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偉明
近些年,各種各樣的讀書活動多起來了。許多單位將讀書列入工作計劃,甚至定期給職工推薦、購買書籍。在今天這個誘惑太多的時代,有關部門能將讀書放到這個位置,有針對性地推出具體舉措,這是令人起敬的,如果能堅持下去,收獲必定可觀。
當然,在倡導“全民閱讀”的大環境下,我們也不能忽視,有些地方的讀書活動脫離實際情況,步入形式主義的誤區。例如,有的地方規定,干部每年都要“集中讀書”若干天;有的單位要求,職工必須完成多少字的讀書筆記;更常見的情況,則是搞“活動”時虛張聲勢假熱鬧,“活動”一過,麻將臺依然取代書桌。
為什么某些讀書活動會出現“雷聲大,雨點小”的現象?我想,將讀書活動“形式化”是重要原因。這些形式主義的制造者、參與者,其實是讀者中的“葉公”。他們口頭上宣稱熱愛讀書、尊重知識,實際上心里根本沒有“書”的一席之地。
讀書,應當成為一種自覺行為,一件常態化的事情。只有發自內心的誠心誠意的閱讀,才能給人帶來快樂,才能讓人真正掌握知識。對成年人來說,被“逼”讀書,這可真是一件無比痛苦的事(對很多人來說,學生時代的填鴨式學習已經讓人不堪回首,成為永久的痛)。而像某些地方所要求的那樣,為了完成“讀書任務”而丟下正常工作若干天,或者純粹是為了做筆記而“讀”書(其實是一種無意識的抄寫),這只能說是舍本求末,根本不值得效仿。
那么,在知識更新速度日益加快的今天,如何讓人們自覺地親近書籍?這就需要真正體現讀書的價值。就像新聞要講究“有用性”一樣,讀書也應講究“有用性”。讀書不在于外在的形式,而重在追求實際價值。當一個人認為讀書有用時,不用逼,他自己都會一頭鉆進去。比如,結合實際,提高工作要求,讓人覺得不讀書就干不好工作,就適應不了形勢發展的需要。如此,不用多說,為了完成崗位任務,人們自然會主動找到相關的書籍好好學習。
同時,還應在用人導向上突出讀書的價值。有一年,某地大搞讀書活動時,筆者在和當地的朋友閑談時就說:出臺再多的措施,都不如拿出一條用人導向的措施。如果一個地方能把熱愛讀書、有真才實學的人用好,形成良好的社會風氣,何愁全民閱讀不成氣候?相反,如果一邊號召大家認真讀書,掌握知識,提高素質,一邊卻是“黃鐘毀棄,瓦釜雷鳴”,不學無術大有市場,那只會讓真正的讀書人心寒,讓那些正想進入讀書圈的人止步。
說到底,讓書香充溢社會,并不是什么多大的困難事,關鍵是要讓讀書產生實效,讓知識成為力量;怕的就是口是心非,掛羊頭賣狗肉,一門心思玩花招。讓閱讀成為習慣,讓讀書成為自覺,讓各級領導干部主動帶頭,以良好政風引領社風民風,建設書香社會就不會是一句口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