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敏清
早在革命戰爭年代,朱德同志和戰士們以“兄弟”相稱。在一次慶功會上,戰士們等待坐官轎、騎大馬的朱德到來,誰知他卻步行來到會場,自我介紹:“兄弟便是朱德”,此事在當時乃至解放后均傳為佳話;20世紀60年代初,湖北某地區流傳一則很廣的“省長下馬”故事:說的是湖北省有位老省長視察鄂西,山路崎嶇,不能坐汽車,老省長便騎馬前往。他路過一處山坳時,看到幾位老大爺坐在田埂上曬太陽,便在馬上招呼問好,竟無人答應。隨從人員不得不叫嚷一聲:“老鄉們,×省長看望你們來了!”不料仍未引起預期的熱烈回響。過了一會,一位年長老者才慢慢扭過頭說:“老××,學學賀胡子(指賀龍)當年那樣,和我們坐在一塊聊聊天吧!”老省長一聽,立即滾鞍下馬。事后,老省長每會必談此事,每談必感慨萬分。
這兩則小故事,使我聯想到,黨的好干部孔繁森在西藏工作歷時十載。為了藏民,他可以對著膠管將藏族老人的痤一口一口地吸出來,將藏族孤老膿腫的雙腿套在自己溫暖的懷中;可以不顧病體在零下20多度的嚴寒中脫下毛衣毛褲送給藏族老阿媽……孔繁森有一定的“官位”,但卻沒有一點“官味”,他始終把自己當成普通的一員,永遠當人民的勤務員。焦裕祿、谷文昌等優秀干部他們沒有“官味”,卻成了人民心中的“官”。
而時下,不少領導,“官位”不高,“官味”卻很足。他們也偶然到群眾中去“走馬觀花”,可那是“前呼后擁”,戒備森嚴。為了在電視上露幾個鏡頭,很少到百姓家中一察究竟。某些領導還自居“父母官”,作風專斷,行“封建家長”之威風,不可接近;有些領導好講派頭,好出風頭。吃慣了賓館的美味佳肴,不愿吃群眾的粗菜淡飯,睡慣了大套間的“總統房”,不愿意滾百姓的“熱炕頭”;有的待人接物居高臨下,擺官架子,以勢壓人;有的說話、作報告裝腔作勢,夸夸其談,空話套話連篇,群眾找其反映情況,卻板著面孔,要理不理,哼哼哈哈……。這些“官味”十足的壞作風,導致了黨群、干群關系的疏遠,與其“官位”的宗旨相差十萬八千里。究其“官味”原因:一是少數領導干部忘記了自己“官位”的權力、職責和義務,公仆意識淡薄;二是社會上不良風氣和封建社會官場惡習影響導致了某些領導干部玩“官味”的不良傾向。
領導干部的“官位”是人民給的,應該踏踏實實地拜人民為師,向人民學習,放下架子、撲下身子,接地氣、通下情,抓住老百姓最急最憂最愁的事,解決好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真正把功夫下到察實情、出實招、辦實事、求實效上,才會受到人民的擁護。在此,奉勸那些“官味”十足的為官者,力戒“官味”,放下官架子,走進平常百姓家,與人民同甘苦,否則,“官味”則會危及自己的“官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