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開
大連交通大學,遼寧 大連 116028
見危不救之所以采用法律規制的方式,主要是由于現在見危不救已經成為社會發展過程中面臨的主要問題,已經嚴重影響到社會的穩定發展。法制建設作為解決社會問題的主要方法之一,同時也是社會文明的體現。
目前針對見危不救的定義法學界還沒有給出明確的解釋,根據事件主體的不同將見危不救分為以下幾種類型:
第一,公職人員見危不救。公職人員作為國家權力的代表對于保障公民生命安全和健康有相應的職責和義務,當人民處于危險情況而沒有進行救助時應當根據國家相關法律規定給予相應的處罰。公職人員需要在這個過程中樹立模范帶頭作用,這不僅僅是公職人員道德上的義務,更是法律上的義務。
第二,生活共同體見危不救。生活共同體見危不救行為也是當前社會上常見的現象。生活共同體主要是指在短期和長期生活過程中產生的各類關系,包括戀人關系、親情關系以及友人關系等。出現該種類型見危不救現象的主要原因就是法律依據的缺乏。
第三,特定機構見危不救。特定機構主要是針對職業特殊性而區分的,例如醫生、出租車司機等。針對特定機構法律約束的相關制度尚不完善,特別是針對醫療人員在相關條例中,盡管有相關規定,但是對于違規行為責任的承擔并不詳細。
第一,以道德為基礎。在法制化建設國家中,法律制度的完善性是保障社會穩定發展的重要基礎,針對社會上存在的見危不救的行為在倫理價值上是不道德的行為,對他人甚至社會產生危害。特別是在當今社會倫理關系中,對善惡的分析關系著社會的持續發展,因此在法律對見危不救的行為進行規制同時也是對公民生命安全的保護。
第二,以人性為基礎。人是社會個體的存在,社會發展同時也要追求個人的幸福,在社會建設中個體的作用是不可忽視的,人不僅要在社會發展中受益,更要承擔社會義務。為了保證社會和諧穩定的發展從法律層面對見危不救行為進行約束是對人權的尊重,是社會秩序的基礎。
社會問題的形成往往都是各種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首先我國人口眾多,公職人員比例較低,法律作為公民行為約束文件并沒有明確要求要見危救助;第二,針對見義勇為行為的保障制度不完善,監管工作不到位;第三,隨著經濟的發展人民的價值觀念發生改變,個人之間利益沖突是形成見危不救社會現象的重要原因。
由于見危不救本身對社會發展有著嚴重的阻礙作用,會損害社會公眾的整體利益,擾亂社會秩序,因此必須要避免過多人對見危不救行為的認可,防止公眾道德出現危機。見危不救現象對社會的影響是長時期的,因此必須要運用法律手段對其加以規制。
見義勇為行為過程中會產生相應的法律關系,包括見義勇為者與違法行為實施者、與受益人、與相關單位和政府部門之間的關系。見義勇為能夠在維護個人和集體利益過程中發揮積極效應。對于產生的人身財產損害,見義勇為者有權提起民事損害賠償,應當在民法上對相關程序進行細化。
主要是指對于見危不救行為在刑法上進行定刑處理,對其形成的原因以及產生的危害進行分析并沒有責任。從刑法手段上對其進行約束最重要的就是標準的確定需要相關部門慎重考慮,包括圍觀行為等。
在行政層面,可以通過警察法和行政復議法對見危不救行為進行規制。對于協助警方工作的見義勇為行為,可以根據實際情況給予相應的物質和精神經歷。在行政復議法中對見義勇為行者生活困難的情況向行政機關申請撫恤金、保險金以及生活保障金。
通過上述分析,針對社會上不斷上升的見危不救的現象,應當將其置于法治環境中進行分析和思考,運用法律手段對其加以規制,考慮到見危不救行為本身對社會秩序以及和諧的威脅,要從根本上重視相關法律制度的科學化以及完善化,包括民法手段、行政手段以及刑法手段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