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 鏡
中共巫山縣委黨校,重慶 404700
政治生態是一個地方政治生活現狀以及政治發展環境的反映,良好的政治生態就是要形成一種健康潔凈、政通人和的政治氛圍,做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最終實現政治清明。營造良好政治生態,德治、法治猶如車之兩輪、鳥之兩翼,極其重要。領導干部作為政治生態的核心層,道德及其法律素養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素養,決定著施政行為的方向性與合法性,影響著政治生態的形成,并會波及黨員群眾的價值取向進而影響整個社會的風氣。
營造良好的政治生態,提升領導干部德法素養是客觀現實所需,也源于政治生態的內生需求,需要自律與他律兩種力量不斷加以鍛造并最終形成。亞伯拉罕·林肯說:“法律是顯性的道德,道德是隱形的法律。”這是對道德與法律的內在關聯形象精妙的闡述。德治對法治有支撐作用。法治的權威和信念源自人對法治所蘊含價值觀的高度認同,只有在道德認知與道德情感的共同作用下,才能在心中建立和強化法治信念。法治對道德建設有保障作用。道德作為內在的德行,浸潤于內心,主要靠自律來實現行為的規范,需要法律保駕護航。德治與法治是良好政治生態不可或缺的內在屬性。
營造良好政治生態,領導干部要自覺擔當示范者,發揮示范引領作用,形成“頭雁效應”,“把自己擺進去、把思想擺進去、把工作擺進去”。既要帶頭學法、模范守法,又要以德修身、以德立威、以德服眾,以實際行動帶動全社會崇德向善、尊法守法。對法律保持敬畏之心,發揮道德教化作用,從而營造既講法治又有道德的政治生態。
現實生活中,一部分領導干部在處理具體工作時,對于道德與法治的關系處理不當,使得一些涉及到既有道德因素又需用法律解決的復雜的關系到群眾切身利益的難題成為社會治理中的痛點,擾亂了政治生態。營造良好政治生態,需從以下方面切入。
古往今來,對于從政者來說,政德尤其重要。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立政德,就要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
1.深明大德,是根本。領導干部要“鑄牢理想信念、錘煉堅強黨性”,用“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眼界與胸襟為官做事。這是修德之根本,離開了這個根本,修德就無異于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2.恒守公德,是基礎。每位領導干部都要樹立以人民為發展中心的理念,用實際行動踐行總書記提出的“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的承諾”,讓公平正義的陽光灑向每個角落。這是領導干部修德之基礎,離開了這個基礎,黨之大廈將基礎不牢,地動山搖。
3.嚴守私德,是關鍵。每位領導干部要做到嚴以修身、靜以養德,從每一件小事做起,嚴格要求自己不放松。這是領導干部修德之關鍵,離開了這個關鍵,大德公德無異于空中樓閣,鏡花水月。
修德于內,這是每個黨員領導干部都應該在自己內心構建的一條隱性的法律防線。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領導干部需要成為復合型干部,不管在什么崗位工作都要具備基本的知識體系,法律就是其中基本組成部分。”學法懂法守法用法不僅是領導干部抵御誘惑的盾牌,而且也是新時代執政為民的利器。領導干部不具備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解決問題的能力,就無法勝任工作,更無法為營造良好政治生態保駕護航。因此,需套上法治的韁繩,強制約束其外部行為。
1.在學習中樹立法治意識。學習是一種能力,并且是一種極其重要的能力。目前的狀況是大多數領導干部很少能靜下心來學習,對于法律法規,更認為是專業人員所應具備的知識,這種錯誤的認識必須得到糾正。領導干部要在學習中樹立法治意識,掌握法律知識,提高法律素質,使自己做到依法決策,依法行政,依法管理。
2.在實踐中推動依法辦事。學法的目的在于運用。每位領導干部要在實踐中不斷運用法律,并將思想層面的法律意識真正轉化為行動層面的法律行為,最終做到“研究問題先學法,決策問題遵循法,解決問題依據法,言論行動符合法”,在法治實踐中提高依法辦事的能力和水平。
3.在監督中正確使用權力。領導干部法律素養不僅在于有法律意識,能在工作中自覺嫻熟運用法律知識解決問題,還在于能自覺接受法律監督,并習慣于在被監督的環境中使用權利。每一個領導干部都要牢固樹立有權必有責、用權受監督、違法受追究理念,做到認真對待監督,正確對待權力、謹慎使用權力、不敢濫用權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