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桂芳 蔡禮林
2017年11月上旬,光澤縣老區建設促進會偕同縣林業局、環保局、水利局(水土辦、河長辦)、農業局(扶貧辦)同志深入鄉鎮村和縣直相關單位,開展生態扶貧工作專題調研。
1.高度重視生態扶貧。縣委、縣政府嚴格按照中央、省、市扶貧開發工作總體要求,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把生態扶貧與精準脫貧有機結合,先后完成了全縣2017-2020年國家水土保持重點工程、福建省水土流失治理重點鄉鎮項目、生態清潔型小流域綜合治理項目等三個規劃,并將“十三五”水土保持規劃內容納入《光澤縣生態文明建設水利總體方案》;出臺了《光澤縣流域水環境質量考核管理辦法(試行)》、確定了本縣全面推行河長制和綠水維護補償考核實施方案,制定了發展林下經濟、實施青山補償機制、壯大藥材和竹產業以及光伏發電項目等具體政策措施。
2.努力爭取項目資金。近年來,林業部門向上申報生態公益林補償等資金共5560萬元;水利部門爭取各類水土保持補助資金5500萬元,縣政府每年安排專項資金500萬元,用于綠水維護補償;同時,縣已成功申報為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每年將獲得中央和省里生態補償資金2000萬元。
3.推行生態補償機制。一是加大公益林管護。逐年提高生態公益林補償標準,“十二五”期間共撥付生態公益林效益補償金8800萬元。二是加大飲用水源管護。在已建71.84萬畝國家和省級生態公益林的基礎上,從2014年起,縣財政每年安排專項資金100萬元,將縣境內5.8萬畝的“二沿一環”一重山以及各級飲用水源地的林地列為縣級重點保護林,按生態公益林補助標準納入保護范圍。三是加大停伐林補助。向上爭取天然林停伐補助資金1652萬元,從2016年起對55萬畝天然商品林全面實行補助。四是實行商品林贖買。從2017年起計劃用三年時間對重點區位商品林進行贖買,面積8萬余畝,總投資3億元;五是設立流域水質考核。在全縣8個鄉鎮設立29個流域水質考核為重點,明確水質考核目標和分值,通過建設16個水質自動監測平臺和13個手工監測平臺,實現對全流域水質的實時監控和跟蹤考核。同時,將水質考核結果與壯大村財、促進脫貧相掛鉤,對落實管護機制、達到水質標準的村(場)和鄉鎮,縣財政每年各給予5萬元的“綠水”維護補償獎勵,對27個貧困村再追加2萬元的補償獎勵。六是實行烤煙用煤和紫云英種植補貼。從2014年起縣財政每年投入150萬元以上對烤煙用煤實行“限量差別化”補貼,禁止煙農上山砍伐木材;從2016年起對種植紫云英的農戶實行縣、鄉和部門補貼,以減少農業使用化肥。
4.積極發展林下經濟。近年來,縣把發展林下經濟產業作為建設全國重點生態功能區與保護示范區的重要內容來抓,結合扶貧,積極探索以林養林新途徑,努力走出一條“不砍樹也致富”的新路子,推動林農加快脫貧致富的步伐。一是逐步建立以杉城農民養蜂合作社為龍頭,林+蜂、林+禽為主的林下養殖業;二是以承天藥業為龍頭,林+藥、林+花、林+菌為主的林下種植業;三是以紅菇、竹筍為主的林下產品采集加工和以生態休閑為主的森林旅游業等多種特色經營模式。培育承天藥業“三鳳花木”“仿野生鐵皮石斛”“林下小野蜂”等31個示范基地,面積達63923畝。2017年全縣林下經濟經營面積70.93萬畝,產值達6.4億元,涉及農戶數32195戶,就業人數達62877人。
