暗夾有瘀斑,苔膩,脈滑等,治以化痰通絡。臨床中常用川芎、澤蘭、紅花、丹參、赤芍、葛根等,葛根既能清熱生津,又有活血化瘀的作用。輔以白術、茯苓、麥芽、山楂等健護脾胃。
2.3 顧護氣陰 由于經濟條件的改善,現時飲食多溫補,性偏溫燥辛散走竄,或病程日久易耗氣傷陰。癥見胸悶,活動后尤甚,少氣懶言,神疲倦怠,面色少華,口渴,盜汗,舌光紅少苔,脈細數。臨床治療常用太子參、黨參、南沙參、北沙參、玉竹、麥冬等滋陰潤燥,益氣生津。宋桂華教授認為陰虛易生虛熱,不可單純滋膩過度,恐留邪氣,故在處方中常加入柴胡、知母、地骨皮等滋陰清熱之品,共成滋陰退熱之效,虛熱清、陰液復,諸癥自除。
趙某,女,15歲,于2017年5月23日初診,胸悶5天。患者5天來胸悶不舒,偶有胸痛,長舒氣,憋氣,偶咳,動則出汗,夜間盜汗,喜食面肉,眠可,二便調。查體:舌質暗紅,舌苔白膩,脈細數,咽略充血,雙肺聽診呼吸音稍粗,未聞及干濕性啰音。輔助檢查:肺功能示正常,心電圖、心臟彩超無異常。中醫診斷:肺痹;中醫辨證:氣陰兩虛,痰瘀痹阻;治法:化痰祛瘀,益氣養陰。處方:南沙參10g,北沙參10g,太子參10g,玉竹12g,麥冬12g,赤芍12g,丹參12g,枳殼12g,香附12g,炒萊菔子12g,炒麥芽10g,炒山楂10g,瓜蔞10g,炒白術12g,茯苓10g,甘草6g。7劑,水煎服,日1劑;2017年6月2日二診,患兒胸悶憋氣較前明顯好轉,無胸痛,盜汗,納眠可,二便調。聽診雙肺呼吸音清,固守原意,上方續7劑,每日1劑,以鞏固治療;2017年6月10日三診,藥后胸悶、胸痛已無,不咳無憋氣等不適,納眠可,二便調。舌苔薄白,脈平和。上方去太子參,加黨參10g,防風10g。14劑,水煎服,日1劑,諸癥得安。
按:本證患者喜食面肉,易損傷脾胃,運化失司,濕邪凝聚成痰,痰濁日久,氣滯血瘀,脈絡痹阻而胸悶、胸痛;手足心熱,動則出汗、夜間盜汗,舌質暗紅,脈細數,為氣陰兩虛。由此可見無論痰生于先還是瘀生于先,皆影響氣機,終致痰交瘀結,兼夾為患。宋桂華教授認為本病歸根結底為肺脾氣陰虧虛,致痰瘀痹阻脈絡,屬本虛標實。初診時以丹參、赤芍、枳殼、香附、瓜蔞以活血祛瘀,行氣化痰;以南沙參、北沙參、太子參、玉竹、麥冬益氣生津,滋陰清熱;以炒白術、茯苓、炒萊菔子、炒麥芽、炒山楂,健脾利濕,益氣和胃。二診時患者癥狀明顯改善,繼服7劑,鞏固治療,三診時上方去太子參,加黨參、防風。宋桂華教授認為胸悶、胸痛常反復發作,導致久病入絡,“絡以辛為泄”,用防風以辛溫通絡。再胸悶日久耗傷正氣,本就正氣虛弱,應顧護脾胃,益氣扶正,太子參補益脾氣之力不如黨參,加黨參以增加益氣活血功效,續14劑,諸癥得安。該病治療過程,宋桂華教授從治本的角度出發,標本兼顧既扶正又祛邪,故能治無遺邪,收效確切。
[1]Shen HH, Hua W, Wang PL, et al.A new phenotype of asthma:chest tightness as the sole presentingmanifestation[J].Annals of Allergy, Asthma & Immunology,2013,111(3):226-227.
[2]方春風.胸痹從脾論治的臨床研究[J].中醫臨床研究,2016,8(29):34.
[3]高杉,張敏,李苒,等.從痰瘀相關理論論治冠心病淺析[J]. 天津中醫藥,2014,31(2):85-87.
[4]徐艷煒,孫莉,梁浩,等.腦缺血中12/15脂氧合酶對對氧化物酶體增殖物激活受體調節作用的初步探討[J].中華神經科雜志,2014,47(2):123-127.
[5]宋建平.肺痹古今論[J].中華醫史雜志,1998,28(4):22.
[6]張曉慶,王海軍. 瓜蔞薤白半夏湯改善痰濁痹阻型胸痹心痛患者胸悶、心悸等中醫證候的臨床研究[J].中西醫結合心血管病電子雜志,2016,4(11):6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