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
隨著三伏天的到來,氣溫一天天升高。又可以吃葡萄西瓜哈密瓜、燒烤啤酒小龍蝦、冷飲雪糕爆米花、涼皮涼面拍黃瓜啦……
可有的人卻連瓶碳酸飲料都不敢喝!
因為據說碳酸飲料是酸性食物,多喝會變酸性體質,更容易生病。有人甚至還列出了酸堿食物表,認為堿性體質是最好滴!
事實真相的是這樣的嗎?
國內外的營養界、醫學界都沒有基于“酸性體質”或“堿性體質”的研究文章,各種權威的文獻數據庫也找不到相關的文章。
事實顯而易見,“酸堿體質”根本就不存在。
民間所說的“酸性體質”其實是在和“酸中毒”偷換概念,比如糖尿病人的酮癥酸中毒等。
酸中毒是由于服用了某種藥,或者是患了某種疾病才出現的,不是“酸性體質會導致疾病”,就好比因為困了所以睡覺,但如果說睡覺所以困了,就非常荒唐了,這是典型的因果倒置。
“堿性體質”更健康完全是無稽之談。正常人的血液PH 值在 7.3~7.4,本身就屬于弱堿性,人體有強大的緩沖系統來確保血液中 PH 值穩定。
更何況,人體本來就是個酸堿共存的狀態,比如胃、皮膚、陰道是酸性環境,腸道是堿性環境,根本不存在單一的酸性或者堿性體質。
食物在食品化學中確實有酸堿性質的劃分,分類的方法是按照食物燃燒后所得的“灰”的化學性質而定。
“灰”中如果含有較多的磷、硫、氯元素,溶于水后就會呈酸性,屬于酸性食物;如果“灰”中有較多的鉀、鈉、鈣、鎂,則呈堿性,屬于堿性食物,和食物本身的味道沒有直接關系。
比如大多數的蔬菜水果都是偏堿性的,而肉類谷類大多是偏酸性,但食品化學中的這種酸堿性的分類只用于區分食物的化學組成。
食物在人體內經過復雜的消化吸收后,會形成酸性、堿性和中性的代謝產物,這些代謝產物和在體外燃燒后的食物灰分是完全不同的。
通俗來說,你吃進去的任何食物進入胃部后,在胃液的作用下,都會呈酸性,到了腸道又會變成堿性。
就拿最常見的碳酸飲料來說,碳酸飲料因為二氧化碳溶于水呈現“酸性”。但是碳酸飲料中的二氧化碳一部分會在易拉罐打開時逃逸出去,喝進去后,絕大部分也會隨著“打嗝”排出體外,所以并不會有大量的二氧化碳被人體吸收從而影響酸堿平衡。
一瓶3~5升的碳酸飲料,據估計,飲用時二氧化碳的攝入量在0.5~1.5升之間 ,由此推算,喝下一瓶330毫升的碳酸飲料,攝入的二氧化碳不會超過0.5升,真正進入血液的少之又少。
事實上,人體新陳代謝的一部分產物就是二氧化碳。這些二氧化碳或被排出體外,或與體內的水結合成碳酸,這就使得大量的二氧化碳再隨著呼吸進出人體。
每個人每分鐘就大約就有0.3升的二氧化碳從血液中進入肺泡然后呼出體外,一個人每天產生的二氧化碳約有 432升。
換句話說,呼吸過程中,二氧化碳對血液酸度的影響都要比喝一瓶碳酸飲料大得多。
而且二氧化碳作為國家認可的食品添加劑,有嚴格的國家標準,合理使用不會對身體造成傷害,真正影響身體酸堿度失衡的,還是疾病和藥物。
與其關注“酸堿性”不如注重“多樣性”。
選擇健康食物并不能依據他們的“酸堿性”,而是看其本身的營養價值。
合理地搭配食物,保證食物的多樣性和均衡膳食更加重要,別再照著所謂的食物酸堿表安排食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