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建瓊
重慶醫科大學思想政治教育學院,重慶 400016
通過在中國衛生部政策法規司官網上查詢的信息可知,目前其所列的與衛生相關的法律11條、法規34條、規章139條(本為140條,但2012年的《性病防治管理辦法》頒布后已經廢止了1991年頒布的《性病防治管理辦法》)以及規范性文件數百條。縱觀這些法律法規、規章及規范性文件,其規范調整的范圍幾乎與公共衛生定義的內容相同,包括但不限于疾病防治;藥品生產、包裝、監督管理;醫療場所、醫療人員、醫療器械、醫療機構;食品安全;精神衛生等諸多方面,從數量上講,實在不可謂不多。
縱觀我國現有公共衛生相關的法律文件,似乎呈現出領域之間、地區之間的分散性和差異性,沒有一個居于基礎地位的總括性法律,沒有類似于衛生法總則、公共衛生法典之類的方向性、政策性總的規定,在一定程度上導致我國公共衛生事業在治理上的混亂,也才有當某一地區某一疾病突發時,才不得不被動地制定規則來協調處理,長期來看,是不利于重大疾病預防控制,也是不利于公共衛生事業健康有序發展的,嘗試建立一個類似于《民法總則》這樣的公共衛生法也是有其必要的。
地方衛生立法更側重于解決當地衛生事務,更多地體現地方特色,各地區結合自身實際(如綜合衛生狀況、經濟發展程度、農村人口占比等方面),在全面貫徹國家法律、行政法規精神基礎上,就本地區的衛生立法進行區別于其他地區的規定也是有其正當性的,如東部沿海、西部地區主要城市間的立法和制度性文件則呈現明顯差別。但各有各法、各有各罰的現實也容易在客觀上導致相應漏洞的出現,對區域間公共衛生安全產生一定隱患。
自然法學說認為,法從本質上來說是一種客觀規律,立法者所制定的法律必須以客觀規律為基礎,這種客觀規律也是宇宙、自然、事物以及人的本性,更是理性的反映。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會議中強調要重視生態文明發展,自20世紀以來,人類在享受科技發展帶來的便利同時也看到生態環境的惡化,我們更加強調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發展,要樹立生態紅線觀念,積極轉變原來粗放式的經濟發展模式,追求生態健康與美好生活。
公共衛生立法則是依法治國目標實現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應當尊重自然發展規律、尊重人類勞動生產規律,重視人與自然和諧相處,重視生態系統的內在價值,在尊重和反映客觀規律的基礎上完善我國現有的公共衛生法律體系。
自然法學派認為,真正的法律應當與人的本性、社會性和理性相符合,以理性為基礎的法才具有普遍的適用性。要完善我國當前的公共衛生立法體系,就有必要將公共衛生的管理范圍更加準確化、聚焦,而非凡是與之能扯上關系的都歸入其中,導致與其他領域的交叉而產生的無效監管。一是公共衛生與普通意義上的醫療服務要區分開。雖然我國當前公共衛生相關法律法規中有對醫療機構、醫療人員、醫療場所及器械等的管理辦法,但應當明確的是醫療領域的具體法律法規應當區別于普遍意義上的公共衛生法律。二是公共衛生與環境保護領域要區分開。環境保護領域有專門的法律法規進行制約和管理,要注意不能因為生態文明的愈加重視而盲目地將應當屬于環境保護法律法規進行制約的范圍納入到公共衛生立法范疇。
自然法學家認為,法律及其觀念應當與人們普遍的價值觀念、道德觀念相一致,自然法是人類尋求正義絕對標準的結果,法的功能與目的在于實現公意與正義。如何理解公意與正義?前段時間老人因反對一男子在電梯中吸煙而被暴打事件一出,印發社會廣泛討論,電梯是否屬于公共場所?當然是,但電梯內是否能夠明確規定禁止吸煙?又是否有相應的法律規章進行規定呢?在1987年的《公共場所衛生管理條例》中未作明確規定,而在2011年的《公共場所衛生管理條例實施細則》第十八條明確規定:“室內公共場所禁止吸煙。公共場所經營者應當設置醒目的禁止吸煙警語和標志。”此一項已明確將室內公共場所吸煙作為一條禁止性規定,這也正是公意與正義的表現。諸如此類與人們切身利益相關的公共衛生場所、公共衛生事件等的法律法規應當如何制定,要體現怎樣的公眾意志,實現怎樣的公平正義,也就當然是作為立法者應當著重思考的問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