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相關政策規定要在2020年在全國范圍內普及普通話。我國憲法規定:“少數民族地區推廣普通話不是要消滅方言和少數民族語言。”那么,在雙語教學模式下,如何在少數民族地區普及普通話應該成為我們關注的重點。我們認為,在少數民族語文教學中應注重語言的應用,從而逐漸提高民族地區學生的語文素養和語言水平,這是響應國家政策,普及普通話的首要任務。
民族地區語言教學是在雙語教學環境下進行的,不同民族地區采用不同語言教學模式。語言是特殊的社會現象,具有全民性和社會性,不管是哪種雙語教學模式,語言作為交流、思維工具的性質不會改變。在少數民族學生學習和使用漢語時教師應該強調漢語修辭、語言表達方式等相關基礎知識和應用知識。言語是個人的,教師在語文教學中應該注意形成個人的言語風格,注重培養少數民族學生使用漢語的能力,以此訓練少數民族學生交流交際能力和思維能力。在雙語教學環境下的語文教學活動中,教師應因人施教,因材施教,在語文知識教學的基礎上,訓練少數民族學生的漢語口語表達方式和書面語表達方式,全面提高少數民族學生漢語口語和書寫表達能力。
語文教學中的修辭教學主要是對語言的三要素——語音、詞匯、語法和漢語修辭方式的教學。漢語拼音和詞義構成了漢語詞匯系統,少數民族學生學習拼音和詞義就可以掌握漢語的語音、詞匯系統;對漢語語法的學習是少數民族學生口頭和書寫表達的前提條件,是應用漢語時必須符合的語言規則;真正能體現少數民族學生表達能力的是漢語修辭,即語音的選擇、詞語的錘煉、語法使用以及辭格的應用。
語音是語言的物質外殼,規范發音是講好普通話的首要條件。詞語是語言的建筑材料,是由一定的語音形式承載一定的意義構成了語言的基本詞匯和一般詞匯,中學語文中的成語、諺語、歇后語、慣用語等熟語系統是語文教學中重要的語言基礎知識,讓學生理解掌握和積累、認知使用熟語是提高少數民族學生語文素養的必要條件。語文中的詞法和句法,是漢語言的構造規則,包括:詞的構成,實詞和虛詞的用法,句類、句型、句式,以及詞類活用和特殊句式等相應語言知識。少數民族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掌握漢語詞法和句法是準確表達漢語的重要方式,少數民族學生在學習語文時,應該學會使用漢語言口頭表達和寫作,應該遵循漢語語法,符合漢語語法要求,糾正倒序等一些語法習慣。例如,中學課文中端木蕻良《土地的誓言》這篇文章,首先,要讓少數民族同學了解“熾痛、熱血、嗥鳴、斑斕、讕語、亙古”等詞的發音,并在語音基礎上了解詞義;其次,要給學生講清楚題目,說明它是偏正結構定中關系,也要從語法分析的語義層面說明題目所表達的施受關系,即說明“土地”是“誓言”的發出者,還是“誓言”的承受著。第三,要給學生分析句子。例如,課文中“在春天,東風吹起的時候,土壤的香氣便在田野里飄揚。”這句話,“在春天”“東風吹起的時候”是句子的時間狀語,“在田野里”是句子的地點狀語,“便”是副詞作狀語,這幾個狀語語義指向都是謂語動詞“飄揚”,“土壤”修飾限定主語中心詞“香氣”作定語。通過對詞性、句子成分以及語義指向、語義成分等的教學分析,讓少數民族學生掌握漢語詞語的搭配情況,在應用漢語時能準確使用漢語語法,符合漢語要求的邏輯思維。
中學階段也是學生準確掌握漢字的一個重要階段,漢字是形體、語音、意義三者的集合體,所以在這個階段對于形體、語音、意義三方面的教學是至關重要的。漢字書寫筆順雖然是小學低年級已經掌握的基本功,但是一些形近字、同音字還是少數民族學生書寫的重難點,甚至掌握一些漢字正確的筆畫數,成為習慣書寫介于楷書和草書之間行書的學生書寫正確漢字的基本要求。如:《唐雎不辱使命》一文中的“雎、怫、跣、傀”等字的文字教學,尤其是“雎”字,要給學生反復強調“且”的部首以及規范書寫。了解漢字首先也要掌握正確的讀音,少數民族學生學習漢字應多關注課文中出現的多音字,注意在不同語境辨認不同的讀音;掌握漢字的意義則要注重漢字的理性意義、色彩意義以及功能意義。在現代課文學習過程中注意漢字的形音義關系,如:“多音多義字”是一個形體多個音多個意義,意義之間毫無聯系,“多義字”是一個形體一個音多義,意義之間有必然聯系。在古代漢語文言文教學活動中,教師應注重通假字和古今字的教學。如:《唐雎不辱使命》中“秦王不說”的“說”通假“悅”。
辭格是語言的具體表達方式,包括:比喻、比擬、排比、雙關、對偶、對比等修辭方式。一篇文章除了基本的字音選擇、詞句錘煉以及詞法、句法等內容,修辭辭格是讓文章的語言鮮活起來、富有生命必不可少的成分。民族地區少數民族學生在了解掌握字詞、語法,以及積累一定的詞、熟語和句子基礎上,如果能正確、靈活運用一定的表達方式,不管講話還是寫文章都能達到獨特的表達效果。
