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佳靖
(221116 中國礦業大學 江蘇 徐州)
2005年新修改的《公司法》放寬了對于公司的限制,尤其對一直頗受爭議的股權轉讓問題作出了明確規定,其中第七十四條第四款授予了公司章程于對股權轉讓問題的自治權利。但由于現實情況的千變萬化,實踐中出現了大量如上述案例所示的似是而非的章程限制條款,法院的判決結果和理由也是各執一詞,不能形成統一的結論。因此需要理論上對此進行探討,為司法實踐提供明確的理論指引。
制定公司章程是公司得以設立必不可少的一步,它是發起人之間在平等的基礎上就設立公司的權利義務達成一直的結果。在英美法系國家,公司章程包括章程大綱和章程細則。而在大陸法系國家,章程則僅由對其成員進行的內部規范這一部分構成。但無論是哪種法系,公司契約理論都得到了普遍的認同,如法國民法典規定:公司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人之間所訂立的契約,又如英國1985年《公司法》第14條也規定,公司章程一旦注冊登記之后就如同公司的每個股東與其他人所訂立的契約一樣,對公司和公司的成員產生約束力。
股權轉讓自由原則是世界上大多數國家公司法所確立的基本原則之一。我國公司法上雖沒有明確定義,但這項原則已常見于司法實踐和各種學說法理。但隨著市場的逐漸發展,我國近期的一些司法實踐和學說中出現了一些不一樣的聲音。南京大學的吳健斌教授認為,公司法是一個既有深厚理論根基,又具極強實踐操作意義的法域,通常不能像民法這種基礎性法律一樣形成一些基本的原則,因此公司法根本不存在股權轉讓自由原則。
我國《公司法》對于有限責任公司股權轉讓“另有規定”。對于有限責任公司而言,它與股份有限公司最大的特點就在于它的資合性與人合性的統一,這就強調了有限責任公司的成立不僅僅是資本的結合,更是相互信賴相互合作的股東的結合。正如美國契約法學家麥克尼爾的所說,有限責任公司這種基于資合而產生的合作和信賴可以視為股東之間基于契約而團結的淵源或基礎。
1.違反公司法規定的轉讓程序及條件
例如,從《公司法》七十二條前三款來看,公司法對于外部轉讓設定了比內部轉讓更為嚴格的限制條件,這一條反映的立法者的價值取向是章程所規定的內部轉讓的條件不應高于外部轉讓條件。因為法律允許章程對于股權轉讓進行自治正是基于有限責任公司人合性的考慮,若對外轉讓的限制條件更少,便會起到激勵股東對外轉讓的作用,有違立法者的本意。
2.損害股東及外部第三人的合法權益的
大股東很有可能利用自身資本優勢地位在章程中通過不利于小股東及外部第三人合法權益的情況,如實踐中常有公司章程限制股權轉讓價格的情況,很多學者主張在顯示公平的情況下應當無效。但筆者認為,根據商法外觀主義原則,只要不存在欺詐、脅迫等重大違法事由的情況下就可以認定為有效。如山東省高級人民法院《關于審理公司糾紛案件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中規定:“公司章程對股權轉讓價格未作規定,且當事人不能協商一致時,一方請求以評估方式確定股權轉讓價格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可見在章程對于股權價格做出規定的情況下應適用該規定,若無規定且協商不成則以評估方式確定價格。因此,股東自愿簽署此項章程條款的情況下,應當承擔其所帶來的不利后果。
無論是大陸法系還是英美法系國家,對于限制章程的自治多有明確法律條文的規定,而我國《公司法》關于有限公司章程限制股權轉讓僅僅原則性地規定了“公司章程對股權轉讓另有規定的,從其規定”,但根據72條至76條的相關條款來看,可以視為允許公司章程做出不同于72條前三款的規定,可以說,在排除了上述無效事由的情形下,章程應當被認定為有效。其中包括司法實踐中爭議較大的兩點:
1.限制甚至禁止股權內部及外部轉讓
盡管目前理論界和司法實踐中大部分觀點仍然反對公司章程完全禁止股權轉讓,但就現有理論仍然不足以論證章程禁止股權轉讓的無效性。一方面,有限責任公司的設立本就是為了避免股份有限公司純粹的資合性,有違有限責任公司創設的初衷。另一方面,公司是許多自愿締結合約的當事人之間的協議,參與公司的有關各方在作出他們之間的合約安排時原則上應當是自由的。因此,如果禁止股權轉讓是各個股東達成合意的結果,并沒有違反法律的請執行規定,應當允許章程自治。
2.強制股東離職時退股
我國實踐中退股的含義一般較為籠統,既可能指由公司回購股權,也可能指向有其他股東或職工持股會等受讓股權。這里所指的退股僅指第一種情況。美國法院對于這種條款有著更為代表性的處理方法,法官并不直接否認條款的效力,而是根據以下三個標準判定:①退股股東是否明知且自愿接受該條款;②公司與股東雇傭合同的終止是否由于該股東的不合理造成的;③退股的價格是否構成嚴重不公平,這一點值得我國立法借鑒。因此我國公司章程關于員工離職時退股的約定原則上應當認定為有效,除非股東或其他利害關系人能夠舉證證明該條款損害其合法利益。
無論是目前對于現有《公司法》的學理解釋還是日后對《公司法》進行立法上的重新完善,都應著眼于全球經濟競爭的適應性,其著重點是降低公司運營成本,減少公司經營風險,因此對于章程自治問題,更多地應著眼于公司的私主體性質,注意采用更多的任意性規范。本文從實踐出發,對于有限責任公司章程對于股權轉讓的限制問題出發進行了一些思考和研究,總體上對于章程自治問題持一個較為寬松的態度,給予其盡量大的自治空間,希望能對解決限制問題提供一些思路,并拋磚引玉,引起更多法律工作者的思考,為我國公司法理論以及事務工作作出應有的貢獻。
[1]劉俊海.公司自治與司法干預的平衡藝術:《公司法解釋四》的創新、缺憾與再解釋[J].法學雜志,2017,38(12):35-49.
[2]王建文.略論有限責任公司股權轉讓限制的自治空間[C].第二屆公司法司法適用高端論壇論文集河海大學,2012:52-59.
[3]張昌鳳.有限責任公司股權轉讓的章程自治研究[D].南京大學,2012.
[4]王建文.有限責任公司股權轉讓限制的自治邊界及司法適用[J].社會科學家,2014(01):85-91.
作者簡介:
曹佳靖(1997~ ),女,本科學歷,研究方向:法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