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山東中醫藥大學,山東 濟南 250355;2.山東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皮膚科,山東 濟南 250011
結節性癢疹是一種以結節為主要皮損,并伴有劇烈瘙癢的慢性炎癥性皮膚病,以四肢軀干的背面多見,頑固難治[1]。中醫稱此病為“馬疥”,“頑濕聚結”等,西醫系統治療可選用抗組胺藥、糖皮質激素、麻醉藥、抗麻風藥等,局部治療可采用糖皮質激素及其復方制劑外用、糖皮質激素封閉或皮損內注射,也可配合物理療法,如液氮冷凍或二氧化碳激光,雖然有一定效果,但是長時間藥物治療會產生胃腸道反應、肝腎損害等不良反應[2]。筆者應用搜風除濕飲加減配合火針治療結節性癢疹取得滿意療效,現介紹案例一則,以證其述。
結節性癢疹,是因現代人飲食不節,恣食肥甘厚味,致體內蘊濕,郁而化熱,工作壓力大,情志不暢,久郁不解,休息不規律,加之蚊蟲叮咬,毒邪入侵,外感風邪,風、濕、熱、毒互結,致使經絡阻塞,氣血凝滯形成結節而作癢。
搜風除濕飲由全蝎、皂角刺、白蒺藜、白鮮皮、苦參、威靈仙、黃柏、連翹、當歸等組成。水煎服,取汁400 mL,分早晚飯后半小時溫服,日1劑。
火針治療操作步驟:充分暴露皮損,皮損處以75%酒精消毒,消毒后點燃酒精燈,根據皮損大小選取師氏細火針(0.5mm×40mm),左手將燈移近針刺部位,右手握筆式持針將針尖、針體伸入外焰,燒至通紅發亮時迅速將針準確地刺入皮損中央,若皮損較大,可刺多針,每針間隔2 mm左右,疾進疾出,刺針2~3 mm左右,切忌太深恐傷經絡,然后用消毒干棉球揉按針孔,防止出血。針刺當日勿沾水,保持干燥以防感染。
搜風除濕飲方中全蝎善走竄,既能平息肝風,又能搜風活絡,味辛有毒能以毒攻毒,消腫散結;皂角刺消腫托毒,殺蟲止癢。中醫認為“無風不作癢”,風邪與瘙癢密切相關,故配以白蒺藜平肝解郁,活血祛風止癢;白鮮皮、苦參清熱燥濕,祛風止癢;威靈仙辛散溫通,善于走竄,既能祛風除濕,又能通經活絡;連翹清熱解毒,消腫散結;黃柏、連翹清熱瀉火、解毒燥濕;當歸既善補血又善活血行滯止痛,行“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之效。諸藥合用共奏清熱解毒、祛濕通絡、搜風止癢之功。若瘙癢甚者,可加地膚子等止癢;影響睡眠者,可加酸棗仁、夜交藤、珍珠母等,若結節難消,可加入莪術、三棱等。
而火針作為中醫特色療法,既有針灸的作用,又有火的溫熱刺激作用,對風、寒、濕等具有獨到的治療作用。其治病機理在于借“火”之力刺激穴位或局部,具有祛風止癢、活血通絡、軟堅散結、扶正祛邪以及以熱引熱、行氣散毒的作用。西醫認為[3],火針的作用基于熱效應能改善微循環的理論,熱力通過皮膚神經的調節作用,促使皮損區微循環加快,有利于炎癥和代謝物吸收,可達到增強免疫力、消炎的作用,從而促進結節消退。
李某,男,46歲,于2016年8月3日就診于山東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皮膚科門診。刻見:四肢褐色丘疹伴癢3年余,患者自訴四肢瘙癢,夜間嚴重,影響睡眠,曾于外院診斷為“結節性癢疹”,口服“復方甘草酸苷膠囊”、“沙度利胺片”等,外用“奧深”、“冰黃膚樂”等,配合液氮冷凍治療,效一般,眠差,余可。查體:四肢可見較多綠豆大小褐色丘疹,質地堅硬,舌紅苔黃,脈滑。藥用:當歸12 g,全蝎9 g,皂角刺15 g,苦參15 g,連翹21 g,白蒺藜30 g,威靈仙30 g,白鮮皮30 g,黃柏9 g,蒼術15 g,土茯苓15 g,玄參15 g,珍珠母30 g(先煎),夜交藤15 g。14劑,水煎服,日1劑,早晚飯后半小時分服,配合火針治療。因患者身居外地,半月復診1次,每次復診行火針治療。2016年8月17日一診:用藥后平妥,火針治療處未見明顯不適,皮損輕微消退,零星新發,眠差,余可。繼服上方加酸棗仁15 g。2016年8月31日二診:皮損部分消退,無新發,睡眠改善,余可,繼服一診方。2016年9月14日三診:皮損較前消退,未見新發,大便稀,3次/日,余可。繼服二診方加白術15 g。2016年9月28日四診:患者皮損基本變平,留有色素沉著,睡眠正常,無新發。停火針治療,繼服三診方,7劑。隨訪2個月,未見復發。
按語:該患者四肢褐色丘疹,質地堅硬,伴劇烈痙攣,故歸屬于“馬疥”范疇。飲食不節,外受風邪,加之病程日久,郁而化熱作癢,舌脈俱為佐證,證屬風濕熱毒蘊結肌膚,故以搜風除濕飲為主方,因癥狀嚴重影響睡眠,加以珍珠母、夜交藤、酸棗仁養血安神;病程日久恐耗陰,加以玄參清熱滋陰;藥性偏涼致損傷脾胃,致少量腹瀉,加以白術健脾燥濕止瀉。諸藥共奏清熱祛濕、祛風通絡、養血安神之效,從而促進皮損消退。
[1]趙辨.中國臨床皮膚病學[M]. 南京: 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1: 1293-1294.
[2]劉雄.結節性癢疹的治療進展[J].中國醫藥指南,2011,9(35):296-297.
[3]聶巧峰.中醫火針加中藥熏蒸治療結節性癢疹96例療效觀察[J].實用中西醫結合臨床,2011,11(5):4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