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國亮
河南周口師范學院政法學院,河南 周口 466000
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的不斷發展,也隨之出現了較多的新聞事件,繼而出現了較多新聞界及法學界廣為關注的新聞侵權現象,這對于規范我國新聞業的發展,以及真正意義上發揮新聞業的作用背道而馳。從法律視角去看待這一問題,結合需要對其進行針對性解決,這是促進我國新聞業更高效有序發展的必經之路。
在新聞業的發展中,新聞單位或個人借助于大眾傳媒媒介,所實施的以捏造內容或過失新聞,并向大眾傳播的,即為新聞侵權。常見的新聞侵權責任主體主要表現如下[1]:
根據筆者研究表示,新聞侵權事件和新聞媒體、新聞記者主體具有密切的關系。也就是新聞新聞法律關系中義務主體、現行法律中義務主體。那么也就表示,新聞侵權責任主體就是新聞媒體通過民事主體及獨立法人出現,比如通訊社、新聞圖片社及報社等。對于非法結構導致的侵權行為,并不是新聞侵權,而是一般侵權。
具體分析來看,一旦沒有通過中轉環節的新聞作者及作品之后轉變策略,對于需要報道的人物、事實進行直接的采寫,顯然新聞材料的提供者即為作者自己,就如同對于正在發生的事件。在實踐中,對于一個新聞事件,并非所有的記者都能親臨現象,這時候,其他公民和單位的目擊者就可能成為新聞事件信息的提供者,具體指明知或能預見其提供的新聞材料會被媒體報道或公布,并在此前提下向新聞媒體提供材料的個人,其自覺地作為了新聞作者的信息方,這一個人或單位,應當、對材料中有侵犯他人權利承擔民事責任,顯示了此方面法律的嚴謹性。
目前網絡發展較為迅速,促進了信息的流轉,轉載相對于首次發表而言的,對已經在其他新聞媒介上刊出的新聞作品,新聞單位進行了轉載,究其承擔相應民事責任與否是今年探討的熱點,且對于此情況,我國法律并沒有明確規定。當前發展中,轉載者有義務審核被轉載方的新聞作品與否方面,尚未出現定性的要求,這也使得這一現象存在很大的爭議,因為很難在現實生活中逐一完善地去審核所轉載的原作品,面對這種情況,于明知原載作品已構成侵權的前提下,進行轉載、抑或是明確知曉其已構成侵權,但即便如此,仍不予正視更正的,則可將其視為侵權轉載。
通過分析現代新聞業發展表示,出現新聞侵權情況和新聞工作人員業務水平較低及政治素養具有密切的關系。要想避免出現新聞侵權的情況,就要使新聞工作人員的個人素質、業務技能得到有效提高,使工作人員具備相應的政治思想涵養及敏感性。新聞媒體等相關部門還要根據規定實現新聞采編人員的準入制度,使其具有規范化。通過專業化學習培訓,使工作人員具備上崗證基礎,使工作人員的思想及專業水平得到有效的提高[2]。
我國社會發展中,法律是規范各種行為的基礎,而“依法治國”一直是我國秉承的治國標志,法律法規的規范性意義重大,新聞工作者的新聞采編工作更是不例外,應當遵循相關法律條規等,所以其應當加強對法律的學習,明確自己的權利和義務,在工作中不斷強化法律意識,知道新聞在何種情況下應當發表,一些行為應不應該做等等。加強自身法律規范的學習,對自身法律涵養進行完善,提高新聞質量。
在新聞業的長期發展中,真實性一直是其基本原則,這點是根本性的,但綜合當前網絡傳播等大力發展下的現狀,不真實,胡編亂造新聞的現象屢見不鮮,顯然構成了新聞侵權行為,這是值得我們警惕的事情。所以,在實施新聞采編工作過程中要重視新聞真實性、事件真實性,并且對采訪對象利益進行全面考慮,尤其是名譽權及隱私權。
現代社會中的新聞單位機構工作人員的主要義務就是追求公平公正的評論原則,簡而言之,對于任何公民和事件,任何人都無權去隨心所欲地亂下結論和判斷。新聞媒體責任就是將事實的真相報道出來,并不是裁決,避免對受眾造成誤導。
根據目前情況分析,如果出現新聞侵權事情,采編人員或者新聞媒體就會根據自己所了解的情況抱有僥幸心理使新聞提供者采訪記者充當,此種方式過于片面,沒有法律層面的真實性。為了能夠提高新聞的真實性,新聞媒體工作人員對于未經核實的材料,其有責任和義務去進行多方核實,為了取得相關書證、物證等材料,最好能堅持“與當事人見面”的原則,從而確保這些證據具備法律效力,以此有效走出真實即正確的誤區[3]。
在現代社會中的新聞行業發展要重視新聞侵權,其具有較大的負面影響,危害了我國法治進程。新聞媒體屬于社會形象的公正代表,要求其能夠傳播法律知識。為了降低新聞侵權情況的出現,相關工作人員要對自身法律涵養進行充實,對新聞行業發展進行規范,促進社會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