潔如
1.廣西中醫藥大學研究生學院,廣西 南寧 530000;2.廣西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廣西 南寧 530000
壯醫“三道兩路”理論認為[1]:“谷道”主人體消化吸收,調節樞紐在脾胃;“氣道”主人體之氣與大自然之氣相互交換補充,其交換樞紐在肺。脾胃為氣機升降之樞紐,肺主調節周身氣機宣降,故胃腑通降需依賴于脾胃氣機升降與肺之宣降調和。故通過壯醫經筋療法,從局部調理整體,調“氣道”通“谷道”,致肺、脾胃氣機調和,恢復機體的內外平衡和天、地、人三氣同步,降逆胃氣,從而達到治療胃食管反流病的目的。現試將其理論淺析如下。
壯醫稱氣為“噓”,氣充斥于天地和人體之中。壯醫學認為[2],人是天地之氣感應而生,人體保持健康,須要與天地之氣同步,故形成“天”、“地”、“人”三氣同步,其意義在于協調運動、互相制約,從而維持陰陽的動態平衡。故“三道”阻塞或調節失度,則影響“三氣”同步,致“天”、“地”、“人”三氣失和,使脾胃、肺腎氣機失衡,進而致胃氣上逆,可發為胃食管反流病。謝勝教授亦強調脾胃升降功能失和在本病發病中的重要地位,認為本病病位在食管,屬胃所主,胃氣上逆是其病機關鍵,這種氣機上逆與肝、脾關系密切,涉及肺、腎諸臟[3]。
1.1 “氣道”宣降失和 “氣道”調節樞紐在肺。《素問·靈蘭秘典論》言:“肺者,相傅之官,治節出焉。”《素問·六節藏象論》云:“肺者,氣之本。”《素問·五藏生成》曰:“諸氣者,皆屬于肺”,闡明肺主氣司呼吸,治理和調節人體一身之氣的宣發與肅降,與壯醫理論認為肺主樞之“氣道”相一致。肺為五臟六腑之華蓋,肺之宣肅對周身臟腑氣機之調和具有重要作用,故胃氣通降需依賴于肺氣之宣發肅降。《靈樞·經脈》曰:“肺手太陰之脈,起于中焦……還循胃口”,即肺之經脈起源于中焦脾胃,并循行于胃口,與胃腑在經氣上相互聯系溝通。故于生理功能上,肺胃在水谷精微代謝運行上相互協調配合,即《素問·經脈別論》言:“食氣入胃……脈氣流經,經氣歸于肺,肺朝百脈,輸精于皮毛”。脾胃運化功能將水谷精微傳輸至于肺,肺通過宣降作用將精微物質散布周身,潤養臟腑、形骸官竅。即如《靈樞·營氣》言:“谷入于胃,乃傳之肺,流溢于中,布散于外”,胃腑代謝水谷需與肺臟相互配合。《素問·咳論》言“聚于胃,關于肺”,指出咳嗽的病機為肺胃失和,而致肺失宣降,氣機上逆,發為咳嗽。從其反面思考,胃腑“聚”而積滯不通,發為胃氣上逆之機,亦與肺之宣降失常密切相關。故“氣道”氣機阻滯,則肺氣宣降失和而發為胃食管反流病。
1.2 “谷道”升降失衡 “谷道”調節樞紐在脾胃。《素問·玉機真藏論》言:“脾為孤臟,中央土以灌四傍”,《素問·經脈別論》曰:“飲入于胃,游溢精氣,上輸于脾。脾氣散精,上歸于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素問·五臟別論》中道:“夫胃……故瀉而不藏,此受五臟濁氣,名曰傳化之府,此不能久留輸瀉者也。”闡明了脾主升,布散精微潤養四旁,則諸臟腑、官竅得以潤養;胃主降,糟粕得以正常代謝排出,即劉河間言:“五藏六腑、四支百骸受氣皆注于脾胃”,脾胃功能與壯醫理論之“谷道”相合。故“谷道”氣機通調,則脾升胃降,樞機調和,是以清陽上升、濁陰下降,氣血津液敷布周身,人體則陰平陽秘,生命康泰。《素問·太陰陽明論》言:“脾不主時何也?