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德發
(161500 中共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依安縣委黨校 黑龍江 齊齊哈爾)
(1)加強農村法治建設有利于農村經濟發展。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農村市場越來越開放,農村發展形式也呈現出多元化的特征,一些企業到落戶農村,一些資金投入農村,農村的收入途徑不再僅僅是種地,他們可以到企業打工或者自主創業。在這種情況下市場對自由、平等的需求就明顯體現出來,而法治能夠有效的保護市場主體。一方面通過宣傳教育能夠使企業經營者遵紀守法,公平競爭,另一方面能夠對不法行為進行約束和處罰,從而維護市場秩序,進而確保農村經濟發展,實現農民生活富裕。
(2)加強農村法治建設有利于推動農村改革。當前我國正處于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時期,農村改革正處于深水區,農村改革的任務前所未有,農村改革的困難前所未有。加強農村法治建設在農村改革中的作用越來越凸顯。在新時代,要想鞏固農業基礎地位,提高農業生產質量,提高農村生活水平,必須要用法治規范生產經營行為、強化監督管理、保護資源和整治環境。同時,破解城鄉發展的難題也需要法治進行引導和規范,從而使農村發展符合時代發展要求。
(3)加強農村法治建設有利于協調社會關系。近年來,農民的物質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人民在滿足物質要求的同時,對公平、正義、自由平等的精神需求也越來越高,這就需要法制來保障他們的權益。在多元化社會結構的影響下,農村所接觸的人員也越來越復雜,農村原有的道德方式已經不能滿足他們處理相互關系的需求,這就要求用法制來協調他們的社會關系,使人們之間的交往交流更順暢和諧,從而有利于協調整個社會關系。
(1)農村法治意識淡薄。近年來,在國家的高度重視下,農村經濟取得了快速發展,但與之不相適應的是農民的法律意識并沒有得到很大的提高。主要表現在,部分農村地區的村民在長期封建思想的影響下,意識里還存在著“人治”大于法治的想法,他們認為法律是人制訂的,所以在遇到矛盾和糾紛時,不相信法律,而是相信權利。在自身權益受到侵犯時,不會用法律手段維護自己的利益,而習慣于托人找關系。部分偏遠地區的農民還存在著迷信思想,致使法治在農村發展緩慢。
(2)農村法治教育落后。近年來,尤其是十八屆四中全會以來,國家加大了普法力度。然而農村法治建設進程仍然比較落后。第一,宣傳不到位,在普法過程中很多地區走形式,并沒有把法治建設的重要意義向農民宣傳好,致使農民對法律的認識不足。第二,講解不到位。由于法制工作者對法律的講解不夠清楚、不具體,導致一些農民認為法律就是約束自己行為的,甚至認為法律是領導干部統治自己的工具,他們不能真正認識到法律是保護自己合法權益的工具,所以,農民不信仰法律。
(3)農村法治制度不健全。當前我國農村在立法上還不夠完善,無論是數量上還是質量上都不能適應新時期農村發展的需要。第一,沒有完善的農村法治體系,農業生產經營制度、產權制度、分配制度、流通制度等方面的立法還不完善,致使在發生這些問題時沒有可依據的法律。第二,立法質量不高。有些農村法律還存在著計劃經濟的成分,立法沒有與時俱進,政策性、原則性的規范比較多,而具體的可操作性的法律條文比較少,致使相關法律無法有效落實。
(1)大力發展農村經濟。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發展農村經濟是推動農村全面發展,加快農村法治化進程的必然要求。第一,要實現農業產業化,以抓工業的理念抓農業,大力扶持農業龍頭和骨干企業發展,延伸農業產業發展鏈條,加大農產品深加工,努力提升農業產業化水平。第二,要提高農民的知識化水平。只有農民實現知識現代化才能實現農村發展現代化。所以,要通過多種途徑增加農民的知識,培養當前農村經濟發展所需要的各類專門人才,從而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在農村經濟基礎達到一定程度時,促進法治建設逐步發展。
(2)加強農村法治宣傳。加快農村法治建設的步伐必須要加大農村普法力度,加大宣傳力度。第一,要堅持以人為本的宣傳理念。要始終把提高農民法律素質、維護農民合法權益,作為法治宣傳教育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第二,宣傳內容要貼近農村實際。要選擇與農民群眾生產生活聯系最密切的法律法規作為法治宣傳教育的重點。第三,要創新宣傳方式。農村群眾居住分散、人員流動不大,這就要求法治工作者要不斷探索群眾樂于接受的宣傳方式,使廣大農民群眾能夠主動接受法治教育。
(3)積極推進農村立法。新時代,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必須要完善相關法律體系,使農村經濟、政治、文化、生態有法可依。第一,國家高度認識農村立法的重要性,確保各個方面都納入法律范圍內。例如,進一步完善《農村土地承包法》和《農民專業合作社法》的修改和農村金融立法等。第二,農村法律要真正體現人民的意愿,要與當前農村發展相適應。第三,要完善農村自治法律制度。要依據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價值理念、制定符合當地農村發展需要的制度,確保其有利于解決好“三農”問題,助推美麗鄉村建設。
(4)確保執法和司法公正。保證執法和司法公正是加快農村法治建設的重要內容。第一,要提高執法和司法人員的法律意識,使其公正執法、文明執法,讓群眾看到法律的威嚴。第二,要加強對執法和司法人員的培訓,使其提高處理農村突發問題的能力。第三,要加強對執法和司法人員的監督。要實現陽光執法、陽光司法,使其在公眾的監督下開展工作,從而提高法律的公正性,使農村群眾更加信仰法律。
[1]楊麗娜.對當前農村法治建設問題的分析與思考[J].農民致富之友,2017(13).
[2]劉曉善.我國農村法治建設現狀與根源探析[J].農業經濟,2017(03).
[3]闞威.法治中國夢下推進農村法治建設研究[J].法制博覽,201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