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雪茹
(710122 西北政法大學 陜西 西安)
根據作品和創作的概念,現有觀點將保險產品歸為著作權法調整和保護的范圍。該觀點認為,保險產品是保險公司研發者的智力成果,是可被客觀感知的外在表達,具有著作權法要求的獨創性。①
但筆者認為該觀點主要存在以下問題:第一,根據著作權法的基本原理——思想/表達二分法,聯系《美國版權法》第一百零二條第二款以及世貿組織TRIPs協定第九條的規定,現有的規定只保護保險產品的外在表現形式,即保險條款、費率等可被客觀感知的內容,創新流程與機制缺乏保護。第二,著作權法中要求的創造性是指形式上的獨創,即保險條款的文字表述具有獨創性即可。根據前述可知,保險產品的設計方法以及產品的實質內容并不在著作權法保護的范圍內,競爭者只需在已有的保險條款上稍加變動,達到不相似或不相同的判斷標準即可規避侵犯著作權的法律責任,對原創者保護極為不利。第三,著作權法保護的表達要求屬于文學、藝術和科學范疇,而保險產品應歸屬于產品設計,其創造目的并不是滿足人們的感知需求,而是要在產業中實施,因而不屬于著作權的調整對象。第四,對于將保險產品歸屬于著作權法中的文學作品還是計算機軟件作品,理論界存在爭議。
比對商標的概念,雖然保險體現為一種服務,但保險產品的創新主要體現為條款內容的設計。保險產品的核心是條款內容,而商標的核心是為人感知的符號,保險產品顯然不屬于《商標法》的保護對象范疇。在一定程度上,《商標法》僅能以注冊為服務商標的方式保護新險種的服務品牌,但不能對保險條款的內容進行保護。
根據世界知識產權組織主持起草的《發展中國家發明示范法》中關于發明的定義,并聯系實用新型和外觀設計的概念可知,本文所稱的保險產品并不涉及上述兩類內容,現有的理論爭議主要集中于保險產品是否可以歸屬于商業方法并對其采取保護措施。
美國最早提出,只要商業方法是實用的、具體的,并能產生切實效果,就可以被授予專利。在美國金融企業所申請的商業方法專利包括保單管理、保險產品集成和管理、風險分析或年金計算系統等②,而其他國家對該問題均較為慎重。
從目前情況下,在法律實務中,要求被授予專利的方案必須是技術方案的做法仍然是絕對主流;即使在學術界,主張對商業方法給予專利保護的也尚屬少數派。③
商業秘密具有秘密性、保密性、價值性、無形性、實用性。④保險的本質在于提供保障,價值在于普惠,而普惠決定了保險的公共產品屬性。因而,保險產品的內容和條款需要向社會公開,但產品設計過程中產生的數據統計信息、市場調研數據等技術信息,具有上述商業秘密的特性。因而,即使保險產品的內容和條款公示,但可依照《反不正當競爭法》對其進行保護。
有觀點認為,除基于商業秘密角度可以采取保障措施外,還可從規范仿冒行為的角度來保護保險產品的創新。⑤但筆者認為,該觀點存在以下問題:第一,仿冒(passing off),也譯為假冒,是指行為人進行某種致使消費者誤以為行為人的營業、商品、服務與被假冒者具有某種關系的虛假表示。⑥在我國《反不正當競爭法》對假冒行為的規定中,只有“假冒他人的注冊商標”這項規定涉及營業或服務表征的仿冒行為,也就是說,當仿冒他人的經注冊的服務商標用于自己的相同或類似的服務上時,發生服務表征的仿冒行為。因而,筆者認為保險產品內容的模仿并不屬于仿冒行為的規制范疇。第二,仿冒行為規制的立法意圖是通過仿冒之訴保護經營者的商譽,經營者享有商譽是仿冒行為的首要構成要件,而所仿冒的標識是他人經過長期使用、享有信譽的標識。除極個別保險公司為本公司的特色險種申請服務標識外,大部分保險產品包括條款內容等其他外在表現形式,均不屬于上述所稱的標識,因而難以從本層面上得到保護。
隨著互聯網生態的發展以及風險因素的增多,“量身定做”將是現在以及未來很長時間內保險創新的方向。在現實中,如果對保險產品創新的保護機制過于嚴苛,將會導致缺乏創新能力的初創企業或轉型困難的傳統保險公司面臨生存危機,也會導致控制互聯網保險業務的金融巨頭擁有唯一話語權,進而形成市場壟斷,攫取高額利潤;但是,如果對保險產品創新缺乏有效的保護機制,也會阻滯保險產品創新,進而有損社會公共利益。
筆者認為,針對上述矛盾,可采取以下措施:第一,法律規范中增加具體、有效、合理的創新保護措施,完善損失補償機制;第二,鼓勵公司內部架構保護創新成果的制度,加強公司內部對商業秘密的保護力度;第三,對于傳統保險公司而言,應基于傳統保險產品銷售的數據資源以及經營經驗,在一定程度上采取技術外包的方式,借助技術服務商對用戶數據進行處理、分析,進而形成定制化的互聯網保險產品,取得效益的最大化。
注釋:
①張俊巖.保險產品的知識產權屬性及其保護.法學家,2010年第2期.
②張俊巖、楊德平.金融產品的知識產權屬性及其保護——以保險產品為例.保險研究,2011年第1期.
③劉春田.《知識產權法》,人民大學出版社,2014年版,第166頁.
④呂明瑜.《競爭法教程》,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第354頁.
⑤徐佳雯.《保險產品創新的法律保障》.華東政法大學碩士論文.
⑥劉春田.《知識產權法》.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4年版,第325頁.
[1]盛和泰.保險產品創新[M].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11.
[2]張俊巖.保險產品的知識產權屬性及其保護[J].法學家,2010(2).
[3]孫怡.保險產品的專利權保護[J].法制博覽,2012(10).
[4]張俊巖,楊德平.金融產品的知識產權屬性及其保護——以保險產品為例[J].保險研究,2011(1).
作者簡介:
郝雪茹(1996.3~ ),女,漢族,山西陽泉人,現西北政法大學經濟法學院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