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里合木·牙生
新疆農業大學,新疆 烏魯木齊 830052
“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并實施不僅對我國民族地區新型城鎮化的發展,區域合作的參與,經濟結構調整的優化,開放型經濟的推進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而且民族地區對加強各民族的交往交融交流,推進民族團結教育,筑牢民族團結進步的基礎也帶來了極大的難得的機遇和挑戰。而當前新疆正處在維護社會穩定新常態,社會治理新常態,經濟社會發展新常態的歷史時期。因此,新疆立足新常態,面向“一帶一路”國家戰略,堅持不懈地開展民族團結進步教育,不斷創新民族團結進步活動的內涵和方式,筑牢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的堅實基礎,把民族團結進步意識深入到社會生活的各個角落和細胞,讓民族團結進步之花開在各族人民的心,把各族人民的精神和力量匯聚成巨大的正能量,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具有重大意義。
新疆當前應當積極參與“一帶一路”倡議的實施,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現代文化為引領,抓住“一帶一路”倡議難得的機遇,把求發展,謀富裕,思穩定,促和諧轉化為各族群眾的共識。要把長期開展的民族團結進步教育成果轉化為維護新疆社會穩定和各項事業不斷取得更大成就的不竭動力,轉化為新疆各族群眾維護民族團結進步、維護社會穩定、堅決反對“三股勢力”、推動實現“兩個一百年”目標的實際行動,筑牢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的思想基礎。
要適應全球社會信息化迅速持續發展的新趨勢,充分利用新媒體、新通訊技術,掌握自媒體時代海量信息的快速傳播方式,多運用手機、微信、微博等新工具,不斷深化民族團結進步教育。一是充分發揮廣播、電視、報刊雜志、墻報、標語、條幅、宣傳車等傳統宣傳媒介,在全社會營造民族團結進步宣傳教育強勢。二是針對不同層次,不同人群的特點,精心設計體現時代要求和不同群眾需求的載體和平臺,支持和鼓勵有利于民族團結進步,有利于促進各民族相互理解、相互信任,有利于各民族之間交往交融交流的方法,防止利用跳動民族情緒,破壞民族團結進步的行為,把網絡建設成為各民族交往、交融、交流的最好平臺。
民族團結教育月活動是新疆30多年來一直堅持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的很有成效的一大創舉。因此,我們在民族團結教育月、年活動中,以最大限度的滿足各民族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求為目標,以推進各民族人民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為主題,以“民族團結從我做起”為主線,大力開展多形式,多層次,多領域民族團結進步月、年活動,提高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增強民族團結進步入腦、入心效果,形成和諧的民族關系。
通過加大創建和表彰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的模范典型,用群眾身邊的先進模范教育各族群眾,帶動各族群眾積極參與民族團結進步模范創建活動,讓民族團結進步先進模范的典型事跡廣為人知,深入人心。新疆從“1982年以來先后開展了6次大規模的民族團結進步表彰活動”,到2012年“共表彰獎勵了國家級、自治區級民族團結進步模范單位940個(次),民族團結進步模范個人1875個(次),地、州、市每3年,縣(市)每2年定期開展民族團結進步模范創建表彰活動,許多鄉鎮、社區、單位、學校等基層也廣泛開展了這一活動”。我們在深化民族團結進步教育中,挖掘身邊的民族團結進步先進典型,把他們變成為帶動全社會民族團結進步的“風向標”,以榜樣的力量感召和凝聚各族人民的心。
“文化是民族的標志、靈魂和重要特證,是民族生命力、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1]。各民族人們的團結進步,取決于文化上的相互尊重和互相包容。因此,各族人民堅持以先進文化為引領,挖掘和傳承傳統民族文化,包容多樣,尊重差異,互相欣賞來實現傳統民族文化和現代文明的交相輝映。隨著一帶一路“沿線各民族交往范圍的逐步擴大,不同民族文化上的吸引力也越來越明顯地表現出來,簡單的交往關系進一步擴大為深層的文化心理聯系,專一的民族情感溶入更大范圍內的民族聯系,形成了帶有多民族共同特征的普遍的情感”[2]。各民族民族之間良好關系的基礎是相互尊重和互相信任,而互相尊重和互相信任是通過雙方的溝通,相互交往,相互感知,相互理解和相互體驗等情感因素來確立。激勵和鞏固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的情感,就取決于人們對民族團結進步的認同和操守程度。因此,我們以現代文化為引領,以“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為主線,以增進各族人民思想情感為目的,高度重視挖掘民族團結進步情感資源發揮好情感在溝通、感染和傳遞的作用,筑牢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的情感基礎。
