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雪營
渤海大學經法學院,遼寧 錦州 121000
共同遺囑這一概念的出現,最早在德、法等習慣法國家,十五世紀后期開始在歐洲被普遍應用成為遺囑的一種新類型。其主要是指兩個以上的遺囑人共同合意訂立一份遺囑處分共同財產或兩個以上遺囑人將互不相關的分別處分各自財產的意愿書寫于同一份遺囑中。共同遺囑多基于一定的共同關系產生,可進一步細分為多種形式,夫妻共同遺囑就是其表現形式之一,也是實踐中最為常見的一種。
夫妻共同遺囑是夫妻二人在婚姻關系存續期間,對其共同財產和個人財產預先作出處分,并將這種處分的意思表示表露在同一份遺囑中,由夫或妻一方書寫,經由雙方簽字確認而產生的。就其客體而言,在理論界主要存在處分共同財產和處分全部財產的分歧,筆者更傾向于全部財產說。夫妻共同遺囑只是一種財產預先分配的表達形式,只要立遺囑人有處分權且處分表示是立遺囑人內心真意的外化,將個人財產的處分一并書寫于一份遺囑中并不違反意思自治的原理。遺囑經過雙方的簽字即形成對遺囑全部內容的確認,這種確認應當視為包括對處分共同財產的明示同意和對處分自己一方個人財產的明示同意。因此夫妻共同遺囑的客體范圍應將夫妻全部財產囊括在內。
我國現行《繼承法》中并沒有夫妻共同遺囑這一遺囑類型,因此對其效力也沒有相關法律法規明確作出規定。域外的法律對其效力認定也存在較大差異,以葡萄牙和日本為例,它們從立法層面上明確作出禁止性規定,對夫妻共同遺囑的合法性和有效性加以否認;反觀英、美、德等國家,或對夫妻共同遺囑明確肯定,或將其作為一種遺囑例外形式加以保護。從我國理論屆來看,對于效力認定問題從類型合法性、表意真實性等角度分別考量可分為全部有效、全部無效和部分有效三種觀點。筆者認為認定全部有效更具合理性。
《繼承法》中雖然沒有明確將共同遺囑列為法定類型并對其效力進行確認,但也沒有排除性規定。夫妻共同遺囑可以視為夫或妻書寫遺囑一方的自書遺囑和另一方的代書遺囑。關于代書遺囑,法律條文中有需要見證人在場的規定,而實務中鮮少有夫妻在訂立共同遺囑時邀請第三人作為見證人到場,形式上的確稍有瑕疵,但民法作為任意法,最應對當事人的意志自由加以保護。不可否認,這類遺囑也是基于夫妻雙方各自真實的意思表示形成的,且夫妻關系不同于其他身份關系,更具有緊密型,對其所立共同遺囑理當予以尊重和保護。
從實踐中各法院關于夫妻共同遺囑效力認定的裁判結果上來看,多認定為有效或至少部分有效,僅有少數諸如表意失真、缺少簽名等形式要件上存在瑕疵的被認定為無效??梢姡趯崉罩?,法院對共同遺囑的效力更傾向于效力承認。故若無其他無效事由,筆者認為應對夫妻共同遺囑效力予以認可。
夫妻共同遺囑,故名思議在訂立時要求二立遺囑人具有婚姻關系,且這種婚姻關系須是合法有效的。但婚姻關系可能因為種種原因而歸于消滅,實踐中訂立共同遺囑后婚姻關系破裂的案例逐年增多,對離婚后婚姻存續期內所立共同遺囑該如何處理成為實踐中一個疑難問題。筆者認為,婚姻破裂對夫妻共同遺囑效力的影響主要在于離婚時共同財產分割與遺囑中對共同財產的處分有所沖突,但婚姻破裂是對夫妻身份關系的解除,涉及的是人身,而遺囑是對財產的預先處分,二者不具備必然直接的聯系,婚姻的破裂并不會導致所立共同遺囑的無效。
因遺囑對共同財產預先進行了分配,而婚姻破裂后按照法律規定應當對共同財產進行析產。因此,在共同遺囑中互相指定對方為繼承人的,立遺囑人可能會因感情破裂、身份關系消失而反悔,此時立遺囑人若撤銷遺囑則遺囑中被撤銷的部分不發生法律效力。宣告無效也是同理。而以子女作為繼承人的,原則上婚姻關系的破裂不會對遺囑效力產生影響。此時的遺產范圍仍為遺囑中處分的財產,若處分共同財產的,以婚姻破裂時的共同財產為準,且對共同財產的處分只有二人共同撤銷或宣布無效才失去遺囑效力。
遺囑以立遺囑人死亡為生效要件,立遺囑人死亡時繼承開始。而夫妻共同遺囑因其實質上涉及兩個立遺囑人,所以其生效時間是實踐操作中要考慮的首要問題。與一般遺囑相同,指定子女繼承的,如果子女先亡,則夫妻共同遺囑不再發生效力;夫妻互為繼承的,遺囑自一方死亡時生效;指定子女為繼承人,夫或妻一方先死的,實踐中存在爭議,筆者認為遺囑應當部分生效,死亡一方處分的個人財產部分生效,處分夫妻共同財產的部分視為死亡一方對其所有份額的處分,繼承開始后由夫妻共同共有轉為由子女和夫妻生存一方的共同共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