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 寧
(730070 甘肅政法學院民商經濟法學院 甘肅 蘭州)
對商業秘密的保護,權利人的自力保護固然重要,一旦突破了權利人的能力范圍,則必須依賴國家或地區對商業秘密予以的法律保護,方能維護公平競爭的市場秩序。對于商業秘密被第三人非法獲取的情況,可以依照民法中關于侵權行為的規定進行保護,主要是通過民法典中關于侵權行為的有關規定來保護商業秘密的。商業秘密的勞動法和勞動合同法的保護,前提必然是有關人員要合理地知悉商業秘密才可能去正當使用該商業秘密。企業在正常行使的時候,肯定會出現需要某些員工掌握并使用商業秘密的情形因此,在勞動關系中建立商業秘密保護機制,也屬于商業秘密保護中的重要環節,一般主要通過服務義務方面來實現:服從義務,是指員工對于符合雇傭精神和勞動合同約定目的之企業安排應予以服從,方能契合勞動關系和勞動合同確立的原旨。究其本質,實質上是在更深層次對忠實義務的延伸,即競業禁止義務。
現行的各類部門法當中,在商業秘密的侵權行為方面只在其中客觀方面上有相關的規定,列舉了一定的侵權方式,在關于解釋以及說明上都缺乏相關的規范。比如,對于技術信息秘密、經營信息秘密等方面缺乏相關概念的規定,在現行的立法中既沒有相應的闡釋,也未運用例舉方式使得公眾得以了解。從程序法的落腳點來看,《民事訴訟法》中,在依申請可以不公開處理案件的原則上講商業秘密當屬其中。然而在審判的案件的實踐中,具體的商業秘密侵權案件上仍然缺乏極為有效的規定。在相關的訴訟當中,原告本著“誰主張誰舉證”原則,不僅要證明與之相關的案件屬于商業秘密外,更要例舉相關侵權行為方式的構成要件。
首先,啟動司法程序后更易泄密。實踐中在原告將與之商業秘密相關的材料提交后,雖是本著不公開審理的原則,但審理此案件的相關司法人員以及涉及的鑒定人員、翻譯人員、被告等都會接觸到相關商業秘密的信息,這對于商業秘密的保密性來說并未做到高效保護,也因此原因使得更多的侵權案件當事人放棄訴訟。其次,在涉及商業秘密侵權案件的庭審中,當事人為舉證自己并未涉及侵犯他人相關權利的時候,法庭上依法會進行質證,在這環節中,當事人所掌握的商業秘密可能就會涉及到公開出示,若是對方當事人恰是利用這一點來進行惡意訴訟,就會使得商業秘密被公開,還是利用庭審而合法取得。此外,對于侵犯商業秘密的行為方式上通常都難以發覺,手段的隱秘性極高,那么對于被侵權的當事人在舉證相關的侵權行為方面就已經極為困難,加之證明侵權行為人存在過錯,就使得商業秘密的侵權案件更加難以進行。
詳細來說,關于保護商業秘密,公司法的規定中更多的是規范公司的內部關系,關于在立法上保護商業秘密的相關法條是第149條第7款。該法條中規范的是一種具體的侵權行為,規定為“擅自披露公司秘密”,該規定從本質上講是保護該公司商業秘密。違背所負的忠實義務是該侵權行為的關鍵所在,通俗來講,在運用《公司法》的規范對商業秘密的進行保護時,實施侵權的行為人有無違反該忠實義務是適用該法的前提要件。這一點對于一個公司的高管層,對于公司都是極為重要的構成部分,在侵權行為人進行侵權行為時,運用《公司法》進行相應的規范,是一個公司內部穩定的前提保障,也是在公司遭受損失時及時有效得到賠償的基礎。從客觀行為方面來具體分析該侵犯行為,僅是規定“擅自披露”的行為方式,從身份、職務方面則成為一個前提要件,因此公司高管層的人員不用通過竊取、脅迫等隱秘方式自然而然就能輕易獲取到更多商業秘密,相應的《公司法》也就無需做出規范。
除此之外,經營信息秘密也在侵權行為之列。所以,商業秘密或多或少都存在于公司的生產環節、銷售市場以及售后服務中,因此對公司的內部人員尤其是跳槽人員加以約束是很有必要的,這對于商業秘密的保護更是極為有效。我國現行的《勞動法》中對勞動合同的簽訂方面有著明確的規定,該法的第22條中在商業秘密的保護問題上,對簽訂勞動合同的當事人也作出了相關的規范。在《合同法》中被確立為“技術秘密”。這樣不同的說法也是源于我國并未將商業秘密制訂于統一法典中,因此會造成在實踐操作中適用法律的諸多問題。盡管在關于商業秘密上相關的法律部門可將其價值性與實用性結合起來綜合考慮,但出于諸多例如規章效力等問題,也使得實踐操作舉步維艱。所以,在商業秘密的認定問題上,較之國際社會,在范圍上程度上縮小不少,這必然使得我國對于商業秘密的保護問題在國際社會上的大受影響。
其一,完善專門有效的立法。在實際的司法過程中,目前各個部門法的機構針對商業秘密的秘密保護只在自己職權范圍內做了相對性的規范,但更為擔憂的是即使在這些彼此獨立的部門法中所作的規定也存在或多或少的矛盾及沖突,使得司法實踐的進行更是困難重重。所以,制訂一部專門規范商業秘密的部門法尤為重要,對于各部門法之間偏差上的解決更顯高效。
其二,法律屬性明確化。在當今國際社會的環境里,大致存在兩種認定商業秘密屬性的方式,其中之一是將商業秘密作為獨立財產權利的說法,另一種觀點則是將它納入知識產權的范圍。就我國實際而言,即使將商業秘密納入知識產權的規范之內,卻也并未使它的屬性明確化,也使得在其保護程度上并不能與專利權、著作權、商標權等相媲美,并且在其相關規定中也并未將“商業秘密”的概念明確化。與此同時,在相應的保護方式以及保護力度方面都可以參照知識產權中的相關權利進行強有力的保護。
其三,侵權后的救濟方式要加強。在司法實踐過程中也會相應地減少客觀判斷侵權行為的方式,所以對于商業秘密在侵權行為理論上的探討是尤為必要的。對于目前商業秘密中復雜且分散性的特征,在對商業秘密進行保護的工作中,企業在相關證據的收集上就會顯得力不從心,所以在審判此類案件的時候,在證明被侵害的對象是否屬于商業秘密的問題上也是困難重重。針對這種情況,首先在其商業秘密的構成要件上就應該簡明化,充分結合其價值性和實用性,對使用性的確定時可參考其價值性,進而使得庭審更高效的進行。在侵權主體資格的認定上,由于商業秘密的使用性上大多存在于經濟領域上,因此其主體的要求上多數都遵循“從事生產經營的人”,但在實際情況中,這種身份并不普遍適合侵權行為人,所以例如技術信息和經營信息等秘密也被納入商業秘密的內容,所以商業秘密被侵害后更容易受到二次侵害。針對這種情形,在商業秘密的權利人舉證第三人的主觀過錯上是非常困難的,若是只使用過錯規則的原則,商業秘密權利人將會受到更大的損害。所以,在第三人侵權行為的認定上,可遵循過錯推定的原則,再結合相應比例的懲罰性賠償,將會更有利用商業秘密的保護。
[1]沈強.TRIPS協議與商業秘密民事救濟制度比較研究[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2011.
[2]鄭璇玉.商業秘密的法律保護[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