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彬 謝治文
(611130 西南財經大學 四川 成都)
“禁止反悔”原則的含義是為了防止專利權人在專利的申請和訴訟過程中隨意縮小或者擴大其專利權的保護范圍,給社會公共利益造成損害,故各個國家的法院在實務中均發展出了“禁止反悔”原則。
“禁止反悔”原則,起源于美國,最初被叫做“棄權”“再公告”等。之后,在1879年,美國聯邦最高法院于Leggettv.Avery一案中提出,“如果專利權人明確放棄某項權利要求之后,就不能為了擴大權利求保護的范圍而使已經放棄的內容重新納入保護之中”,這是美國專利法發展史上帶有該原則意義的最早案例。
1980年8月,在Dana上訴案中,對于“禁止反悔”原則,美國聯邦巡回上訴法院做出了更進一步的解釋。緊接著于2002年,美國聯邦最高法院于Festo Corp.v.Shoketsu Kinzoku Kogyo Co.案中,對“禁止反悔”原則的適用提出了較為明確的意見:“應當考慮權利人在專利申請過程中對權利要求書進行修改的真實意圖,不應剝奪當事人對禁止反悔原則的適用進行辯解的權利”,從而駁回了上訴法院在審理過程中的“完全排除規則”,最終確立了“彈性排除規則”。
至此,在美國專利審判中,“禁止反悔”原則的適用規則步入了正確的道路。而我國,該原則的未來還未清晰。
1.我國關于“禁止反悔”原則的理論發展
最早把“禁止反悔”作為一種原則來看待的是律師俞建揚,他1990年在《專利訴訟中的幾個實際問題》中將其描述為“禁止翻悔原則”。雖然他并未構建出該原則的具體適用規則,但“禁止反悔”應該作為一種審判原則的觀點的提出無疑具有遠瞻性的。
1998年3月,程永順、羅李華在《專利侵權判定——中美法條與案例比較研究》中,結合了美國的司法審判情況來對中國法院早期適用該原則的審判案例進行了對比,提出了一些前沿性的問題,這提供了一種研究的新思路。
1998年12月,尹新天在《專利權的保護》中,以美國法院適用“禁止反悔”原則的審判情況作為切入點對該原則的作用范圍等作了完整的介紹。
2005年,在《中國專利訴訟》中,程永順給出了“禁止反悔”原則較為完整的、切合實際的適用規則,這些觀點的形成是中國早期專利審判實踐的產物。
2.關于“禁止反悔”原則的適用標準的學理探討
關于“禁止反悔”在實踐中進行適用規則,仍有著諸多值得探討的問題,如申請專利的過程中申請人做的哪種修改會導致“禁止反悔”原則被適用等問題。馬曉慧在碩士論文《試論專利法中的禁止反悔原則》中認為在專利審查進入實質審查步驟之后,如果權利人想要對該文件進行修改,都不能超出所提交的權利要求書的保護范圍。另外,中國的學者張飛余在《淺談禁止反悔原則的適用標準》中,也在參照美國在此案中的做法為我國禁止反悔原則的適用標準提出了建議。
另外,關于“禁止反悔”原則在專利侵權審判中的限制范圍,理論界主要有兩種觀點,即“彈性排除說”和“完全排除說”。前者是從權利人的利益出發,追求實質的公正,后者是從公共利益的角度出發,追求審判效率。高天在其碩士論文《專利侵權判定中禁止反悔原則的研究》中認為采取“完全排除”規則更符合我國國情,因為在“彈性排除說”給予了法官較大的自由裁量權,而不同法官的審判水平、對法律條文的理解均會存在差異,可能會產生相似案件卻有著截然不同的審判結果,這對于我國司法公信力和司法穩定的危害是極大的。
雖然我國早在司法實踐中就已采用了“禁止反悔”原則,但在專利法立法上還并未正式確立該原則。而我國作為大陸法系國家,采用成文法體系,故應以立法正式條文的方式規定該原則,來完善我國的專利立法并約束具體社會生活中的司法工作。因此,筆者認為在專利法的下次修訂中,應當考慮對“禁止反悔”等一些審查方面的原則進行立法層面上的規范。
另外,在司法審判的實踐中,人民法院審理專利侵權案時,不僅要充分認識到該原則的重要性,避免僵硬與絕對化傾向。對“禁止反悔”的內容標準,應寬窄適度,要特別注意處理好專利權人與社會公眾的利益衡平。另外,在“禁止反悔”進行適用的標準問題上,應當有一個具體的、成文的規范,比如說由誰提出主張適用以及舉證責任的歸屬問題。
[1]張穎.中美專利侵權中禁止反悔原則的比較研究[D].西南交通大學,2009-05.
[2]黎運智.從Festo案件看彈性排除規則[J].電子知識產權,2006(07).
[3]程永順.專利訴訟[M].專利文獻出版社,1994:53-54.
[4]馬曉慧.試論《專利法》中的禁止反悔原則[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12-04.
[5]曲曉陽.在完全排除與彈性排除之間[N].中國知識產權報,2002(11):27.
[6]丁錦希.“完全排除”還是“彈性排除”[J].電子知識產權,20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