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清
西華師范大學,四川 南充 637000
根據《公司法》第152條的規定,股東訴訟的主體限定為連續180日以上單獨或者合計持有公司百分之一以上股份的股東,雖然這項規定能夠防止股東濫用權利從而造成的司法資源浪費,但是當持股時間未滿180天或者持股比例不到百分之一的股東權益受到侵害時因為不具有原告主體資格而無法提起訴訟顯得本條規定的限制過于苛刻。
關于公司股東訴訟的管轄權,在新《公司法》中并沒有明確規定,所以在審判實踐當中,參照《民事訴訟法》的管轄原則,由被告所在地和侵權行為所在地的法院進行管轄權。縱然股東訴訟和民事訴訟具有相似性,但是,股東訴訟活動極其復雜,公司董事、監事以及高級管理人員往往作為侵權行為人,在訴訟中作為被告通常不止一個人,確定的管轄法院分布也不止在一個地方。除此之外,侵權行為一般發在公司所在地,證據資料往往是公司章程、具體行為、財務報告等,如果在公司所在地以外的領域進行訴訟,將導致案件取證難度大,從而導致訴訟成本過高。
由于新《公司法》中對舉證責任分配并未做出具體的法律規定,所以,在司法活動中仍然適用《民事訴訟法》中的一般舉證原則——誰主張,誰舉證。但在當前的司法實踐運用中,一般舉證原則卻帶來了諸多適用不便。一方面,按照一般舉證原則,原告股東承擔舉證責任,在證據的搜集中往往會受到諸多為難,因為公司高級管理人員掌控者公司經濟運行的命脈,公司大大小小的重要文件資料都由這些人保管,為了躲避法律的制裁,他們往往會隱匿銷毀證據。但從另一方面來講,如果由公司或者高級管理人員來承擔舉證責任,這些高層在銷毀證據上則更為便利,甚至不惜使用惡劣手段捏造證據。由此可見,一般舉證責任是有違公平的。
為了更充分的維護股東的合法權益,從而進一步促進經濟的健康發展,我國應當逐步擴大股東訴訟的適用范圍。目前《民事訴訟法》中的相關規定尚不能根據經濟活動中出現的新情況及時規定股東的新的權利訴求。這就要求法官基于經濟公平、經濟平等,經濟效益等基本原則,適當的擴大股東訴訟的適用范圍,在股東訴訟案件當中本著公平,合理等原則實施自由裁量權,為股東維護自身合法利益創造一個良好的制度環境。
對公司合法權利造成損害的,怠于或拒絕以公司名義直接行使訴權的董事、監事、高管及股東,即便是外部人員對公司合法權利造成的損害也是由于董事、監事、高管及股東為實現自身利益最大化所帶來的,一般會列為共同被告參與訴訟,訴訟過程中的調查取證必須也是在公司。所以,如果想要調查證據的話必須要追尋到公司內部經營和管理情況。在我國,股東訴訟制度在司法實踐中采用的是原告就被告原則來確定管轄權,即一般管轄原則。①針對這種情況,本文認為降低股東訴訟制度管轄確定的難度,方便案件調查過程中的取證活動,避免司法資源浪費。應當將公司所在地法院確定為管轄權法院,以避免確定為被告人所在地的法院所帶來的不合理后果。
證據對于做出正確的司法判決來說至關重要,所以確定最為合理的舉證分配責任也直接決定了案件的解決。一般來說,舉證責任的分配都是“誰主張,誰舉證”,但這在股東訴訟中則無法通行。因為在一個公司里,股東不參與公司的經營管理,對公司的信息不能充分掌握。如果根據“誰主張,誰舉證”原則,由股東來舉證,股東就可能因為無法提供足夠確切的證據,從而導致敗訴的不利后果。因此,本文認為股東訴訟制度應當采用舉證責任倒置的原則,即證據由被告來提出。
[ 注 釋 ]
①周小琳.論我國股東代表訴訟制度及其完善[D].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博士學位論文,20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