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慧君
海南政法職業學院,海南 海口 570100
罪犯即將出獄時所參與的針對罪犯所采取的矯正措施,以及罪犯服刑過程中在監獄中所享有的各項權利的總和,就是罪犯的處遇。監獄作為刑罰執行機構,其目的是為了實現罪犯的有效改造,使之可以順利回歸社會。隨著人權觀念的日益發展,刑罰執行的終極目的就是提倡罪犯的回歸,因此給予罪犯人性化的技術職業培訓,增強罪犯的社會生存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降低犯罪率是符合人們的刑罰矯正愿望的。尤其是基于即將刑滿釋放的罪犯,對其進行有效社會再造和再社會化需要有嚴格的甄選標準。在人性化的倡導之下,在相對寬緩的環境之內,給予罪犯以過渡性的待遇,或者培養罪犯順利回歸社會的根基,必須要將監獄內的罪犯處于正常化、多層次化、效率化,以便使罪犯出獄之后,降低仇視社會心理,贏得社會贊同,緩和社會矛盾,促進和諧社會建設。
對犯罪分子的改造,是一個個性化考量的過程,因此在罪犯改造的質量評價體系中,必須要對罪犯進行個性化的分類,評價體系是建立在將罪犯合理分類的基礎之上的。通過對罪犯的評價探索可以得知,罪犯的評價分為心理和行為評價,為了使評價體系和要素更加多層次,可視性,評價重點具有整體性,具體操作上具有可行性,就必須構建一整套科學有效、簡便易行的罪犯改造質量評價體系。
在監獄刑罰執行過程中,罪犯改造質量評價體系是總結和評價罪犯改造行為的重要依據。根據不同的罪犯表現,對罪犯的處遇應有不同的處置措施。因此,立足監獄對罪犯的管理實踐,切實加強評價體系的建設和研究,具有積極意義。
監獄內的處遇是罪犯在服刑期間監管秩序穩定的核心相關因素,把握獄情,抓好犯罪情況的排查非常重要,因此基層獄警必須要通過對罪犯個體的情況把握以及變化了解,堅持對罪犯進行分類和內心變化的排查,統計分析一段時間之內的重大違法行為,將這種違法行為與積極改造的頻率規律形成預警分析報告,從而為擬定下一步的工作措施,把握管理的主動權做好準備。
罪犯在監獄服刑過程中的心理評價,要建立一套系統的心理評價體系,并與刑罰過程中罪犯行為的評價體系相結合,共同組成整個罪犯的改造質量評估體系。刑罰過程中對罪犯的心理評價方法具體測驗內容有:
(一)罪犯個性分測驗:既可用作入監診斷,以了解罪犯的個性特征以及存在的社會心理缺陷;同時還能夠在矯治以及釋放之前針對改造效果進行驗證,掌握其個性變化情況。再就是能夠和其他測驗做出比較分析,驗證真偽,綜合評價罪犯。
(二)罪犯心理結構狀況分測驗:該測驗的內部動力在于摸清罪犯實施犯罪行為,可以針對犯罪心理的特殊性與個別差異做出準確判斷,從而有針對性的選擇矯治措施,給制定矯治與處遇方案提供必要支撐。
(三)罪犯刑罰心理狀況分測驗:該測驗具體是掌握罪犯服刑態度以及監禁心理情況,明確其針對刑罰懲罰的適應狀態,并在此基礎上采用心理健康教育手段以及心理咨詢方式等予以糾正。
(四)罪犯犯罪心理結構變化狀況分測驗:該測驗既可針對矯治中產生的階段性效果做出檢驗,也可針對罪犯釋放之前的矯治水平做出評估預測,以便能夠掌握罪犯心理結構方面出現的變化,明確其是否已經產生良性或者是惡性轉化,進而對其再次犯罪幾率做出預測。
(五)罪犯社會適應狀況分測驗:該測驗用于罪犯即將刑滿或者是假釋出獄之前,具體是針對其再社會化水平做出測驗,明確罪犯針對社會持有的態度以及針對現實社會的再適應水平,從而確定其能夠順利回歸社會,還有是否會重新犯罪。
罪犯的刑罰改造及行動管理,應該貫穿罪犯改造的始終,由于在心理評測方面的檢查過程,罪犯可以有一定的作假行為存在,因此對于罪犯的刑罰改造實際效果,應該結合改造過程中的罪犯具體行為細節監測來進行。也就是說,監獄在對于罪犯的獄政管理、教育改造、心理改造和勞動改造等多項活動的結合過程中,不能忽略對于罪犯教育和心理改造以及勞動改造之間的綜合考評體系,對于罪犯改造質量管理的考核和目標認定,必須要由經驗型向標準化評估方向發展。對罪犯行為改造的評價方法有兩種,即分類考核法和結合改造質量評價法。
(一)分類考核法
分類考核法,是監獄根據罪犯認罪服法情況和教育改造的過程,對罪犯表現的具體情況進行每日記載、每周檢查和每月評比,并且進行半年的小結和年終的總結,形成內容翔實的罪犯改造資料積累,這適用于罪犯改造質量最終的優劣評測的最基礎考核資料。監獄對于罪犯的分類記載,有很長的歷史時期,目前隨著改造進程的加快,監獄的分級管理標準日益完善。監獄根據罪犯的刑期、犯罪性質、入監時間、改造表現等,對罪犯建立不同等級考核,提供不同的處遇,在基本生活和通信次數等方面給予不同的罪犯以不同的待遇處置。
