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洪榮
走進龍巖市新羅區鐵山鎮謝家邦新村,只見一排排統一規格的白墻住宅錯落有致地分布在七個臺階上;距離村口不足百米,就是村辦公大樓,樓東側是新村休閑廣場,幾個村民正在鍛煉身體。再向東約150米是即將竣工的兩棟村民公寓。上百米的文化長廊上,版面圖文并茂,簡潔生動,既幫助村民了解安全防火知識,提高法律意識,又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基本內容。村部一樓的農家書屋,五六個村民正在安靜地翻閱書籍。
走進思源路69號村民林添欣的家中,只見客廳里電視機、電冰箱等家電一應俱全,室內裝修考究,窗明幾凈。他家4口人過去住在不到35平方米的老宅里面,道路難行,用水困難,生活條件十分艱苦。自從搬進新村,住進了這85平方米的房子里,有水、有電,出門也很方便。村民為了感謝各級政府,一致要求當地政府把門牌改為“思源路”。
謝家邦村是革命基點村,搬遷前,由于這里蘊藏著豐富的煤炭資源,這個小山村曾一度令人羨慕至極。然而隨著煤礦的過度開采,導致村里大部分群眾房屋開裂,地基下沉,經有關部門專家鑒定結論,全村所有房屋均為危房,作為礦區,村里的土地已無法重建新房。1996年,新羅區、鐵山鎮政府會同謝家邦村兩委提出整村搬遷、建設新農村的想法,并得到村民代表大會的同意。此后,村委會著手開始實施“造福工程”。在國土資源、規劃、住建等相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謝家邦村在鐵山鎮所在地的洋頭村首期申請了45畝的山坡地,按每戶85平方米,統一標高三層半,規劃出68套村民住宅。2012年3月,村委會根據本村實際,又在新村周邊征用了20畝山坡地,并采取施工單位墊資代建的方式,實施造福工程搬遷項目。該項目占地2300平方米,建筑面積34930平方米,新建起4棟16層共248套公寓式套房,是龍巖市目前最高的電梯安置房。每棟大樓地面16層,地下還有兩層車庫,主要戶型有87平米和125平米兩種,同時針對一些貧困戶、五保戶和低保戶,還設計了8套50平米小戶型房屋,由村委會廉價出租,做到“不落下一戶,不丟下一人”。
據了解,謝家邦新村項目總投資約6000萬元,資金來源主要由村委、上級政府部門和村民自籌。村民還可通過“造福工程”、舊村地質災害、退宅還耕等優惠政策獲得一部分資金補助,從而減輕了村民的經濟負擔。
搬遷搬得出,如何才能留得住、能致富?近年來,整村搬遷后的謝家邦村兩委把富民產業當作頭等大事來抓,充分依托優越的區位、交通優勢,鼓勵村民發展農家樂、苗木種植及果蔬產業,或進城務工。在當地政府和有關部門的支持下,村里又將原有的土地統一流轉給本村村民創辦的鄉間果芙家庭農場,發展以種植葡萄、紅心火龍果和蜜雪梨等優質水果,農場吸納村里的計生戶、貧困戶走脫貧致富共同發展之路。
在農場可以看到,葡萄長廊葉綠果香,雞鴨鵝舍內熱鬧非凡,大棚里火龍果花含苞待放,魚塘里魚兒歡快地游弋。“農場占地1586畝,是2014年創辦的,目前已投資了近千萬元。”農場主林熙翔興致勃勃地介紹說,截止目前已實施土地整理300畝,林地套種林下經濟作物360畝。今后將繼續完善農場的基礎設施,修路、種花草,改善環境,建成可觀賞、采摘的農家樂旅游地,提高綜合開發效益。
昔日貧窮落后、致富無門的礦區群眾,如今通過易地整村搬遷“遷出”了新生活、“點亮”了新希望,實現了“搬得出、穩得住、能就業、可致富”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