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隆璋
西北政法大學,陜西 西安 710063
物權法定原則,指物權只能依據法律設定,禁止當事人自由創設物權,也不得變更物權的種類、內容、效力和公示方法。而物權法定原則的緩和,則是指物權法定原則為適應社會實際生活變化所采取的適度靈活性。民法學界也曾對此進行討論研究,提出了以下緩和的思路:1.在一定條件下承認習慣法。日本和臺灣地區在此方面已經承認習慣成立物權。2.利用民法所規定的一般原則來縮小物權的權能。
現代社會貿易往來密切,互聯網發展迅猛,法定物權的種類不能滿足社會發展的需要,大量新類型的物權通過習慣廣泛存在于社會之中。隨著舊物權類型的淘汰,新物權種類的產生,在法律與新物權類型不相適應的情況下,必然會增加市場交易的負擔。因此,嚴格的物權法定原則在社會發展中存在諸多問題。
第一,現行物權法規定物權種類較少,未規定典權、居住權等物權內容。而現實生活中,這些權利應用廣泛,易給民事交易帶來諸多不便。
第二,嚴格的物權法定原則違背比例原則的理念。嚴格的物權法定原則的立法初衷是為了降低交易成本,避免市場秩序混亂。但是與此同時也對經濟發展和群眾生活帶來不利影響。
第三,物權法定原則與民法意思自治相沖突。物權法定原則在區分合同制度與物權制度方面扮演者重要的角色,但它與意思自治原則相矛盾。債法規定財產關系,體現契約自由,但是物權法在規范財產產生歸屬和分界方面強制性較強,兩者之間存在相當大的差異。
基于上述問題的存在,并且我國現階段物權法律體系需要不斷完善,適應社會的發展,所以物權法定緩和顯得十分必要。
物權法定原則緩和的必要性體現在:一方面,物權法定原則的適度緩和,可以使物權法與現代社會發展相適應。物權法定如果僵硬化實施,在其封閉的體系下,必然會妨礙社會的正常發展。另一方面,物權緩和有助于平衡物權范圍內的自由與秩序,保障民事主體的合法權益。物權緩和存在于物權法定與物權自由二者之間,它僅僅限制物權的自由創設,但不限制權利人對物權的自由選擇,旨在保障當事人的貿易自由與效率,也有利于新型物權的創設。
因此,物權法定原則的緩和在我國是迫切需要的,它有著極大地存在和發展空間。
針對當下我國物權法定原則出現的種種弊端,在結合我國國情的基礎上,須承認物權法定的緩和,不僅在立法中承認,也應當在司法活動中承認。
習慣基于社會交易產生發展,它能夠及時補充法律未規定的事項,所以說習慣法對于物權的創設有著重要的價值。習慣所形成的物權類型,是因社會的現實需要而產生。它具有靈活性,全面性,在普通民眾中所達成的普遍共識,也使得其具有較強的操作性。所以,在適用物權法定原則的同時,也應該注意習慣法在物權中的適用,這也是嚴格物權法定原則的重要突破。
物權法定原則緩和的焦點在于對物權法定原則中的“法”進行解釋。首先,物權法定中的“法”不單單指《物權法》。我國現有的法律中,其他可能規定物權的法律也可成為物權法定中的“法”。
其次,物權的體系之中也應包含國務院的行政法規。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常務委員會授權國務院制定有關民事制度方面的行政法規在《立法法》中并不被禁止,這也能夠說明物權法定中“法”包含行政法規的合理性。
當下我國物權體系較為封閉,在與物權法定意旨不沖突的情形下,適當承認新型物權在我國的出現和運用。例如市場中典權的存在和廣泛運用,居住權、非典型物權的發展,以及在實務中“空間權”“環境權”訴諸法院案例的出現,都是社會生活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立法活動本身技術性較強,耗時大。所以在立法中,立法者應當為可能出現的新問題留下解決空間。所以,我國將來修改物權法,可以增加用益物權的種類和權能,適應社會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