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肖雪
長春財經學院,吉林 長春 130122
本年三月四川發生了一件惡劣校園欺凌事件,視頻中6個人輪流打一個女生,讓其下跪等,后被拘留。那么校園欺凌的定義到底是什么那?我國針對校園欺凌較規范的定義是在2017年12月《加強中小學生欺凌綜合治理方案》中寫到的,中小學生欺凌是指發生在校園內外、學生之間,一方單次或多次蓄意或惡意通過肢體、語言及網絡等手段實施欺負、侮辱,造成另一方身體傷害、財產損失或精神損害等的事件。當然,在實際執行時應區分欺凌與打鬧。這個定義雖然這不是法律上明確的定義,但已經有了實質的進步。
有研究表明,10%的學生曾在校園欺凌過他人,29.4%的學生在校受過其他同學欺凌,6.8%的學生欺凌過他人也被欺凌過,綜上所述,校園中47.1%的學生與校園欺凌有關聯。可見校園欺凌的普遍性,甚至每年的欺凌事件數量都有上升的趨勢。而當下我國無關于校園欺凌專項法律條問,只下達了兩個文件,一個是《關于開展校園欺凌專項治理的通知》,另一個是《加強中小學生欺凌綜合治理方案》,后者相對于前者定義更準確,更系統也更全面,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反校園欺凌法》就會開始啟動立法。
1.家庭因素
家庭因素對校園欺凌發生也是影響重大的。一種情況是,現代孩子在家長過分寵溺下成長,養成了唯我獨尊的性格,從而極易發生沖突。另一種情況就是家庭成員的不良示范,有些家庭仍存在家庭暴力現象,在這種不良的行為引導下,加上正處于青春期的情感敏感的時期,其心智不成熟,易發生爭執和斗毆等欺凌事件。
2.關于家庭方面預防措施
首先,家長應學習科學教育知識,做到獎懲有度,為孩子樹立正確三觀;其次,家庭成員共同構建良好家庭氛圍,從拒絕家庭暴力開始,并常做有效的溝通,做到及時發現問題,給予孩子正確引導;最后,家長與孩子共同學法,從小培養孩子法律法規意識,樹立正確是非觀。
1.校園因素
校園欺凌事件頻發,多數事件發生時學校都未能及時做出反應,甚至都不知事件的發生,這難道不值得我們去深思么?明明學生們心知肚明的校園欺凌,學校為什么就發現不了呢?其次,校園教育不深刻;學校不僅需要教會學生知識,更要教會學生做人,提升學生自身素質,校園欺凌事件自然就會減少。
2.關于校園預防措施
校園有保證學生在校安全的責任,在防治校園欺凌方面,學校決不能松懈。關于健全制度方面(1)事前預防。學校應擴大獲取消息渠道,如設立學生匿名舉報信箱,指定人員暗中調查等;(2)事中處理。根據下達的校園欺凌文件對涉事人員做出公正公平處理,事件特別重大的交送法院處理。(3)事后措施。對涉事者給予長期心理輔導,注重學生心理健康,更要注重欺凌事件處理后的跟蹤與恢復。建立防止打擊報復的機制,免除舉報者、受害者等潛在危險。關于教育方面,應定期開展反校園欺凌的主題班會,務必讓學生充分認識到校園欺凌事件的嚴重性,將不好的苗頭掐死在萌芽中。
我國現下對待校園欺凌事件主要采用“事先宣傳教育,事后個案干預”的處理辦法,有著事件防御機制作用輕微、主體不積極等缺點。這是因為現存的相關文件缺少法律規定所具有的結構緊密有序性和法律懲罰功能的威懾力,而其他法律,如:《未成年人保護法》中的規定都是重點處理成年人侵害未成年人權利的問題,對于未成年人之間的侵權行為沒有過多涉及。所以處理校園欺凌問題,專門的法律是不可缺少的,依法治國首先就要有法可依,應盡快建立完備的反校園欺凌法,這樣才能有效預防和處理校園欺凌事件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