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丹瑤 韓怡文


蒼山洱海,守護最質樸的藍白之韻。飛針走線,扎出千年時光。大理扎染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作為當地白族最具代表性的傳統技藝之一,折射出白族的民情風俗和審美情趣。
離下關38公里處、滇藏公路旁的云南大理喜洲鎮周城村,因為一直沿襲著扎染傳統制作,被譽為“白族扎染之鄉”。白族扎染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段樹坤、段銀開夫婦居住于此。
多年前,由于情趣、愛好和理想相投,同出生于扎染世家的段樹坤、段銀開相識并結為伴侶,開設了“璞真”扎染坊。之后,注冊“大理市璞真白族扎染有限公司”“璞真扎染廠”。2012年,他們又籌集資金修建了以白族民居“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為基本建筑形式的扎染博物館。
透明的房頂,用木頭裝飾的博物館展區里,各式各樣用扎染做出來的工藝品整齊擺放著,展區周圍放著一塊塊展板,上面介紹有白族扎染的歷史、現狀。博物館內還配置了講解員,有活態的扎染技藝展示。
在館內走一圈,再來到一旁璞真扎染廠房內的“扎染體驗區”,參觀者可以在博物館工作人員的指導下學習如何將織物打絞成結,學習不同的縫制針法。扎染博物館與璞真扎染廠連通,已經成為全村最大的扎染文化體驗項目。
在大理,有二十多家從事扎染的機構和企業,都可以根據游客的需求DIY訂制不同的非遺體驗項目。以璞真扎染廠為例,扎染體驗收費30元/位,僅此一項,一年收益就可達200萬元。
近年來,隨著大理旅游產業的發展,到喜洲觀光的游客人數日益增多。對傳統工藝扎染進行旅游開發,不僅為個人帶來了較為可觀的經濟收益,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整個村的旅游、經濟發展。
云南臨滄市耿馬縣孟定鎮的芒團村,世居傣族一直保留著最為簡單、原始和傳統的構樹皮手工造紙工藝。此工藝需經浸泡、蒸煮、搗漿、澆紙、曬紙等11道繁雜的手工工序方能完成。與普通木漿紙相比,芒團白綿紙防蟲蛀,力撕不破,且無污染、無異味。
2006年,“芒團古法造紙工藝”成為全國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
為了讓芒團古法造紙工藝惠及更多人,芒團村的傣家人將造紙技藝一代代傳承下來。不僅在村里成立專門的造紙協會,還與政府合作籌建合作社,將村民家的紙統一收購后進行加工,創新研發出筆記本、臺燈、扇子、剪紙等旅游商品。手工制作的芒團紙張,如今已成為臨滄最具代表性的伴手禮之一。每年都有大量紙工藝品銷往國內外。
芒團紙走出去的同時,更多的游客走了進來。到村里的南汀畫院走走,看看玲瓏古樸的草屋,欣賞清新的村寨景色,感受古老的造紙工藝,觸摸非遺文化氣息。外銷的紙張,為這個小村莊打開了旅游知名度,如今很多人都會專程到此定制一趟文藝之旅。
在游客帶走的伴手禮中,云南建水的紫陶也異軍突起。
隨著云南紅河旅游品牌蜚聲海內外,紅河的建水紫陶已不再只是當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越來越多的游客來到建水,聽聽臨安小調、嘗嘗燒豆腐、逛逛文廟和朱家花園之余,還會去建水紫陶園區,感受一把揉泥、拉胚的紫陶制作。如今,建水紫陶已日漸成為紅河旅游發展的文化品牌。
民以食為天,傳統美食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過橋米線,云南省級非遺美食宣威火腿、宜良烤鴨,昆明市級非遺美食尋甸牛干巴,麗江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雞豆涼粉、麗江粑粑,曲靖市級非遺美食蒸餌絲……云南的非遺特色美食菜單列舉出來就能讓人垂涎。