岐伯曰: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時長四臟,各十八日寄治,不得獨主于時也”,說明脾胃寄于四季之末,不獨主時令,而是“土王四季”。故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四季代序的正常運行皆取決于脾土樞機斡旋。若脾土樞機靜息不利,則氣機升降出入失常,則“無以生長壯老已”、“則無以生長化收藏”,而百病由生,即“谷道”與“天”失于同步所致。“谷道”氣機失常,則脾胃氣機升降失衡,胃氣不降,而發為胃食管反流病,即《靈樞·四時氣》云:“胃氣逆則嘔苦”,明確指出了胃氣上逆為反酸、嘔吐之病機。
壯醫經筋療法是在壯醫理論的指導下,以經筋學說為依據,運用壯醫理筋手法、固灶刺筋法、尋筋拔罐法等綜合治療手段,從局部對機體進行整體調理,暢通“三道兩路”,以疏經通絡、調和氣血、解痙止痛為目的,從而恢復機體的內外平衡和天、地、人三氣同步,以達到治療疾病和保健的獨特方法[4]。壯醫“三道兩路”的核心在于“通”,認為人體的許多疾病,皆是由于道路阻滯甚至阻斷所致,通調“三道兩路”,可以防治多種常見病、多發病甚至疑難急重病癥[5]。通過壯醫經筋療法調“氣道”通“谷道”,致肺、脾胃氣機調和,恢復機體的內外平衡和天、地、人三氣同步,降逆胃氣,從而達到治療胃食管反流病的目的。謝勝教授認為人體臟腑神機因天地之氣立的變化而出現偏頗,脾“土”樞機常受到不同運氣的影響而出現樞轉不利,失于與天地氣立同步,治療時調整失衡之脾“土”,以調人體肝肺、心腎、肺腎等樞機,和臟腑氣血、陰陽、體用之神機[6],故兩者在認識有異曲同工之妙。壯醫筋經治療方法遵循以痛為腧、以灶為腧、以節為腧的選穴原則,運用理筋手法、固灶刺筋法、尋筋拔罐法等綜合治療手段直接作用于人體筋肉系統[7],從局部達到對整體機體的氣機調理,通降胃氣,達到治療胃食管反流病的目的。
2.1 調“氣道”之宣降 “氣道”調節樞紐在肺。《素問·咳論》言“聚于胃,關于肺”,指出咳嗽的病機為肺胃失和,而致肺失宣降,氣機上逆,發為咳嗽。從其反面思考,胃腑“聚”而積滯不通,發為胃氣上逆之機,亦與肺之宣降失常密切相關。“肺者,氣之本”,主“治節”,為調節氣機升降之令,故肺氣宣降通調則胃腑安和。反之“諸氣膹郁皆屬于肺”,肺失宣降,則致胃失和降,胃氣上逆,而發為嘔逆。同時,胃中水谷精微不能及時通過肺之宣降布散全身,反積滯胃中,進而加重反流,即現代醫學表明胃排空延遲減慢是誘發胃食管反流病的因素之一[8]。
故通過在手太陰肺之經筋應用壯醫筋經治療進行相應治療,“治在燔針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輸”,可通調“氣道”,恢復肺之宣降功能,則胃氣通降,胃中水谷精微得以輸出布散,使之“不能久留”、“瀉而不藏”,而減少水谷精微停滯于胃腑的時間,從而達到治療胃食管反流病的目的。再則,《靈樞·經筋》言:“手太陰之筋,起于大指之上……散貫賁,合賁下抵季脅”,即指出手太陰肺之經筋循行至胃之賁門,與胃之賁門密切相關聯。現代醫學表明食管下段括約肌松弛是誘發胃食管反流病的重要因素之一[9],應用壯醫經筋療法加以相應治療,或可增強、恢復食管下段括約肌收縮功能,提高胃反流防御屏障,從而降低反流的發生,而從根本上治愈胃食管反流病。
