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桂楠
信陽師范學院法學與社會學學院,河南 信陽 464000
2016年12月2日,聶樹斌案在聶母11年的申訴中終于得以平反,由此再度引起社會的熱議和法律界學者及相關國家司法人員的反思。刑事訴訟程序獨立價值在司法審判中的地位日益顯著,其與實體公正、訴訟效率是司法公正的重要內容,那么如何界定我國刑事訴訟程序的獨立價值呢?
在我國,關于刑事訴訟的價值這一問題,理論上一直受到“價值有用性”這一種目的價值觀的束縛。該觀點認為刑事訴訟價值是刑事訴訟立法及其實施通過滿足社會及其成員的需要,對國家和社會的效用和意義。在理論反思中,刑事訴訟價值是指刑事程序在設計和運作過程中所體現的基本價值標準,這種價值不存在于訴訟結局之中,而屬于評價刑事訴訟程序或過程的價值標準。因此,刑事訴訟程序在設計上一方面必須符合特定倫理價值標準,具有特定內在優秀品質。另一方面還必須考慮如何對刑法的正確實施具有結局的效用和保障意義。
依據陳瑞華教授關于刑事訴訟程序價值分類的標準,刑事訴訟程序價值可以分為刑事訴訟程序的工具價值和刑事訴訟程序的獨立價值,此觀點在我國法學界已成通說。
1.刑事訴訟程序的工具價值
刑事訴訟程序工具價值,又稱刑事訴訟程序獨立價值,是指刑事訴訟法或者刑事訴訟程序對刑法實施的保證作用。刑事訴訟法的這一價值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
第一,刑事訴訟法規定了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和人民法院是進行刑事訴訟、行使國家刑法權的機關。第二,為了保證刑事訴訟的順利進行,刑事訴訟法規定了一系列的基本原則和基本制度,如刑事訴訟法規定了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依法獨立刑事職權的原則、未經人民法院依法判決不得確定有罪的原則等原則以及公開審判的制度、回避制度等制度。第三,為了準確認定案件事實,刑事訴訟法規定了運用證據的原則和規則。例如在法庭調查程序中人民法院接受證據時,證據必須經過雙方質證,未經質證的證據應當予以排除。第四,為了更好地保證案件從實體上得到有效的處理,我國刑事訴訟法設計了前后銜接的訴訟程序運行過程。如刑事訴訟法規定了案件流轉的一般過程即立案、偵查、起訴、第一審判程序、第二審判程序等前后銜接的獨立程序。
2.刑事訴訟程序的獨立價值
訴訟程序的獨立價值,即訴訟程序的程序性價值、內在價值。“一項法律程序或者法律事實過程是否具有正當性和合理性,是看它能否保護一項獨立的內在價值。”①為了保證實體法的正確實施是刑事訴訟法的外在價值或工具價值,但是刑事訴訟程序除了具有這一價值外,還有其本身所具有的獨立的內在的優秀品格,即程序公正。
我國法制建設的基本要求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這里的法既包括實體法也包括程序法,要使其得到有效的實施和社會的普遍接受及遵守,就要保障其自身應具有公正性即實體公正和程序公正。程序公正是指立法者在程序的設計,司法者在程序的操作過程中所要實現的價值目標。但是隨著社會主義法治與民主的日益完善,依法治國理念日益增強,程序獨立價值在當今得到了重視及其應有的地位。縱使“聶樹斌案”是在22年后得以平冤昭雪,但是不能否認刑事訴訟程序獨立價值在其中發揮的重大積極作用。
由于我國的法律制度頗受職權主義訴訟模式的影響,整個刑事司法程序帶著濃厚的國家主義色彩,因此我國的刑事司法更側重于查明案件事實,懲罰犯罪,準確適用法律,維護社會秩序。故而,為了達到結果公正,程序公正往往被國家司法工作人員漠視,致使剝奪了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應當享有的訴訟權利,使其喪失基本的訴訟權利。
刑事訴訟程序的目的是國家制定刑事訴訟法、建立刑事訴訟制度,進行刑事訴訟活動所期望達到的目標。它是國家立法者基于一定社會主導地位的價值觀念,并在認識刑事訴訟固有屬性的基礎上設計的關于刑事訴訟結果的理想模式。但是,在司法實務中毋庸置疑要充分發揮刑事訴訟程序獨立價值與實體公正在司法實踐中的作用。
實體公正是刑事實體法追求的終局目標,而程序公正是刑事訴訟程序的獨立價值目標。刑法具有抽象性,從字面上規定了犯罪構成的行為及如何懲罰犯罪。而刑事訴訟法規定了公檢法在當事人和其他訴訟參與人的參與下,進行揭露犯罪、證實犯罪和懲罰犯罪等訴訟活動。這使刑法所規定的抽象意義的罪與罰作用于特定法治行為人的活動,當行為人侵犯社會關系的程度達到構成犯罪的標準時,其應依法受到法律的制裁,但是抽象意義上的規定在行為人的身上得以實現可能性非常小,由此必然需要有特定的主體進行一系列具體的訴訟活動來實現這一目標,對應的追訴行為的主體及方式則是刑事訴訟法的內容。
