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雅琪
西南科技大學,四川 綿陽 621000
親屬間犯罪也具有一般犯罪的特征,不同的是,被侵害法益的被害人與行為人存在特殊的親屬關系,使得被害人對犯罪行為有更大的容忍度,另一方面,法律規定不明晰導致國家公權力不當介入到家庭財產犯罪中,容易使受保護的對象反而遭受二次傷害①。
1.親屬間盜竊犯罪
1948年頒布的《關于當前辦理盜竊案件中具體應用法律的若干問題的解答》是中國最早的關于親親相盜的司法指導意見,第一次指出將自己家里或近親屬的作案同社會上的作案加以區別。隨后,1985年3月最高人民檢察院對親屬間盜竊作了說明,其中明確了親屬的范圍以及可以將其范圍適用于哪些親屬相盜的犯罪情形并指出了處理此類犯罪遵循的一般原則,但在1993年時這一司法解釋被廢止,直到在2013年,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頒布了《關于辦理盜竊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在親親相盜的犯罪中,將被害人諒解作為重要的考慮因素,并對親親相盜和普通同類犯罪加以區別,如追究刑事責任時酌情從寬處理②。
2.親屬間詐騙犯罪
在2011年3月發布的關于親屬間詐騙的刑事犯罪司法解釋中,將親屬范圍限定為近親屬,其他用語及處罰原則與盜竊罪相同,同樣考慮到了親屬諒解的因素,即使追究刑事責任也應當酌情從寬,可以看出我國對于單純的財產犯罪所采用了基本一致的處罰原則。
3.親屬間搶劫犯罪
親屬間的搶劫犯罪在親親相犯的財產類犯罪中較為特殊,因為此種犯罪不是單純的財產侵犯性犯罪。2005年最高人民法院頒布的辦理搶劫、搶奪刑事案件的司法解釋中對親親相搶中的間共犯情節進行了規定,具有重要的進步意義。
1.德國刑法家庭財產犯罪的規定
在德國刑法典中,第十九章247條明確規定了家庭成員之間的盜竊,并將家庭成員列舉為:家屬、監護人、照料人以及與被害人同一居室的人③,值得借鑒的是德國刑法將照料人也列入了家庭成員之列,重視了社會上出現的事實上的親屬關系,并且把啟動刑事追責的權力交給了受害人來行使,將親親相盜規定為告訴才處理的案件。
2.意大利刑法家庭財產犯罪的規定
意大利刑法典在第十三章侵犯財產犯罪中的共同規定中制訂了不受處罰的情況,范圍包括:針對未依法分居的配偶、直系親屬、直系卑親屬、直系姻親、收養人、被收養人及共同生活的兄弟姐妹實施的犯罪,對于其他二等姻親等親屬實施的,需要被害人告訴才予以處罰④,并特別指出此規定不適合其他的、采用人身暴力實施的侵犯財產的犯罪。從意大利刑法典對親屬間財產犯罪的規定,可以看出其對追訴權進行的嚴格區分。
由前文可以看出,域外家庭財產犯罪的刑事責任追原則,一是直接免于處罰的規定,對于配偶、父母、子女等直系血親可以直接免于刑事處罰,二是采用了告訴才處理的追責方式,三是針對侵犯的法益不同而區別減輕或者免于處罰的范圍,普遍將采用人身暴力實施的侵犯財產的犯罪與普通犯罪不進行區分。
由于刑法應保持其本身的謙抑性,在親屬范圍上可以適當擴大其外延。其次,為了體現刑法的人道性,適當擴大刑法中親屬關系的外延可以防止國家公權力的不當侵入對家庭情感造成破壞,以及避免執行刑罰對被害人及其家庭造成二次傷害。
對于親屬間危害不大的財產侵犯行為,一方面,個人財產的財產所有者對自己所有的財產有充分的處分權,另一方面,行為人和被害人之間的親屬關系與客觀上的財產聯系往往呈正比,所以越是密切的親屬關系,越有違法性的阻卻事由,我國可以參照德國、意大利,設置親告罪的模式,將啟動訴訟的主動權交由被害人行使。對于侵犯人身權的財產犯罪,日本及意大利刑法都沒有將其與普通強盜罪進行區分,因為親屬間的暴力犯罪比常人相搶更難為社會所接受,違背了最基本的倫理道德觀念,應當與單純的財產犯罪加以區別,不能適用同一訴訟模式。
[ 注 釋 ]
①黃理.親屬間犯罪刑事責任問題研究[D].西南政法大學.
②夏勇.盜竊罪立法之比較[J].法治研究,2011(3).
③德國刑法典.徐久生,莊敬華,譯.中國方正出版社,2002:119-123.
④最新意大利刑法典.黃風,譯.法律出版社,2007:236-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