在對少數民族語文教學活動中,教師應把課文中出現的辭格及表達方式給學生講得清清楚楚,并且舉一反三,讓學生在反復強調的基礎上學會運用某種辭格模仿寫作或者口頭表達。端木蕻良的《土地的誓言》中就多次應用了不同的辭格,用連用、兼用、套用等辭格綜合運用方式生動形象地表達了作者對土地的熱愛之情。教師在講課時要把課文中的辭格給學生一一講述出來,并讓學生能自如應用。如:課文中“我無時無刻不聽見她呼喚我的名字,我無時無刻不聽見她召喚我回去。”這句話就是反復兼用擬人的表達方式;文中“當我躺在土地上的時候,當我仰望天上的星星,手里握著一把泥土的時候,或者當我回想起兒時的往事的時候,我想起那參天碧綠的白樺林,標直漂亮的白樺樹在原野上呻吟;我看見奔流似的馬群,深夜嗥鳴的蒙古狗,我聽見皮鞭滾落在山澗里的脆響;我想起紅布似的高粱,金黃的豆粒,黑色的土地,紅玉的臉龐,黑玉的眼睛,斑斕的山雕,奔馳的鹿群,帶著松香氣味的煤塊,帶著赤色的足金;我想起幽遠的車鈴,晴天里馬兒戴著串鈴在溜直的大道上跑著,狐仙姑深夜的讕語,原野上怪誕的狂風……”這段話是排比、拈連、擬人、比喻等辭格的連用,不管是三個“當我”的鋪排還是“紅布似的高粱……帶著赤色的足金;”這段話的排比,都顯得結構整齊勻稱、節奏和諧,表達了對故土飽滿洋溢的情感。拈連、比喻、擬人辭格的應用把抽象的事物具體化、形象化,使作者想要表達的情感更加形象生動。這篇文章中“我常常把手放在大地上,我會感到她在跳躍,和我的心的跳躍是一樣的。它們從來沒有停息,它們的熱血一直在流,在熱情的默契里它們彼此呼喚著,終有一天它們要匯合在一起。”“地是我的母親,我的每一寸皮膚,都有著土粒。”這兩段話分別運用了比擬和比喻的用法,教師可給學生講清楚比擬包括擬人和擬物的用法,比喻包括明喻、暗喻、借喻等方法,并且通過模仿造句的方法讓學生掌握應用各種辭格。
標點符號是人們寫文章講話時需要的停頓,不同的標點符號代表不同的停頓和語氣,2012年版的《標點符號標準》是我們需要參照的標準。民族地區教師在語文教學中要注重標點符號的教學。標點符號代表了聲音的長短、氣息的停頓、不同的語氣,在寫文章時必不可少,也不能出現錯誤。通過語文教學活動中標點符號的教學,給少數民族學生強調標點符號的重要性,加強他們使用標點符號的意識,提高使用標點符號的水平。
應用錯誤的有,例如:各中小學要積極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及相關要求。(頓號使用錯誤,頓號多余,書名號之間不使用頓號)
各中小學要積極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及相關要求。(正確)
例如:應用錯誤的有,公安部門要加強校園“警務室”“護學崗”“安全網”建設,落實護校制度。(頓號使用錯誤,雙引號之間不需要用頓號)
公安部門要加強校園“警務室”“護學崗”“安全網”建設,落實護校制度。(正確)
例如:應用錯誤的有,要加快工程進度,確保科技園3-5年內建成。(年之間的連接號使用錯誤)
要加快工程進度,確保科技園3~5年內建成。(正確)
學習語言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交流、交際,所以語言學習的終極目標是注重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語言表達方法包括:口頭表達和書寫表達,語言表達方式包括通俗易懂的口語形式和莊重典雅的書面語形式。民族地區的教師在講授語文時一定要讓學生不僅掌握知識體系,而且還要掌握價值體系,并拓展學生思維,最終能自如運用語言。如:講到《唐雎不辱使命》這篇課文,在教會少數民族學生語言、修辭知識的基礎上還要給他們說明之所以唐雎不辱使命是因為出色的表達方式和表達能力。唐雎言辭委婉,言之有節,針鋒相對,言之有據,以行正言,言之有力的語言能力是值得學生模仿學習和吸收接納的。總之,民族地區語文教學中應注重情感教育、審美教育、德育教育、生命教育,通過學習語文,培養高情商、高素養的語文應用人才。
少數民族地區的教學始終是在雙語環境中進行著,當然,不管哪種語言,都承載了交流、交際工具的作用,在當今社會各司其職,在不同的社會環境發揮著各自的社會公用。如今的教學改革,越來越需要注重語文素養的培養,語言應用能力的提升,少數民族地區的語文教學也要緊跟時代腳步,符合國情民意,少數民族地區語文教學水平的提高勢在必行,而這恰恰需要我們運用傳統語言學立足于語言三要素本身進行相應的教學活動和科學研究,結合應用語言學等學科發揮語言的社會實踐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