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敏
長治學院,山西 長治 046500
定義法律規則首先要明確其核心——“行為”,定義方法采用的是屬加種差的方法。謝暉教授認為“法律規則指的是立法者把具有共同規定性的社會或者自然事實,通過文字符號賦予其法律意義,并以之具體引導主體權利義務行為的一般性規定。”法律規則調整的是主體的行為,所作出的規定針對的是主體的權利義務行為,即其內涵界定的是“主體權利義務行為”,外延界定的是“一般性法律規定”。
20世紀80年代我國國內的法理學教材中普遍使用三要素說,即假定、處理和制裁是法律規則的三個組成部分。非法學專業的人士也能看出處理和制裁有明顯的邏輯包含關系,內容劃分不夠準確。另外,三要素說表述的法律觀念是以高壓和強制為主,以“刑”為主,不符合法律對社會關系調整的事實,人們對接受這種法律觀念存在抵觸情緒。20世紀90年代形成了批駁“三要素說的“二要素”說,主張法律規則的邏輯構成由“行為模式”和“法律后果”構成。經過后期發展,逐漸形成了現在的“新三要素”說,其邏輯構成要素為條件假設、行為模式以及后果三項。“條件假定”指的是權利義務產生、變化和消亡的條件和情形;“行為模式”規定了權利是權利行為的模式,義務是義務行為的模式;“法律后果”是指權利義務是夠合乎要求而實施的后果。“新三要素”說體現了“權利—義務”的核心內容要素,反映了“行為—權利/義務”的二位一體性。
“行為模式”是法律規則邏輯構成的必要條件,無論三要素說、二要素說、新三要素說還是其他學派,“行為模式”是始終不可缺少的內容構成要素。以“行為模式”作為分類標準是法律規則醉普遍的分類方式,由此分為義務性規則和授權性規則。義務性規則直接要求主體作為或不作為,在法律條文中分為積極義務,如常見的是“應當”“必須”“有責任”“有義務”等表述;以及不作為義務,要求法律主體不得作出某種行為,法律條文中常見的是“不得”“禁止”“嚴謹”等表述。授權性行為指的是公民可以作為、不作為;要求別人作為、不作為的法律規則,在法律條文中常見的表述如下:“可以”“有權”“有……的權利/自由”等。
某一概念的定義是要揭示其內涵和外延,達到明確適用范圍的作用。翻閱我國現行的各種法律規定,目前定義的法律規則并不能涵蓋“行為調整”的所有范疇,定義過窄。以《合同法》第9條法律規定為例,“當事人訂立合同,應當具有相應的民事權利能力和民事行為能力”。該規定的重點是合同訂立人的“主體資格”,不是“具體行為”。
按照新三要素說,其邏輯公式可以表述為“如果……則……否則”,上文提到的合同法的例子可以更改為”如果當事人訂立了合同(假設條件),則當事人必須具有相應的民事權利能力和民事行為能力(不是行為模式,而是主體資格),否則該合同無效(法律后果)。”由此看出,該規定并不涉及“行為模式”,無法納入“行為調整”的范圍中。因此,新三要素說可用于分析授權性規則的邏輯構成,但其存在兩點不足:一是對于不以“行為調整”為關鍵點的法律規則無法進行解釋,二是對于某些規則僅限于表明兩者結合的法律規則關系,并沒有解釋一個法律規則邏輯構成的實質。
哈特,二十世紀最杰出的法哲學家之一,他在“法律規則”相關研究上的偉大成就對中國法理學的知識體系產生了重大影響。他將法律規則分為第一性規則和第二性規則,認為“第一類規則規定義務,涉及物質運動或變化有關的行為;第二類規則授予權利、公權力或私權利,提供了引起義務或責任產生或變更的原因。”新三要素說不必適用于所有的法律規則,實際情況也無法達到這個目標。將新三要素說與第一規則中的授權性規則有相通之處,而義務性規則不適用納入第一規則。
“法律規則”論是法理學領域的一般問題,在法律發展演化的過程中還會不斷有新的內容加入,其定義和邏輯構成要素也會在學者的深入研究中更加貼合實際的法律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