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立國 盧 云
(1.133002 延邊大學法學院 吉林 延吉 2.405400 重慶市開州區司法局 重慶)
遺囑,是指遺囑人生前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按照法律規定的方式對其遺產或其他事務所作的個人處分,并于遺囑人死亡時發生效力的法律行為。監護,是指民法上所規定的對于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和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的人身、財產及其他合法權益進行監督、保護的一種制度。筆者認為遺囑監護制度的概念應為:遺囑監護,是指遺囑人生前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通過以特定的遺囑方式對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和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的人身、財產及其他合法權益進行監督、保護的一種制度。十二屆全國人大第五次會議通過的《民法總則》中的一大亮點就是正式的遺囑監護制度寫進了《民法總則》,填補了我國現行法律中關于遺囑監護制度的空白。《民法總則》第二十九條規定:“被監護人的父母擔任監護人的,可以通過遺囑指定監護人。”這是我國現行的所有法律中唯一的一條關于遺囑監護的規定,這只是簡單的對遺囑監護做出了一個原則性的規定,對于實際問題的解決無法提供更切實有效的途徑,法官的自由裁量權依然很大,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1.法律規范不完備
正如上文所述,在我國現行的法律規范中,只有《民法總則》的第二十九是關于遺囑監護制度的內容,但這條規定仍然是過于的原則化,無法適應和解決司法實務過程中所遇到的各種問題,只是單一的法律條文,也沒有出臺相應的司法解釋,無法形成一個關于遺囑監護制度的完整的法律體系,過于形式化。
2.遺囑監護制度是否具有優先適用性不明確
《民法總則》第二十九條規定了遺囑監護制度,但是并未明確規定遺囑監護與法定監護、指定監護之間的關系。當父母去世之后,三種監護方式都有適用的條件,此時,我們并不能準確的判斷何種監護方式應當被適用,何種監護方式是對被監護人最為有利的。這樣,法院法官就有了較大的自由裁量權,可能相同的情況下的案件就會出現同案不同判的現象,導致公民對法院判決產生疑慮,阻礙我國法治發展,更不利于案件的解決。因此,立法中應當確立遺囑監護制度與法定監護、指定監護之間的關系。
3.遺囑監護制度缺乏公權力的介入
民法中規定有公權力介入的主體是民政部門、被監護人住所地的村民委員會、居民委員會以及人民法院,當未成年人或者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沒有監護人時,這些公權力主體可能要承擔起監護人的職責。然而,在現實生活中,法律規定卻并沒有落實到實處,使法律的規定變成一紙空文。加之對于監護人來說,這種監護制度大多是無償的,監護人在履行相應的監護職責過程中,不僅要照顧被監護人的衣食住行,而且還要對他們的行為負責,這不僅會使監護人經濟負擔過重,而且還要承受巨大的精神壓力,這就使得公權力機關難以介入監護制度。遺囑監護制度也是如此,我國法律并沒有規定公權力機關主體可以是接受遺囑監護的受托人,這就使得公權力機關不可能主動的履行監護職責,使得被監護人在缺乏監護的情況下難以得到公權力機關的保護。
4.尚未建立完備的監督機制
監護人對于被監護人來說,所有的衣食住行都需要監護人來提供和照顧。然而在現實生活中,監護人侵犯被監護人利益的行為屢見不鮮、時有發生。更何況是在遺囑監護中,被監護人的父母通過以遺囑的形式將自己子女的監護權轉交給他人,此時被監護人的父母卻已然不在了,接受遺囑的監護人可能是要強行占有被監護人的財產或者迫使被監護人從事過重的勞動而為自己謀取利益,種種的這些行為都會嚴重的侵犯到被監護人的切身利益,由于對監護人的監督制度尚未建立,無法在監督上來杜絕侵犯被監護人利益的行為,這就顯現了監督制度建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由于被監護人是屬于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自身的身體狀況或者精神智力存在一定的差距,當其自身的合法權益正在遭受監護人的侵害時,可能無法通過法律武器來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因此,遺囑監護監督制度就勢在必行。
[1]張新寶.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釋義.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北京,2017.
[2]梁慧星.民法總論.法律出版社:北京,2001.
[3]呂廣建.論我國未成年人監護制度的完善.河北法學,2005(07).
[4]尹志強.未成年人監護制度中的監護人范圍及監護類型.華東政法大學學報,2016(05).
[5]鄒明明.福利機構兒童養育標準的制定與國家監護權的實現.社會福利,20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