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雅靜 南佳藝
河南師范大學法學院,河南 新鄉 453007
計算機網絡技術的應用,產生了大量的信息數據,但是這些計算機數據既沒有獨立性和特定性,又并不屬于無形產物,其法律屬性有待界定。信息數據在民法關系上不夠明確,因而產生網絡糾紛后,裁判缺少理論依據,在處理此類事件的過程中更加傾向于將數據單獨的財產化或客體化處理。對數據的法律屬性進行分析,要認識到不能將數據納入民事權利表彰的范圍內,且數據自身并不具有獨立的經濟價值,交易性也會受到信息內容的影響,數據價值依賴于自我保護控制和數據安全等,故在民法定位上也不能將其當做獨立的財產。關于數據的法律屬性及其民法定位要綜合客觀情況展開進一步的研究與探討[1]。
在對數據的法律屬性進行分析的過程中,需要充分認識到數據并不是構成法律上的物,人們認為保護數據要從保護虛擬的財產出發,對于數據中顯示的武器、Q幣以及電子郵箱等構成的虛擬財產,都可以顯示出來。但是數據本身不屬于物權法中界定的內容,因為數據沒有獨立性,必須要通過網絡和計算機來顯示,缺少民法上規定的特定性和確定性。但是數據又和民法上提到的“無形物”有區別,兩者的概念不能混淆,從物理上來說,數據是看不見的,雖然是無形的,但是并不具有稀缺性。因而就數據的法律屬性和信息的法律屬性比較來看,信息法律是可以對個人信息進行保護,或者是對知識產權等予以保護,但是數據法律并不具有這一項功能特點,故而不屬于民法法律中的構成物。在分析數據的法律屬性的同時,還要搞清楚數據也不具有民事權利,民事權利是指民法保護的利益內容,表現類型較為多樣化,物權不屬于物,因此不是物權法保護對象[2]。例如在控制游戲賬號方面,像銀行控制保險柜一樣,屬于財產保護的行為,從法律角度來看,控制電子郵箱以及電子賬號,等于是對物權法中規定的不動產的占有行為,拿到鑰匙的對象,則是說明這個“物”就是屬于誰。
在對數據的民法定位進行分析的過程中,要重點研究數據交易的非財產性和非客體性,對于這一點存在較多法律上的疑問[3]。對單一性數據的非財產性和非客體性進行靜態理解較為簡單,將大數據作為交易對象可以產生相關經濟利益,這種情況下數據是否具備非財產特性?如果數據不具備這種財產性,又要如何建立數據經濟的法律基礎?數據的產生是在電商和網絡發展的基礎上形成的,戰略價值得到廣泛認可,人們普遍認同數據能夠帶來經濟效益,但根據這一點就將數據作為法律財產是不合適的。數據自身是作為生產要素和經營要素被使用的,在優化管理、擴大客戶群以及降低成本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營利性明顯,在具體的利用過程中,數據要素作為經營要素,和市場調研、人力資源管理、系統平臺的作用是一樣的,其自身并沒有獨立財產意義。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就是數據能夠產生經濟效益和經濟價值,主要是企業整體協作和綜合運營的結果,對于數據自身,只有不斷的挖掘和分析,才能發揮其利用價值。民法買賣合同對象是特定標的物,不動產和動產均屬于交易對象,具有排他性和唯一性,顯然,數據交易合同并不滿足這一要求[4]。
計算機信息技術的廣泛運用,改變了人們傳統的生活方式,在計算機網絡中產生的大量信息數據具有非客體性,在數據交易的過程中,可以將交易的合同性質定義為數據服務合同,考慮到數據缺乏外部性、主體不確定性和壟斷性,難以對其實現權利化,在這種情況下,要對數據的法律屬性進行重點分析。利用數據中立的本質特征,以法律形式規制其信息功能,對虛擬性和工具性的網絡民事糾紛予以妥善處理,在不同的語境下使用民法對數據進行法律理論的定位,在逐步完善法律體系和理論結構的基礎上,促使各種網絡數據的民事糾紛得以解決,實現對個人數據信息和民法人格的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