5.不斷壯大藥材產業。2017年縣委、縣政府提出培育壯大食品加工“1+3”產業的發展規劃,推進以承天農林科技公司為龍頭的生物醫藥產業發展,形成“公司+藥材基地+農戶”的種植生產銷售一體化藥材產業格局。一是以福建地道中藥材種植為主,創新國內林下中藥材種植技術,開發根容器林下中藥材野生培育,從源頭上保證藥材質量,保持生物多樣性,打造生態立體循環種植,“七葉一枝花林下限耕容器規范化種植產業基地建設”項目,已順利通過國家工信部項目績效評估。二是與中國醫科學院藥用植物研究所、中藥研究所,福建省農業科學院、南京中醫藥大學、福建中醫藥大學建立了長期戰略合作關系,與南平農科所組建了華科種源公司做種源祖培繁育工作。承天企業承擔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研究所“華重樓野生與人工繁育的品質比較研究”、國家工信部“多花黃精規范化種植及野生撫育產業基地建設”“福建澤瀉規范化種植基地”“瓜蔞規范化種植基地”等9個國家級項目建設,還參與省中藥飲片炮制工藝標準制定。目前已建立了50畝重樓種質資源圃,建成良種繁育基地247畝,林下規范化種植示范基地1050畝;三是在金嶺工業園區新建中藥飲片廠,開發中藥材飲片加工,藥食兩用保健品生產。縣政府提供優惠用地,在金嶺工業園區規劃150畝,建設一座中藥飲片及食品加工綜合性工廠,總建筑面積14萬多平方米,總投資3個億,建設工期五年(分二期),預計年產值約50億元。四是采取“公司+專業合作社+基地”及“公司+基地+農戶”等合作方式,與農民簽訂種植合同,公司負責產前種苗提供、產中技術指導、產后產品回收來保障農民的利益。2017年舉辦中醫藥知識講座3場,中藥材種植培訓2場,積極組織藥材種植大戶、專業合作社員、有意向種植的貧困戶參訓,收到較好的社會效果。
6.堅持發展筍竹產業。筍竹資源是集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社會效益為一體的重要項目,是農村扶貧開發的優選,已成為農民經濟收入的主要來源之一。一是建設竹業基地。近年來,全縣每年完成竹林撫育面積15萬畝以上,留養新竹約800萬株,新建竹山機耕路900余公里、新建竹山蓄水池49個容量達1500立方米。二是用好惠農政策。取消竹材采伐規劃設計和檢尺服務收費環節;對竹子采伐除省級以上生態公益林、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外,不再辦理竹材采伐證;對竹材及其制品暫停納入憑證運輸范圍,停止征收筍竹育林金,僅此一項就減輕林農和企業負擔503萬元。三是注重機制創新。積極探索“農戶+合作社+基地”的竹山經營模式,鼓勵和引導經營大戶通過租賃、聯營等形式集約經營竹山,提高竹山管理水平。同時,還積極爭取省財政部份貼息補助,配合金融部門啟動竹林抵押貸款業務,目前全縣累計辦理竹林抵押貸款1.2億元。
7.持續鞏固生態建設成果。緊緊圍繞全縣打造國家生態食品城的目標,夯實生態創建基礎,積極構建綠色發展崛起高地。去年我縣已成功獲得國家級生態縣命名,成為全市第一批獲得國家級生態縣稱號的縣市。目前,全縣7個涉農鄉鎮全部獲得國家級生態鄉鎮稱號,市級以上生態村占全縣行政村比例高達99%,居全省之首。科學劃定了全縣生態保護紅線,既充分體現縣重點生態保護區功能,又為今后全縣綠色發展留足空間。
8.強化環境監管執法。對劃入重點生態功能區、生態保護紅線區內的貧困村實施最嚴格的保護,確保貧困村生態資源不減少、生態功能不降低。嚴格執行環保準入審批制度,堅決杜絕新的污染源向農村擴散。2017年以來共審批建設項目87個,其中為砂坪溪新橋、桔子洲濱水景觀等多個重大建設項目開通綠色審批通道,為優質、綠色和民生項目的加快落地提速增效。加強對鄉鎮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水質監測,督促鄉鎮完善飲用水水源地保護設施,確保農村飲用水安全。
9.全面開展城鄉環境整治。一是全面整治生豬養殖污染。累計關閉拆除可養區治理不到位和禁養區生豬養殖場95家,全縣8家規模生豬養殖場全部通過環評、驗收和安裝污染在線監控設施,實現污染全過程治理,有效遏制生豬養殖面源污染。二是實施小流域綜合治理。寨里鎮完成生活污水處理廠建成并投入運行,縣建設部門對城區生活污水管網進行提升改造,已修復武林北路、坪山片區等破損管網,完成華圣秀城等住宅小區生活污水支管建設和西溪、北溪污水管道清淤。加強對全縣8條小流域水質的監測,完成全年小流域水質監測任務,水質均達到或優于相關標準。三是加大工業污染治理力度。督促圣農宰殺三、四廠完成廢水深度治理工程,排放廢水中COD、氨氮濃度降低到30mg/L和10mg/L左右,污染治理效果明顯。督促指導全縣4家機磚企業完成廢氣污染治理。加快圣農飼料四、五廠20噸大鍋爐集中連片供熱項目建設,目前正在安裝除塵、脫硫設施。