分類管理的方法要求對于監獄罪犯的分級等級進行詳細的監管和描述記錄,具體涉及到文體活動、生產勞動方式、減刑假釋、精神控制以及監禁自由度等方面的檔次,通過引入競爭機制,可以使得罪犯在績效獎勵的機制之中接受改造,能夠明確獲知改造成績和自身利益之間存在關系,進而更好的完成改造。
(二)結合改造質量評價法
分類考核法是罪犯考核標準的重要規定,但是罪犯在實際的行為改造過程中,應當結合質量評估實踐行為,來進行數據的評測和考核的記錄,針對不同刑期的罪犯改造進行質量比較,制定相應的表格,可以看出總體改造的時間和罪犯行為表現之間的關系,要求監獄警察在工作過程中要加強防御措施,不斷提高短期刑犯的改造質量,防止混行度日,預防和減少重新犯罪的比率。
對于監獄罪犯的行為,強化管理是管理升級的重要舉措。通過研究,可以發現罪犯管理質量評估體系的行為監測體系必須在綜合全面的指標基礎之上有自身獨特的某個側重點。畢竟監獄的行為評測體系不可能反映監獄管理的全貌,因此,對于罪犯的一般危機和積極改造之間的比率研究,有助于優化違紀行為和罪犯改造管理質量的具體工作。
在罪犯考核評價體系中,評價因子指罪犯的日常行為表現中,按照積分考核的方法,對其行為進行加分或者扣分處理。這種處理一般分為三大類:第一,嚴重違紀行為;第二,一般違規行為;第三,積極改造行為。通過對不同的改造事件進行分類和記錄,可以利用行為變化的頻次來評價該罪犯的實際改造質量。
對于罪犯的處遇對策一般分為以下四類:第一,懲罰。其具體指的是罪犯處遇可以形成的具體作用,包括限制與剝奪罪犯的財產以及人身方面的權利,使其感受到精神以及肉體的痛苦;第二,矯正。其具體指的是罪犯處遇針對具體行為惡習以及負面心理形成的糾正作用;第三,轉化犯罪思想,也可稱作改造。其具體指的是處遇可以針對罪犯產生的思想摧毀與重構的作用;第四,經濟補償。其具體指的是借助罪犯處遇所得到經濟方面的實際收益。
近年來,人權保障刑罰開始受到普遍關注,同時也越來越重視人道主義改造思想,人們對于監獄改造充滿了信心,因此在教育改造過程中,應當將罪犯的改造工作進行聯系社會實際的理性化建設。監獄是社會的一部分,但是卻不同于社會,它是一個獨立于社會之外的小社會,而監獄的服刑人員在接受教育培訓的時候,需要開展社會化模擬活動,從而可以接觸并了解現實社會,從而縮小思想及行為與社會之間的差距。
監獄是刑罰執行機構,又是學校。建立常規監獄教育,是為了出監教育做的積極準備,因此對于罪犯的改造不僅要包括心理教育,更要包括回歸就業指導等。監獄作為刑罰執行機關,必定會遠離現實社會,由于所有的服刑人員都有著違法犯罪的不良記錄,而服刑人員都有其不同的出獄基本條件限定。這就要求監獄在矯正治療階段應當利用積極的教育手段來改造犯罪分子的犯罪前科,在選擇矯正階段需要促使罪犯切實意識到遵守監管法規的關鍵價值,針對那些具有突出悔改表現以及積極主動參與學習的罪犯,可以滿足寬松改造的處遇條件。
罪犯的改造表現以及突出貢獻需要直觀的體現出罪犯改造的實際效果,因此揭發境內外犯罪行為或提供重要破案線索,經查證落實的,應當給予獎勵或列為重大貢獻內容范疇。
轉變監獄警察的觀念。將監獄服刑人員轉換成社會服刑人員,通過教育與培訓形成的處遇合力,加快罪犯的再次社會化進程,形成良好的人文關懷理念,為罪犯提供物質與精神的雙重關懷。
轉變普通公民的刑罰觀念,糾正社會上其他人的錯誤防御行為,明確罪犯不只是受到身體上的懲罰,更重要的是要經受被剝奪自由的苦悶行為。因此應當預見到罪犯在走出監獄之后的正常生活給罪犯帶來的精神沖擊和受挫感,并在監獄改造過程中對此加以預防和疏導。
建立專業化和高素質的干警隊伍,采用獨創性的監獄罪犯處遇策略。要求監獄干警從專業化的角度,通過持證上崗等,積極進行對罪犯的改造,加強監獄管理理論和管理技能的雙向優化,使用堅實的理論知識、先進的專業技術以及良好的教育人格對罪犯開展處遇管理。
在當前社會經濟快速發展的大背景之下,各種犯罪問題也日漸突出。監獄是國家刑罰的重要執行機關,其針對罪犯做出的評價以及提供的處遇不僅能夠直觀的體現出國家文明程度,而且還可以對社會和諧穩定以及可持續發展帶來重大影響。本文希望能夠通過合理建設評價體系,科學看待罪犯,科學對待罪犯。針對罪犯做出的評價和與提供的處遇存在密切關聯,評價能夠決定處遇,而處遇如果想要產生作用也需要評價效果來實現。所以,應通過對于監獄在刑罰執行中的評價體系,來實現兩者動態的優化和聯動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