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佰
西南石油大學,四川 成都 610500
關于離婚損害賠償,是指由于某一方過錯而導致婚姻關系破裂的情況下,過錯方應當對另一方物質與精神上的損失進行賠償。然而,對于離婚損害賠償的范圍,則需要依據法律進行認定,因此,國家在制定相關法律的過程中,應充分考慮到離婚損害賠償的法律適用問題,以確保法律的公正、公平。
在社會范圍內,基于法律認識的不同,對離婚損害賠償的觀點也就存在一定的分歧,一部分人認為,離婚損害賠償應當屬于精神賠償的范疇,物質損害賠償應當建立在過錯方是否對受害方造成實質性財產損失為依據,依照《婚姻法》第46、47條中的相關規定,只要過錯方對離婚事實存在主動過錯行為,則應當在分割共同財產時對受害方進行救濟,受害方同時享受提出損害賠償的權利。然而,另一種觀點則認為離婚損害賠償的范圍不僅僅包括精神賠償,物質賠償也屬于必要內容之一。
依據我國《婚姻法》中的相關規定,離婚時,對于藏匿、轉移、變賣夫妻共同財產的行為,受害方則有權利向法院進行起訴,并要求對共同財產進行二次分割,并要求過錯方進行賠償,這是法律對離婚過程中侵害夫妻共同財產行為的一種懲罰措施。與此同時,受害方亦可在提出物質賠償的同時,申請精神損害賠償。
物質賠償與精神損害賠償是離婚損害賠償的兩大組成部分,是我國《婚姻法》對離婚過程中雙方權益保護的重要體現,加強對離婚雙方行為的有效約束。
離婚損害賠償是基于民事主體的特殊侵權賠償,因此,在適用法律方面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主要特征。
離婚損害賠償的主體僅限于存在事實婚姻關系的雙方,也就是案件中的過錯方和受害方,提出離婚損害賠償的為夫妻雙方的受害方,過錯方則為被告人,其它民事主體則不被納入離婚賠償損害案件之中。這里需要注意的是,目前我國《婚姻法》并未對存在事實夫妻關系的第三人在離婚侵權賠償中的主體地位加以明確,因此,不應將事實婚姻關系雙方以外的第三人納入主體范圍之內。
依據《婚姻法》的解釋,在婚姻關系存續期間,法院不予受理離婚損害賠償,由此可以看出,離婚損害賠償的提出應當是在法律婚姻關系終止之后。對于這一時間,在《婚姻法》第46條中進行了說明,也就是無過錯方可以在離婚后的一年內對過錯方的侵權行為進行起訴。并且,針對一審期間未提出離婚損害賠償的,可以在二審期間由法院進行調解,對調解結果不滿意的,可以在此之后的一年內另行起訴。
離婚損害賠償是基于法律婚姻關系的破裂存在事實過錯一方,其中主要包括《婚姻法》中規定的重婚罪、非法同居、家庭暴力、虐待(遺棄)家庭成員四種行為。隨著法律制度體系的完善,對于間接導致婚姻關系破裂的通奸、嫖娼、賣淫等行為,也將納入離婚損害賠償的法律事由之中。由此可見,對于影響婚姻關系的主觀行為,都能夠在離婚損害賠償中作為受害方個人訴求得以支持的依據。
近年來,我國離婚率呈現出緩慢上升的趨勢,離婚損害賠償也成為當前社會矛盾的集中體現,為此,我國在修正《婚姻法》的過程中,對離婚糾紛中受害方權益的保護進行了明確。在離婚損害賠償的法律適用方面,需要遵循以下幾個原則。
對于破壞法律婚姻關系的一方,需要對其行為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并且,這一行為需要存在主觀上的過錯,否則,將無法構成損害賠償責任。對此,法院應當對過錯方行為發生進行調查,以確定其主觀性是否存在。
所謂過失相抵,是指雙方均存在過錯的情況下,構成侵權行為的混合過錯,在這種情況下,法院需要對雙方過錯的實際情況進行綜合分析,并通過積極調解的方式,確定當事人應當承擔的賠償責任。
對于民事賠償中,存在全面賠償原則,也就是離婚損害賠償中的全部賠償原則,它規定了離婚損害賠償的具體范圍。在離婚損害賠償責任認定中,根據對受害人造成的實際財產損失為依據,由過錯方承擔全部責任,也就是損失多少賠償多少。
離婚損害賠償是《婚姻法》對法律婚姻關系遭到破壞后的責任歸屬認定,進而在約束過錯方行為的同時,對受害方的合法權益進行有效保護。隨著法律制度體系的不斷完善,關于離婚損害賠償中的相關賠償問題則更加清晰,法律的公平、公正將在此得到充分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