在刑事審判中訴訟程序獨立價值不可避免地與實體公正存在現實的沖突:價值沖突。以非法手段獲取證據,縱使可以證明案件事實,但避免不了與人權保障法治理念價值的沖突。為了保障人權,非法證據或者污點證據理應排除。此外,又因我國現行法律所規定的程序還不是很完善,在此種情況下,嚴格按照程序規定得出的裁判結果未必能夠滿足實體公正的要求。
據“聶樹斌案十年資料調查”相關資料顯示,聶樹斌1994年9月23日被抓,其第一次有罪公訴的筆錄出現在本年的9月28日,根據刑事訴訟法規定,司法機關辦理案件被詢問人員無論有罪,還是無罪的供述都應收集并裝入卷宗內,然而卻沒有一份無罪供述。以犧牲程序公正換來實體公正,其結果不僅是令人痛心,也給司法工作人在實務工作中專業素養敲響了警鐘。
效率,在經濟領域中它是指用較少的人力、物力、財力和時間獲取最的的成果。法律效率的狀況體現了法律權威的公信力和震懾力。在訴訟程序領域,訴訟活動是實現實體法律與程序法的過程,通過調整社會關系活動以促進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所以公正與效率是其基本價值范疇的重要內容,也是訴訟程序獨立價值的內在品質。
刑事訴訟程序獨立價值與訴訟效率二者本質上相輔相成,互相包容。訴訟獨立價值和訴訟效率是訴訟程序的兩個不同的價值目標,只是其價值追求的重點不同。訴訟獨立價值側重人類愿望和需求的滿足程度;訴訟效率強調訴訟成本和司法資源配置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在一定程度上,訴訟效率以經濟的形式來彰顯訴訟程序的獨立價值,即訴訟效率包含于訴訟程序的獨立價值。如果以犧牲程序公正來實現訴訟效率,那么訴訟程序的運行就會失去的其內在的意義。反之,如果為了訴訟程序獨立價值的實現而擺脫訴訟效率,在訴訟程序的運行過程中,維護合法權益的成本將會遠遠高于被侵害的合法權益,那么此時達到的程序公正也將失去其應有的正義色彩。
公正與效率兩者之間既存在一致性,又存在矛盾和沖突。訴訟周期、訴訟費用水平和訴訟程序的繁間程度是影響訴訟效率的主要因素。繁重的訴訟程序,使得聶母花費11年進行申訴,聶樹斌案最終的無罪判決讓公正得以呈現,但是訴訟效率卻備受質疑。如果一個不公正的審判,縱使投入和支出較少,但是它給當事人造成的損害是巨大的,不僅增加了受害方的金錢、精力等方面的浪費,更是對司法資源、法律權威的一種輕蔑與踐踏。
在聶樹斌的無罪判決中,61次提到證據,14次提到不合理或者不合常理,在證據不足的情況下檢察機關卻下了逮捕令。證詞的反復變化,證據的不合理或不合法現象,這不僅違背了非法證據排除的規則,也從側面反映了在追求訴訟效率,降低訴訟成本,適時的舉證期限對實現刑事訴訟程序獨立價值的重大意義。
此外,根據我國《刑事訴訟法》關于審判管轄的相關規定和兩審終審制度,如果在法定上訴期間內被告人及其親屬可以上訴,特殊情況出現時也可以啟動審判監督程序,但卻不能打破有關管轄權的相關規定。由于一個案件的偵查、立案審查、起訴等活動都是受至于管轄權的管制,難免會陷入先入為主的境遇,這在很大程度上會影響辦案的效率,阻礙實體公正的實現。聶樹斌案在2014年之前即近20年由于管轄權的局限性,既沒有實現刑事訴訟程序的獨立價值,也沒有達到訴訟效率的理想效果。
刑事訴訟是刑事訴訟法與刑事實體法共同作用的結果,兩者是相輔相成,不可偏頗。當兩者沖突時,不可顧此失彼,否則將會嚴重陷入“重實體,輕程序”的誤區。因此筆者認為,要想避免刑事訴訟程序公正與刑事實體公正的協調必須避免或防患程序與實體背道而馳的傾向。
在前文中我們可以得知實體法具有抽象性,故而實體公正沒有統一的價值標準,如若為了到達實體公正而忽略程序公正,不同的司法工作人員對一個案件可能就會作出不同的裁判結果,那么將必然出現損壞法律的嚴肅性與統一性的嚴重惡果。相反,刑事訴訟法是具體的,因此程序公正具有價值衡量的標準,公正的程序可以通過當事人和社會公眾的親身經歷,使案件的處理結果在公正的程序中獲得了正當化的品格。
1.推進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改革制度
以審判為中心即“審判中心主義”,是指在刑事訴訟的各個階段,將刑事審判作為整個訴訟活動的核心內容,彰顯審判的中心地位。在追求實體結果公正的前提下,程序公正即刑事訴訟程序獨立價值的作用是不容忽視的,因此推進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改革是保障嚴格司法的重要舉措,也是促進司法公正的必然要求,更是推動我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建設的助推器。
