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核章
(155100 黑龍江李核章律師事務所 黑龍江 雙鴨山)
隨著改革開放的興起,經濟社會發展的同時,我國的相關法律法規也逐步建立和完善。
(1)1996年4月8日郵電部發布實施的《中國公用計算機互聯網國際聯網管理辦法》規定:任何組織或個人,不得利用計算機國際兩網從事危害他人信息系統和網絡安全、侵犯他人合法權益的活動。
(2)1997年12月11日經國務院批準,同年12月30日起實施的《計算機信息網絡國際聯網安全保護管理辦法》。1998年國務院信息辦發布《計算機信息網絡國際聯網管理暫行規定實施辦法》。
(3)2000年11月7日信息產業部發布實施了《互聯網電子公告服務管理規定》,該文件規定:電子公告服務提供商應對網上用戶的個人信息保密,未經網上用戶之許可,不得向他人泄露其個人信息,違反此類規定者,由電信管理機構責令改正,給商務用戶造成損害損失的,依法承擔法律責任。
(4)2000年12月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的《全國人大常委會關于維護互聯網安全的決定》規定:利用互聯網侮辱他人或捏造事實誹謗他人及非法截獲、篡改、刪除他人的電子郵件或者其他數據,侵犯公民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的,可以構成犯罪,依刑法追究刑事責任。
由此可見,我國對于網絡隱私權的保護還相對比較落后。現有法律規范的效力相對較低,相關的法律法規多為行政部門發布的規章條例,并且,這些法律法規多是由各部門在自己的權限范圍內指定的,比較零散,各規定之間也存在著諸多的沖突和矛盾。所以說,我國現在還未建立起系統完善的網絡隱私權保護的立法系統,無法滿足保護網絡隱私權的需要。
1.立法方面存在的問題
首先,隱私權保護的法律體系還不完善。在立法方面,對于保護權利人的網絡隱私權方面,我國還沒有形成一個系統、完善的法律體系。對將網絡隱私權的保護知識規定了若干的行政法規和部門規章,法律法規之間沒有太多的銜接,各自獨立制定。相互之間存在較多的矛盾和沖突的地方。因為沒有較為完善的法律法規維護權利人的網絡隱私權,加之社會發展的迅猛和復雜性,對個人的網絡私人空間的保護是十分困難的。
其次,“在民法中對隱私權的概念以及范圍還沒有明確的法律界定,也未將隱私權列為獨立的人格權加以保護,隱私權在人們的生活當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也是經常會被侵犯的公民人格權,在日常的民事活動當中,都會涉及到公民的隱私權。”尤其在當今網絡時代,隨著網絡經濟活動的日益活躍,網絡行為對公民的網絡隱私權的侵害也日益加劇。
再次,現有的法律對隱私權的保護范圍過于狹窄,造成司法中國適用法律的困難,可操作性較差。“在當今社會,網絡隱私侵權的現象越來越多,這里包括:個人網絡侵權、企業網絡侵權、政府網絡侵權、媒體網絡侵權、惡意軟件網絡侵權等等。在侵權主體、侵權對象、侵權行為的界定等方面。”我國法律沒有作出具體、明確的規定。由“人肉搜索”所引發的網絡隱私權引發了公眾的廣泛的討論,網絡隱私權的保護也越發的受到重視。
最后,我國在此方面的法律研究比較滯后,雖然對于網絡隱私權的研究我們有許多國外的經驗可以借鑒,但是,由于不同的經濟基礎、不同的文化傳統、不同的生活習慣不可能產生相同的隱私信息。所以,在針對本國實際國情的基礎上,加快有關的法律研究才能為我國的網絡隱私權的保護提供理論上的指導。
2.自律保護方面的不足
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在行業自律方面還存在著較多的問題,這些問題主要有:①許多網站隱私權保護的聲明的內容存在諸多的漏洞和不完善的地方。這些聲明多數內容簡單,完全是一種文本契約的模式,只是羅列了一些基本的條款。并且幾乎所有的網站的聲明都注明其修改權在網站本身,這對用戶來說是顯然不公平的。②隱私權保護的聲明大多是由網站單方面制定的,用戶沒有參與其制定和修改,用戶只能被動的接受,這是典型的“顯失公平”。③我國目前大多數的網站還沒有制定并張貼自己的網絡隱私權保護的聲明。④沒有相關的監督或認證機構監督檢查各網站隱私權保護的聲明的執行情況。
從以上的分析中,我們可以看出,我國目前在網絡隱私權保護方面還沒有建立起相應的制度,沒有形成統一的體系。
首先是針對個人數據的侵害,互聯網上存儲的大量的資料都可以通過各種各樣的手段從在線用戶手中竊取。由于互聯網是全球連通的,從理論上來講,任何信息一旦在網絡上發布就會存在被泄露的風險。這樣對于用戶的數據救護失去控制控制能力。
基本的侵犯用戶的隱私的方式主要有:①通過用戶的IP地址,侵入到用戶的私人賬戶中或者私人領域。“這是最為常見的網絡隱私權侵權行為,行為人往往會利用自身較高的網絡信息技術,通過惡意軟件或者病毒侵入等方式通過用戶的IP地址獲取網絡用戶的私人網絡賬號和密碼。”同時,這也會衍生出其他的犯罪,例如,通過竊取他人的網絡賬號進行網絡欺詐。②通過為用戶提供免費服務進行信息的收集,許多人為了得到網站所提供的免費的服務,主動的把一些自己的個人信息透漏給網站。③通過向有關機構或公司購買的方式收集。在現代社會,由于擁有大量的個人數據并通過這些數據的分析利用可以為商業機構帶來不可估量的物質利益,所以,許多網絡個人信息在此種情況下出賣給眾多的商家以換取非法的利潤。④通過專門的軟件進行收集,隨著網絡技術的不斷創新升級,網絡用戶在網絡上的各種信息痕跡都會被專門的網絡跟蹤軟件記錄下來。
網絡隱私權的侵權行為不同于一般的民事侵權,在虛擬的網絡世界,行為人不會發生實際的接觸,侵權手段極為隱蔽。
(1)侵害方式更加便捷,計算機網絡作為一種越來越普及的信息交流工具,在你為社會公眾帶來極大便利的同時也給網絡用戶的個人隱私權的保護帶來了極大的挑戰。
(2)侵害手段多種多樣,并且日趨高技術化。信息技術的發展為網絡信息侵害提供了技術上支持。
(3)侵害手段隱蔽,在信息網絡中,用戶的身份是可以隱蔽的,大多數的網絡用戶并不希望他人知曉自己的網絡活動或者真實身份。
[1]李德成.網絡隱私權保護制度出論.中國方正出版社,2001.
[2]張樊.企業電子商務中的法律風險及防范.中國法制出版社,2007.
[3]張新寶.隱私權的法律保護.群眾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