2.2 通“谷道”之升降 “谷道”調節樞紐在脾胃。《脾胃論·天地陰陽生殺之理在升降沉浮之間論》言:“蓋胃為水谷之海,飲食入胃,而精氣先輸脾歸肺,上行春夏之令,以滋養周身,乃清氣為天者也;升已而下輸膀胱,行秋冬之令,為傳化糟粕,轉味而出,乃濁陰為地者也”,即明確指脾胃氣機升降在運化中的作用,將水谷精氣運送灌溉四臟,同時也將糟粕排出,推動臟腑精氣上下左右交通,充分體現了脾胃氣機升降之樞紐作用。反之,脾胃氣機升降失衡,運化失權,糟粕濁陰不得出,則胃氣上逆,進而發為胃食管反流病。《靈樞·經筋》云:“足陽明之筋,起于中三指……上循脅屬脊”,“足太陰之筋,起于大指之端內側……著于脊。”即足陽明胃、足太陰脾之經筋皆循行之脊背。膀胱經絡居脊背,位于脊柱兩側,為五臟六腑陰陽之會,精氣之注,經絡氣血之總歸[10],刺激相應脊背經筋可直接調整對應臟腑的功能。故通過應用壯醫經筋療法在脊背相應部位(以痛為輸)給予相應治療,即可通調“氣道”,恢復脾胃升降之樞機,則胃之濁陰得降,而吐酸、反流自愈。謝勝等[11]研究背俞指針療法對胃食管反流病患者酸反流與食管下括約肌壓力的影響,證實背俞指針療法能通過改善LESP減少食管酸反流,且LESP改善持續時間較長。壯醫經筋療法與其對比或有異曲同工之妙。
基于壯醫“三道兩路”的理論指導,應用壯醫經筋療法從局部調理整體,調“氣道”通“谷道”,致肺、脾胃氣機調和,恢復機體的內外平衡和天、地、人三氣同步,降逆胃氣,方能從根本上防治胃食管返流病的發病,達到長期治愈的目的。通過對壯醫經筋療法調“氣道”通“谷道”治療胃食管反流病的理論探討,為防治胃食管返流病提供新的思路及干預措施。同時,為后續相關臨床觀察和實驗研究的開展提供理論參考。
[1]李慧敏,劉兵,章梅芳.壯族醫學“三道兩路”核心理論的建構[J].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科版),2017,70(6):65-71.
[2]葉慶蓮,章增加.壯醫基礎理論[M].南寧:廣西民族出版社,2006: 19-23.
[3]謝勝,張越,周曉玲,等.胃食管反流病中醫病機研究近況[J].環球中醫藥,2011,4(1):7-10.
[4]林辰,黃敬偉.中國壯醫經筋學[M].南寧:廣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14: 3.
[5]唐漢慶,黃岑漢,趙玉峰,等.壯醫“三道兩路”理論的辨析及應用[J].中華中醫藥雜志,2015,30(12):4236-4239.
[6]謝勝,劉園園.四象脾土四時六氣和五臟的理論淵源及其在中醫治未病實踐中的意義[J].中華中醫藥學刊,2016,34(11):2785-2790.
[7]戴銜崇,林辰. 壯醫經筋療法治療肩周炎療效概況[J].中國民族民間醫藥,2017,26(4):76-77.
[8]楊健,劉梅,何鍵,等.胃食管反流病研究進展[J].檢驗醫學與臨床,2012,9(14):1752-1754.
[9]史燕妹,趙公芳,黃華.胃食管反流病的發病機制及其診治的進展[J].世界華人消化雜志,2012,20(36):3713-3718.
[10]謝勝,周曉玲,侯秋科,等.中醫“以俞調樞”外治法及其應用探討[J].國醫論壇,2012,27(2):13-14.
[11]謝勝,歐陽波,韋金秀,等.背俞指針療法對胃食管反流病患者酸反流與食管下括約肌壓力的影響[J].中國中醫藥信息雜志,2014,21(12):1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