2.強化證據意識,落實非法證據排除規則
實體與程序的公正是保障證據合法有效的關鍵,刑訊逼供、采用暴力、威脅等非法方法收集的證人證言、被害人陳述,違反法律規定收集的物證、書證等均會嚴重影響司法的公正性,作為非法證據都應予以排除。因此嚴格落實非法證據排除制度,進一步制定非法證據排除的實施細則,解決義務主體對非法證據“不敢排、不愿排、不會排”的問題,對經過法庭審理,確認或不能排除非法取證情形的,要堅決依法排除,從制度上遏制非法取證行為,從源頭上防止冤錯案件發生。
3.提高司法工作人員的專業素養,準確解釋法律法規
隨著社會生活的日新月異,犯罪現象變得相當復雜,刑法的相對穩定性不可能及時、高效、嚴密地規定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更不可能預見未來的種種變化。因此在制定法國家,刑事訴訟法的發展及健全在現實生活并非是一個理想的狀態。這就需要國家專門機構及其工作人員在辦案過程中,要嚴格依據刑事訴訟法的規定,特別是在作出判決時,正確理解法律解釋、司法解釋,根據法律精神合理進行裁量。
1.建立完善證據時效制度,防止證據突襲
在聶樹斌的無罪判決中,有61次提到證據一詞,其中提到不合理或不合常理的證據有14次;在證據收集的過程中存在各執一詞的情況下,檢察機關卻下了批捕令。因此建立證據時效制度勢在必行。第一,法律應明確規定舉證期限,法律沒有明文規定的應有法院關根據案件的具體情況酌定合情合理的期限。第二,在法庭審理過程中有關刑事案件的各種證據均應在開庭審理前3日完成。第三,當事人或訴訟代理人(辯護律師)在取證困難時可以請求法院取證;第四,沒有不可抗力是由舉證超過舉證期限的證據無效。唯有這樣才能在追求訴訟效率時,實現刑事訴訟程序的獨立價值即程序公正。
2.完善申訴案件異地審查機制,健全司法管轄權
異地審理是為了有效排除和預防審判干擾的一種有效的司法制度安排,其核心在于異地程序的啟動以及申訴終結制度的配套。它能夠突破地方保護主義色彩,把司法權變成一種全國性的權力而非一種地方性權利。在申訴兩級審查的模式背景下,根據案件具體情況,上一級法院啟動異地審查,既符合我國司法審判的實際情況,也補充和完善了我國的司法管轄制度。最高人民法院根據河北高院的申請和相關法律精神,將河北高院終審的“聶樹斌案”指定山東高院進行復查,這一決定不僅可以突破“地方人情關系”,突破案件公正審判的局限,同時還大幅度地提高了訴訟效率。
3.改革法院案件受理制度,完善立案登記制度
起訴、立案受理、審理、判決和執行等階段組成了訴訟活動的進程。法院通過各個訴訟階段的具體審判行為實現審判權,故而審判權可以分為立案權、受理權、審理權、判決權和執行權。在我國的立法實踐中,立審往往不分,導致立案拖沓、耗時較長等現象,因此完善立案登記制度,實現立案和審理分開迫在眉睫。(1)對符合起訴條件的刑事案件應當場進行立案登記;對不符合起訴條件的案件,相關工作人員應當依法裁決不予受理或者不予立案,并說明理由。(2)起訴材料不符合形式要件的應及時向起訴人解釋原因,以書面的形式一次性全面告知其應在指定期間須補正的材料。(3)立案受理條件必須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進行,全方位廢止不符合法律規定的立案地方土政策,在實現刑事訴訟程序獨立價值的過程中提高訴訟效率。②
4.擴建審判隊伍,促進司法工作人員職業素養的提高
擴建審判隊伍,提高審判對案件的實際接納力度。只有有充足的審判力量,才能確保當事人相應的訴訟權利得以保障。此外,要提高司法工作人員的職業素養,嚴格堅持“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準繩”的辦案原則,尊重事實真相,準確適用法律,嚴禁職權濫用。根據刑事訴訟法規定,司法機關辦理案件是被詢問人員無論有罪,還是無罪的供述都應收集并裝入卷宗內,“聶樹斌案”卷宗里沒無罪供述這一情況不僅阻礙了刑事訴訟程序獨立價值的實現,還使得訴訟效率大打折扣。因此充實審判隊伍,提高司法工作人員的職業素養對程序公正與訴訟效率協調運行發揮著巨大的作用。
[ 注 釋 ]
①李祖軍.契合與超越:民事訴訟若干理論與實踐[M].廈門大學出版社,2007.3.
②蔡紅.民事訴訟法[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5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