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瓊
(315300 浙江云馳律師事務所 浙江 慈溪)
道路交通事故不僅會危害社會大眾生命財產安全,還會使現代社會和諧發展受影響,依據我國有關法律,會引發行政法律責任、民事法律責任以及刑事法律責任,而其中的刑事法律責任會限制人身自由,甚至剝奪其生命。為了確保社會公眾生命財產安全,社會穩定發展,加大道路交通事故轉為刑事案件的法律完善力度十分重要。本文主要闡述道路交通事故轉為刑事案件的法律完善,具體如下。
在《道路交通事故處理程序規定》內規定公安機構交管部門在實際調查中,若是發現當事人有造肇事嫌疑,需依據相關規定立案偵查。其是我國法律建構肇事者刑事責任的初期。交通事故肇事刑事案件解釋為:交通運輸人員或是非交通運輸人員,未遵守交通運輸管理規定而造成重大交通事故,在明晰事故責任的前提下,對構成違法犯罪的,依據刑事法律中相關規定對其定罪。這是我國交通肇事罪的主要定罪標準。
道路交通事故刑事案件的有關規定只有在明晰當事人事故責任的前提下才可判斷肇事者有沒有罪。公安機關的交管部門依據交通事故勘察報告與調查狀況,來編制事故認定書。認定書屬于證據,為公安機關經過一番調查之后所得出的結論,為當事人維護自身合法權益的有效依據。公安機關若是未出交通事故認定書以前,是否是刑事案件還不確定。所以,公安部門只有在出具事故認定書以后,才能知道是否要按照刑事案件處理。
對滿足刑事案件標準的交通事故,需依據形式案件相關程序展開,予以立案,當立案結束后,需展開偵查,收集犯罪嫌疑人的無罪或是有罪的材料,并上交審查部門進行核實。對有證據的犯罪,需采取監視居住或是候審的方式,而無犯罪證據的,則需要立即釋放,以免出現不良后果,影響社會持續穩定發展。
我國《〈道路交通安全法〉實行條例》中有規定,如果出現交通事故以后當事人逃逸的,則當事人需要承擔所有責任。但若是有證據證明自身清白或是證明對方有錯的,可以對逃逸者減輕處罰。該規定為推定條例。公安機關依據該條例,明確道路交通事故肇事逃逸人員法律責任的主要依據屬于推定事實,而肇事逃逸者到底有沒有違章是不清楚的。
該規定與罪行法定的基本原則相違。罪行法定原則有明確要求,犯罪成立的依據務必是通過證據證明的犯罪事實,而并非是臆斷或是猜想。這便要求在對犯罪進行指控時有充分的證據證明,實現排除懷疑。所以,對也許存在、也許不存在的行為需視其為不存在,簡單說便是疑罪無從。我國《刑法》有規定,道路交通肇事以后逃逸或是因逃逸而造成人員死亡的,需加重對肇事者處罰力度,而對于非法定的犯罪構成要點,皆需要以逃逸之前在道路交通事故中的實際行為定罪,以負刑事責任為基礎。另外,道路交通肇事刑事案件規定,非交通運輸人員或是交通運輸人員,違法交通法并且造成重大事故,在分清道路交通事故責任的前提下,對構成犯罪的當事人,需依據相關法律給予處罰。這便表明,構成肇事罪的需基于違反《交通法》與導致重大損失為基礎,而若是加重對肇事逃逸者處罰需以構成犯罪事實為基礎。只把相關管理部門的推定當作證據,是無法證明肇事者有罪的,法院只依據相關部門的推定認為肇事者為肇事罪,顯然應用了疑罪從有的方法?!兜缆方煌ㄕ厥滦淌掳讣乃痉ń忉尅罚ㄒ韵潞喎Q《解釋》)規定先前行為符合交通肇事罪標準,并且在交通事故發生后為了逃避法律制裁而逃離肇事現場的行為。依據《解釋》,若是逃逸的一方在道路事故中未違法《交通法》,那么盡管逃逸,也并不構成犯罪事實。
我國刑事法律規定交通肇事最少以是違反《交通法》為基本的要求。肇事人員因存在逃逸行為,高級法院則以公安機構所調查的事實當作證據,便能夠對當事人的刑事責任進行追究,我們都知道,肇事逃逸行為主要出現在道路交通事故發生以后,而逃逸絕非是導致道路交通事故發生的主要原因,不是肇事罪認定的依據,單單是道路交通事故出現以后的一個量刑情節而已,不能把它當作認定當事人肇事的證據。如此將公安機構推定的事實當作刑事責任的主要依據,會將不是導致道路交通事故出現的原因也當作不是犯罪實施的行為,將事后行為當作事情出現的原因當作定罪的主要依據,不僅同法理相違,還同生活常識不符。
該規定與刑事訴訟舉證原則不符。我國除了有明文規定的罪名外,大都是由刑事自訴人與公訴人來擔負證明被告人有罪的責任,而被告人沒有證明自身無罪的權利。刑事自訴人或是公訴人若是不能提供有效的證據,證明不了報告人有罪,法院就需要宣告其無罪。若是逃逸以后,道路交通事故原因不能查明,檢控機關若是提出一個與事實不符的假設,就直接應用公安機關所推定的事實,判定逃逸方的責任,但公安機構所推定的事實并非是肇事犯罪構件,不能當作判定被告人有罪的依據。當檢控機構提出一個案外事實以后,被告人需要提出反供,證明自身清白,不然就會判定有罪,其實質便是讓被告人擔負起證明自己清白的責任。在法律沒有特殊規定的狀況下,需把舉證責任移交給被告人,這既保證報告人合法權益,又符合我國相關法律規定。對于一些并非有意造成交通事故的被告人,我國相關部門需酌情處理,以免在社會中出現負面影響。
綜上所述,加大道路交通事故轉為刑事案件的法律完善力度十分重要,其是確保我國社會穩定和諧發展的關鍵,也是保證社會公眾生命財產安全的關鍵,因此,有關人員需給予其高度重視,為減少我國道路交通事故奠定堅實基礎。
[1]王慧.海事行政違法涉罪案件移送的困境與出路[J].法治研究,2017(04):122-134.
[2]趙路云.交通肇事刑事案件中如何審查交通事故認定書[J].法制博覽,2016(33):191.
[3]趙舒宇.交通肇事刑事案件中對交通事故責任認定書的審查與運用[J].法制博覽,2016(29):140.
[4]張頡.海上交通事故民、刑交叉案件司法解決機制探析[J].中國海事,2015(01):24-28.
作者簡介:
吳瓊(1977~ ),女,漢族,浙江慈溪人,四級律師,大學本科,研究方向:婚姻家庭糾紛和刑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