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亮甲
山東力明科技職業學院,山東 濟南 250116
法學教育是各種法律職業人才培養的必經之路,是法律職業的基礎階段。因此,高校建立法學教師與法律職業互動模式是將法學理論知識與實踐的結合,有助于法學教學效果的實現。
法學教育所需學習的技能既包括智能技能和實踐技能,而高校要想提高教學質量,就必須保證高校法學教師的綜合素質。但當前很多高校在法學教師選聘中較為注重教師的學歷,并且要求極為嚴格,可是并未提及教師的法律職業資格或法律實踐經驗。這樣長期以往,法學教師的專業水平毋庸置疑,在實際教學中,無法真正的對法科學生進行實踐技能的訓練,這也是導致我國法學教育與法律職業脫節的重要因素。因此,高校法學教師與法律職業互動模式的探索,要將法學專業理論知識轉化成實踐技能,豐富教學內容,并且為今后法學專業畢業生提供就業幫助。
由于法官職業特點,極易對審判技能忽略,而法官從司法實踐中走進課堂,逐層剖析法律的專業理論知識,有利于他們把專業知識從實踐技能升華到理論高度,形成科學的司法理論,促使法科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因此,高校建立法學教育與法官職業上的互動模式,使擁有豐富法學經驗的法官將法學專業理論知識生動展現,這樣在提升法學教學質量的同時,也提高了法官司法審判的理性視角,促進法官自身理論素質,便于今后的工作。
由于當前法科學生在實踐技能培養上的缺失,往往在畢業前才進行“惡補”,可該時期學生正處于畢業找工作、準備論文、考研等工作,根本無心課堂,教學實踐效果并未達到預期。再加上本科院校法學專業人數較多,而可以實踐的律師事務所、檢察院等少之又少,從而導致法律實踐課堂效果不佳。因此,法學教育與法官職業的有機結合,可以縮短專業理論知識和實踐的距離,為法科學生實現夢想更進一步。
法學教師要以訓練法官為核心,有助于學生今后所從事的工作。如果今后學生從事律師行業,需要站在訴訟律師位置思考,則要對法官的態度進行揣測,通過收集一些有利證據來影響法官判斷的法律依據,從而為今后律師工作做好鋪墊。此外,培養學生站在一個中立的立場分析利益雙方之間的沖突,利用法律觀點進行權衡和評價。通常教師的實務技能可分為訴訟技能和非訴訟技能,法學教師與法官職業互相溝通,可以拓寬教師的思維。
在國家相關政策的支持下,法學教師與法官職業建立互動機制,主要從以下幾點入手:一方面在政府領導的帶領下,法學專業的高校與法院簽訂長期合作,將高校法學專業教師分批派遣到審判單位進行學習,提高自身的實踐能力。掛職期滿后回高校繼續教學,這樣的教學會更加豐富、真切,為法學理論提供真實案例,幫助學生理解,教學質量也會有所提升。另一方面,高校可聘請法官擔任兼職法學教育教師,這樣既創新了教學方式,豐富了教學內容,多視角分析案情,加深學生的認識,同時也有助于教師隊伍建設,提高整體教師素質。
所謂的律師技能是指非訴技能,培養學生具備防御性技能。在法律實踐中訴訟是關鍵環節,特別是在市場經濟飛速發展的今天,對律師的非訴技能要求也是越來越嚴格。律師在非訴領域不僅要具有設計交易框架、談判管理、進行法律調查以及社會交往等能力,而這些能力都需要學生對法律解釋、推理方面培養形成。所以,高校與律師職業互動模式的構建,有助于滿足社會對人才的需求,使他們能夠更好地融入到社會中,提高教學效率。
為了更好地推進法學教師與律師職業的互動效果,可采取以下措施:首先,高校要與律師事務所簽訂聯合培養協議,使高校能夠了解到社會對法學人才的不同需求。其次,高校要創辦法學教師與律師事務所合作模式,成為法學教師實踐能力培養基地,確保理論教學的人才。最后,鼓勵高校法學教師與律師職業開展法學課題的研討會,就重大復雜疑難案件進行分析,高校教師參與其中,為教學提供更加鮮活的素材,促進法學教育與法律職業的實踐互動。
綜上所述,伴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社會對法學專業人才的需求量越來越大,而當前高校法學教育與法律職業之間的脫節問題日益凸顯,致使法學教育教學質量不高,并且會影響到我國依法治國的進程。為此,高校要注重法學教師與法律職業間的互動機制,不斷探索兩者之間的有效銜接措施,為今后法律行業提供專業型人才,為促進我國法制化社會的建立貢獻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