10.實施光伏發電扶貧項目。一是由光伏公司擔保,刺桐紅銀行為每戶建檔立卡貧困戶承擔貸款5萬元,在貧困戶屋頂建設分布式光伏電站4240瓦,建成后前10年內每年每個貧困戶可增加收入2525元;十年后每個貧困戶可獲得一個4240瓦的光伏電站,預計年發電量4240度,年收益可達3600元左右。二是由縣政府出臺《關于全力推進脫貧攻堅的若干意見》,對扶持光伏產業發展明確給予政策扶持措施,2017年在縣脫貧專項資金中按照30萬元/村的標準支持庭燎、碗廠、楊里、雙坑、古林、中坊等6個年財政收入5萬元以下的貧困村,選擇合適地點新建光伏發電項目,收益權歸村集體。三是對有穩定收入的村,允許村集體適度投資光伏項目建設,收益權歸集體,進一步增加村財收入。
近年來,光澤縣雖在生態扶貧工作中取得了成效,但也存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一是項目資金投入不足。生態建設欠賬多,需要治理的點多、面廣,偏遠鄉村許多項目難以實施。二是貧困戶融資渠道不暢。由于林權資產價值低,林木周期長,管理難度大,易受自然災害毀壞,風險化解保障機制不全,銀行顧慮重重。同時林權抵押貸款申請、評估、放款時限長,且手續繁雜,貧困戶難以達到貸款條件,依靠林權變現脫貧較為困難。三是村級經濟實力不強。貧困村村財收入渠道窄,投入生態扶貧項目建設資金少。四是農民參與意識有待增強。一些貧困戶缺乏廣泛參與意識,不同程度地存在著等、靠、要的思想。
1.爭取相關政策支持。緊緊抓住當前國家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全面實施精準扶貧的有利時機,積極爭取中央、省、市有關部門對我縣生態保護、資源培育工程項目的有力支持。
2.多方籌措扶貧資金。在有效整合各項生態建設工程項目補貼資金的同時,鼓勵各類社會投資主體采取獨資、股份合作和承包、租賃等經營形式,參與生態建設與保護工程建設,提供勞務崗位,增加貧困人口的勞務性收入。
3.優先提供工作崗位。根據有關規定,優先安排年齡在18-55歲之間、身體健康、責任心強、能勝任野外巡護工作的本地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從事公益護林員工作,增加工資性收入。
4.優先安排項目資金。對中央、省、市安排我縣的森林保護、資源培育項目以及生態項目建設等,優先安排給本縣建檔立卡貧困戶實施,加快貧困人口的脫貧步伐。
5.拓寬生態扶貧資金補償渠道。在中央財政加大政策扶持和資金傾斜支持的基礎上,按照“資金性質不變、管理權限不變”的要求,將水土保持補償、農村環境綜合整治補償、美麗鄉村建設等涉及生態建設的項目資金整合,統籌規劃,集中管理,精準施策,拓寬補償渠道,確保貧困戶如期脫貧。
6.吸引社會資本投入生態建設。建立休閑景區、美麗鄉村所有權和經營權分置制度,加大招商引資,吸引社會資本投資生態,發揮森林、休閑景區、美麗鄉村的生態效益,貧困戶用所有權入股分紅,確保貧困戶長期有收入,能脫貧,不返貧。
7.增強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后勁。大力發展特色產業,積極探索適合各村發展的經營模式,增強村級自我造血能力,力爭每個村至少有1個集體增收項目;督促每個鄉鎮培育2-3個生態脫貧示范點,達到脫貧精準、就業精準、見效精準的良好效果。
8.加大貧困群體扶志力度。深入開展黨員干部結對幫扶,宣傳扶貧政策和身邊的貧困戶自強不息、脫貧致富的典型案例,結合貧困戶實際共同探討脫貧計劃,介紹穩定增收的渠道和產業,切實引導貧困戶擺脫“等、靠、要”的依賴思想,增強主動發展生產脫貧的意愿。
(課題指導葉桂芳系光澤縣人民政府正處級調研員、縣老促會會長,作者蔡禮林系光澤縣農業局主任科員、縣老促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