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旭
西北政法大學,陜西 西安 710063
2015年新《民間借貸司法解釋》將民間借貸主體限定為法人、自然人還有其他組織。民間借貸案件往往與其他金融類糾紛交織在一起,法院要嚴格審查當事人之間法律關系的性質。
最高人民法院于2015年8月正式頒布《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民間借貸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以下簡稱《規定》),其中第16條第1款規定被告對原告主張的借貸關系存續抗辯已償還借款,被告對其抗辯應當提供證據證明,同時原告仍不會免除舉證證明其事實主張的責任。第2款規定被告對原告主張借貸法律關系存在提出借貸法律關系尚未發生的抗辯,法院應當綜合相關情況判斷查證借貸事實是否發生。第17條存在與第16條相同的問題,被告對其提出的存在其他法律關系應提供證據證明,被告證明后,原告舉證證明借貸法律關系存在的責任并沒有免除,繼續承擔舉證證明其主張的責任。在法律實踐應用中,這兩條法律規定存在邏輯混亂問題。被告抗辯主張產生的另一法律效果是對原告主張的借貸事實存在的自認,原告再無必要對借貸關系的成立舉證證明,證明責任轉移至被告,因此,16條第1款規定也就沒有必要。其次,第16條第2款規定,被告提出抗辯且作出合理說明后,對于該爭議事實的證明責任并沒有明確規定由誰承擔。另外,第17條規定的“被告抗辯”性質實為被告否認,卻誤用“抗辯”一詞,加重了被告的舉證責任和舉證難度,不符合民事訴訟法關于證明責任分配的規定。《規定》第16條、第17條本是解決案件事實真偽不明的情況下原被告雙方的舉證責任分配問題,但在審判實踐應用中卻出現矛盾。
根據《民事訴訟法》的規定,主張請求權依據的事實真實存在的當事人,應當對該基本事實承擔舉證責任。民間借貸訴訟中,原告請求法院對借貸法律關系真實存在作出有法律效力的裁判,應當向法院提供證據證明雙方之間存在借貸關系的基礎事實。在訴訟開始階段,若被告針對原告的訴訟主張不提出任何抗辯,只作否認,法院根據當事人雙方的借貸數額、交付情況、當事人的經濟狀況等事實和因素,綜合判斷查證借貸事實是否存在。若法院無法判斷借貸事實的存在,根據舉證責任分配,原告承擔敗訴后果。
民間借貸訴訟的開始階段,原告對其主張的證明程度達到民事訴訟法關于本證的證明標準后,被告就要承擔行為意義上的證明責任,其本沒有證明借貸事實真實存在的責任,只是要提供證明原告主張不真實的證據,使法官對待證事實的可信度由內心確信降低到對待證事實的認識處于真偽不明的狀態。被告承擔的是行為意義上的證明責任,并不一定承擔舉證不能或不充分的敗訴責任,證明標準當然不必達到高度蓋然性的標準。
被告抗辯雙方之間的債權債務關系已因清償而消滅,隨之產生的法律效果是對原告主張的借貸事實存在產生自認,被告負對抗辯事實的舉證責任。被告抗辯在實質上并不否定雙方借貸事實的存在,只是否定借貸事實產生的法律效果,其所提出的是權利消滅抗辯,與原告主張的借貸事實能夠同時成立,因此被告需對提出的抗辯事實承擔結果意義上的證明責任。
證明責任分為行為意義上的主觀證明責任,是當事人為避免敗訴,借由自己的行為對爭議事實提供證據證明的責任。另一方面是結果意義上的客觀證明責任,是指法院對一方當事人主張法律關系存在、發生變化或者消滅所依據的事實的真實性無法判斷,當事人需對爭議事實舉證證明且要達到民事訴訟證明標準,否則承擔敗訴的不利后果。
《民事訴訟法司法解釋》規定:在法院裁判作出之前,負有對該事實舉證責任的當事人不能提供充分證據,應承擔敗訴的不利后果。原告應承擔爭議事實處于真偽不明的情況下敗訴的不利后果。若被告抗辯稱借貸法律關系已因清償而歸于消滅,且未能提供充分證據證明其主張,結果意義上的證明責任則由其承擔。因此,不論是行為意義上的證明責任還是結果意義上的證明責任,都遵循證明責任隨證據證明活動在當事人雙方之間轉移的規則。
民間借貸訴訟證明責任分配的相關法律法規目前存在問題,法官在案件審判中要根據現實情況、社會一般交易規則綜合考量,判斷查證借貸事實是否存在,讓當事人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法律的公平正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