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鑫娜 喬旭斌
(621000 西南科技大學 四川 綿陽)
遺傳資源是指具有使用或潛在使用價值的任何含有遺傳功能的材料,包括動物、植物、微生物的DNA、基因、基因組、細胞、組織、器官等遺傳材料等相關信息。遺傳資源是生物多樣性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生命科學研究的重要基礎,是促進生物技術發展的重要資源,不僅在科研活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還能夠帶來巨大的商業價值,雜交水稻就是一個非常典型的案例。我國是世界上生物遺傳資源最為豐富的國家,但也正因為如此,我國保護遺傳資源的觀念淡薄,再加上生物技術的落后,大量遺傳資源正在流失甚至毀滅。近年來,我國生物資源輸出和引進比例為1:10,大量重要資源走出國門,但走進來的卻屈指可數,形勢十分嚴峻。據2015年刊發在《自然資源學報》上的論文統計,我國農作物栽培品種正在以每年15%的速度遞減,以小麥為例,建國初期小麥地方品種約10000個,現在僅剩幾百種。
對于生物遺傳資源的保護勢在必行,具體的原因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遺傳資源是生物多樣性延續的基礎。遺傳資源是動物、植物、微生物以及其他活體生物得以延續的關鍵所在,也直接關乎人類社會的生存和可持續發展;第二,遺傳資源能夠創造巨大的價值。遺傳資源直接為人類提供了食物、作物、木材、藥物以及其他重要材料,支持了醫學、建筑、農業、造紙、工業產業,還給遺傳學方面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助力,展現出巨大的經濟、科研和生態價值;第三,遺傳資源的稀缺性。地球上每個物種都是獨特且不可再生的,一個新物種的產生可能需要上億年的時間,但是它的毀滅可能只需要短短幾年的時間,目前地球上的資源正因為人為或自然等各方面的原因數量急劇下降。1989年國際自然和自然資源聯合會再其召開的搶救瀕危動物特別會議上提到,每年世界上都有近500種動物瀕臨滅絕。
基于我國遺傳資源的重要戰略地位,結合我國的資源保護現狀,筆者提出如下幾點建議:首先明確國家對主權范圍內生物資源的各項權利,在國際公約中也應秉承這一原則,制定保護遺傳資源專門法律,將對遺傳資源的保護上升到法律層面,同時允許各地區在實施過程中根據本地實際情況予以變通,對特有自然資源進行保護,同時應完善現有《專利法》遺傳資源作為專門門類申請專利的配套機制,使其真的能夠受到保護。其次應該完善管理機制,設立專門中央機構、引進專業人才,在各地建立分支機構,專門進行對瀕危生物進行保護,并在網上開通電子數據庫,統計全國范圍內的遺傳資源數據,根據實際情況實時更新。建立嚴格規章制度和委派監督機構,對這些機構和工作人員的行為進行監督,確保他們切實實施了對遺傳資源的保護。最后要加強與其他國家之間的國際合作,生物資源是全人類的共同財富,發達國家早在十幾年前就意識到了這個問題,并進行了相關技術研究和實踐探索,我國可以從發展國家學習先進技術,運用到本國保護實踐中,同時加強國際合作,也可與其他發展中國家交流經驗,共同致力于遺傳資源的保護。
遺傳資源作為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礎,其地位和價值不言而喻,對遺傳資源的保護是政府和人民迫在眉睫必須要解決的問題。筆者從完善立法體系和相關管理機制,以及加強國際合作三個方面提出了建議,希望能對遺傳資源的保護有積極意義。
[1]蔡守秋,黃細江.論遺傳資源知識產權領域的國家話語權與生態治理能力現代化——兼評《遺傳資源知識產權法律問題研究》[J].法學雜志,2017,9:134-140.
[2]鈄曉東,郝峰.科學發展觀引領下的遺傳資源知識產權法制保障戰略論綱[J].法學雜志,2011,2:37-41.
[3]張小勇.遺傳資源的獲取和回憶分享與知識產權[J].環球法律評論,2016,6:672-681.
[4]張海燕,羅美連.論遺傳資源知識產權保護的正當性[J].時代法學,2014,4:45-51.
作者簡介:
谷鑫娜(1994~ ),女,漢族,河北邢臺人,西南科技大學2016級在讀研究生,研究方向:知識產權法;
喬旭斌(1992~ ),男,漢族,山西臨汾人,西南科技大學2016級在讀研究生,研究方向:刑法學、知識產權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