民族團結是民族平等的結晶,而民族平等是民族團結的基礎。我們只要加大各民族間的交往交融交流,實現各民族彼此“容人”、“容言”和“容事”,各民族成員彼此之間一視同仁,以情相待,才能形成民族團結進步的情感基礎。在我國“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團結一切必須團結的力量,這是中國革命取得勝利、中國社會主義建設得以成功的法寶。民族團結更是國家發展穩定,人民安居樂意的重要保證”。因此,我們要引導各族群眾“各民族一律平等”思想的要求,堅持各族群眾在政治,經濟,法律和社會生活享有平等待遇,確保各民族的每個成員都真正感受到“中華民族大家庭”的溫暖,增強“一家親”的意識。
互相幫助是一種道德情感,是推進民族團結進步的紐帶,是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的外在表現。因此,我們引導人們在心靈深處扎實樹立“互幫互助”的思想,大力弘揚時刻牽掛他人的疾苦,事事為別人著想,排憂別人困難的友愛互助精神,培育“幫人”的情感,讓每個社會成員切身感受社會主義社會的優越性。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全面推進搶救和保護少數民族古籍和文物工作,全面發展民族圖書出版、體育、廣播、電影、電視事業,培育一大批民族文化藝術研究專業人才,認定一大批民族民間文化傳人,深入開展“千里文化長廊工程”等文化產業的發展,增強了各族群眾的文化自信。因此,我們要通過弘揚優秀傳統民族文化,加大對各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保護,培育“美美與共,和而不同”的文化共存意識,增強各民族“美人之美”的文化尊重和文化包容意識,提高各族人民的文化自豪感,為深化民族團結進步教育打下堅實的心理基礎。
建立常態化交往、交流的和諧民族關系是一個多民族國家民眾的共同愿望和共同目標,而這個目標的實現只有依靠宣傳教育,讓民眾自覺維護民族團結進步是不夠的。應當由法律、法規來明確政府在民族團結的主導義務,統一民眾在日常生活中交往交融交流的規則,讓每一個民眾充分認識到維護民族團結進步是每個公民應盡的法定義務,破壞民族團結進步應當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因此,“將民族團結教育工作納入法制化、規范化和常態化管理軌道,用法律維護社會穩定和民族團結教育是實現民族團結的有效路徑之一”。
依法推進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的法律法規是加強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的基本原則,是明確政府機關和公民加強和維護民族團結教育方面應當承擔的的義務,違反民族團結進步教育應負的法律責任,為政府依法管理民族團結進步教育活動,公民提高民族團結進步教育意識的行為準則。把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納入規范化和法制化管理軌道上來,用法律規范,維護和推進全社會民族團結進步教育,是加強和維護民族團結進步的有效路徑和重要保障。比如新疆根據《民族區域自治法》的規定,結合自治區內各民族的實際情況和特點,2010年頒布地方性法規《新疆民族團結教育條例》,在我國第一次以法律條文的形式規定了民族團結教育的內容、原則、方式、社會責任、國家機關、社會團體、企業事業單位和公民個人在民族團結教育工作中的職責和任務,為依法加強民族團結教育提供了法律依據。“條例”的頒布,反映了民族團結教育工作的廣泛性和群眾性特點,標志著新疆民族團結教育工作邁上了依法管理民族團結教育工作的軌道,為把推進深化民族團結進步教育走上法治化的進程提供了法律保障。
新疆1995年規定了自治區級民族團結進步模范個人享受勞動模范同樣待遇的決定,增強了民族團結模范個人的榮譽觀和責任感。1997年,又出臺了《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創建民族團結進步模范單位,爭當民族團結進步模范個人活動管理辦法》,并根據形勢的新變化,在2010年對《辦法》進行了全面修訂,規范了日常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的管理,考核,驗收和命名的職責,實現了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的動態管理,為把新疆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不斷引向深入,提供了制度保障。因此,制定民族團結先進模范表彰規定,促進民族團結教育活動深入、持久和健康發展的重要保障。
總之,在“一帶一路”倡議背景下,隨著各民族人民交往交融交流的不斷推進,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的不斷深入,“新疆各族人民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的思想、情感、文化和理想信念的基礎不斷鞏固,各民族和睦相處、友好往來、和衷共濟、和諧發展的民族關系將不斷深化,新疆跨越式發展和長治久安的宏偉目標一定會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