獨具特色的云南非遺美食,不僅吸引著四面八方的游客到云南搜食數味,而且與旅游跨界結合后,延伸出更多的可能性。
蒙自是云南建縣最早的24個千年古縣之一,也是馮小剛電影《芳華》的取景地。在《芳華》之前,提及蒙自,最常用的標簽便是“云南過橋米線發源地”“中華特色美食名城”。
蒙自過橋米線位列云南十大名小吃之首,于2015年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每年金秋時節是蒙自最熱鬧的時候,9月底至10月初,蒙自會籌辦一場以蒙自過橋米線和石榴兩大美食為主題的系列活動。游人除了品嘗最正宗的菊花過橋米線外,還有牛肉過橋米線、羊肉過橋米線、野生菌過橋米線、兔頭過橋米線等不同口味的過橋米線。
參與到“天下一碗”蒙自過橋米線萬人宴中,游客可以用最地道的吃法喚醒味蕾,了解過橋米線的歷史。味道五花八門、品種琳瑯滿目,蒙自過橋米線帶給游客舌尖上的美好味覺體驗,恰到好處地詮釋了非遺美食的內涵,讓云南之旅回味無窮。
來云南欣賞一臺獨具民族特色的文化歌舞表演,是深度領略云南少數民族風情的旅游項目首選。
作為多民族聚居地,彝族的打歌,藏族的弦子舞,壯族的弄婭歪、棒棒燈,白族的霸王鞭等都是云南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一臺集聚云南少數民族歌舞表演精華的演出,不僅能在最短時間內讓人領略云南獨有的少數民族風情,更能透過一場演出,如同翻看目錄一般迅速了解云南的少數民族文化。
“我們跳菜上春晚啦!沒有辜負父老鄉親的期望!”大理南澗跳菜藝術團編導阿本枝說。南澗跳菜已在舞臺上活躍25個春秋,終于在2016年亮相春晚。跳菜融音樂、舞蹈于一體,是云南大理彝族聚居地禮賓宴會上常見的一種上菜方式,是南澗的傳統民間藝術、非物質文化遺產,也被譽為南澗民族文化的活化石。
近些年來,隨著南澗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傳統跳菜藝術經過發掘、整理、創新,逐漸走出大山、走向世界,成為南澗縣一張靚麗的旅游名片。
如今,每到冬櫻花盛開的時節,南澗縣都會舉辦盛大的跳菜藝術節、無量山櫻花節。臺下擺滿宴席,身穿彩色民族服飾的彝人揮舞手帕,跳著歡快的舞步來到賓客身邊,把上菜的盤子高高托起。彝鄉兒女用這種特別的方式為客人送上美食,表達最誠摯的祝福,讓八方來客驚嘆。
此外,南澗縣以跳菜為旅游亮點,在當地打造了與跳菜文化藝術相融合的百家跳菜名店,以景點、景區、賓館、飯店為基礎,讓跳菜擁有更大的舞臺、開發出更寬廣的旅游文化市場。
云南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既有傳統技藝的傳承,又有歌舞表演藝術的沿襲,還有服飾、節慶、美食、醫藥等文化精髓的保護與延續。
在原中國旅游研究院昆明分院暨云南省旅游規劃研究院院長姜若愚看來,云南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旅游業的結合關系就是詩與遠方的關系。非物質文化遺產是遠方的詩,歷經漫長的歲月洗禮魅力無窮,如果要完全呈現在游客面前,就需要挖掘非物質文化遺產背后的旅游價值。
姜若愚說,非遺與旅游的融合,最重要的就是要用符合當下消費者需求的方式,將“遠方的詩”包裝成可互動、體驗、帶走的產品。這個產品既可以是展示、呈現非物質文化遺產歷史、文化、制作過程的傳習館,也可以是愉悅身心的歌舞音樂文化表演,更可以是民族醫藥與健康養生相結合的養生旅游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