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雨婷
湘潭大學,湖南 湘潭 411105
知識產權是一種無形的資產,與有形的資產相對,但同樣具有一定的價值。企業在成立初期或者存續期間,將知識產權的價值進行出資,從而提升了知識產權在企業發展中的作用,因此知識產權出資逐漸成為一種重要的出資方式。但知識產權出資并沒有很完善的法律法規進行支撐,甚至不同法律之間還存在范圍、程序等方面的矛盾沖突。知識產權出資的法律問題因此成為重點課題。
知識產權在十七世紀就已經提出的概念,其真正被采用卻是在二十世紀的六十年代開始。知識產權出資便是將知識產權當做一種資本,在企業需要增資或者開始設立的時候,出資者將自身擁有的合法知識產權當做增資或者注冊的資本,在將知識產權投入進去以后,獲得相應的股東權利。采用這種方式,出資人不需要投入有形資產也能夠得到企業的部分股權,繼而享有企業股東的權利。
我國《公司法》支持將知識產權作為出資主體。這種出資方式有利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對公司而言同樣如此。在進行公司建設時,不僅需要單純的資金投入,同樣需要知識與技術的投入,知識產權因此成為出資的主體是合理的。公司在建立初期或是存續期間,必然需要知識與先進技術的支持,這將對公司的發展起到推進作用。從公司的發展來看,花費重金去購買知識產權,能夠獲得相應的知識產權,但企業資金必然需要出現一定的外流,而通過知識產權出資的方式,同樣能夠獲得知識產權,但不必資金外流,相當于外流的資金又返回來買企業的股權。
我國的法律明確規定,知識產權出資方式采用轉讓型出資,也即產權擁有者按照法律相關規定將其所有的知識產權轉讓給企業。限定了知識產權的出資方式,但法律并沒有就產權擁有者是否能夠通過許可方式進行出資這一問題作相關的規定,在法律上存在空白。
出資人在該行為中需要承擔一定的法律責任,以保證出資行為合法化。首先,出資人對于將要出資的知識產權必須具備完全的所有權,能夠對其進行合法處分,且知識產權是合法的;其次,出資人在出資知識產權后,可能對知識產權繼續進行利用以謀取利益,從而造成知識產權的泄露,給受出資的企業造成損失。但在法律法規中缺乏對出資人責任的規范。
在知識產權作為資產進行出資過程中,無疑的,知識產權的價值評估將是重要環節。但相比于有形的資產,知識產權屬性特殊,因此其評估難度大大增加。在實踐中準確評估出知識產權的價值十分困難。在該問題上的具體表現有:1.多數評估成員缺乏相關專業素養,且缺乏專門的機構;2.缺乏完善的評估準則和評估體系;3.缺乏對評估與出資信息的有效監督,相關信息不夠公開透明。
單一的出資方式限定了出資的靈活性,因此亟需打破這種局面。在出資方式上可以由原來的轉讓型向多元化轉變,比如轉變為許可型投資與轉讓型出資結合的模式。在推出新的出資方式之前,法律應該及時補充相關的法律規定,以加快知識產權進行出資的進程,促進企業與社會經濟健康發展。
國家需要對出資人的法律責任和權利義務進行明確。首先是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以立法的形式明確出資者應該承擔的法律責任,防止出資人鉆空子;其次,知識產權出資過程中,需要明確劃分行為雙方的義務和權利;最后,給予違約行為嚴厲的相關責任,對于法律法規確定的違約,需要違約方承擔法律責任。
國家有必要從立法和評估制度兩方面來健全評估機制。首先,制定明確的評估標準和評估體系;其次,建立專門的機構進行知識產權的評估,并對評估人員進行資質把關;最后對評估過程進行監督管理,可由工商部門監督管理,加強評估過程的透明度,降低知識產權出資過程的風險。
知識產權出資在當前的經濟發展中具有很大的優勢,但國家法律法規在知識產權出資活動中還存在很多的不足,這些不足將會給企業的發展帶來一定的風險與阻礙,從而抑制知識產權出資進程。國家與企業需要根據問題針對性地進行改進,如此必然能夠取得良好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