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玉瑩
吉林財經大學,吉林 長春 130000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英文縮寫為AI。它是研究、開發用于模擬、延伸和擴展人的智能的理論、方法、技術及應用系統的一門新的技術科學。說起人工智能,可能人們并不知道是什么,舉個例子,如果我們的手表帶子斷了,我們可能會去網上淘寶店買一款同一型號手表的表帶,在下次逛淘寶的時候自動推薦我們的會有很多相似的同一型號的表帶。對客戶進行大數據分析,進行相關的數據處理,這就是人工智能的一個體現。現在已經有機器人記者可以寫一些新聞發言稿,一些機器人模范人類創作歌曲,還有甚者會模范人類去對籃球賽進行實時解說。至今為止,人工智能已經發展到計算機、餐飲、服務等多項領域。在未來,人工智能能做到的事情會更多,甚至會在一些崗位代替人類工作。
高曉松曾在《曉說》中表述了對人工智能著作權創作著作權保護的擔憂,一旦人工智能所創作的創作物版權被侵犯,那應該怎么保護,誰去保護成為了我們需要研究的課題。著作權是為了保護當事人的作品不受侵犯,保護當事人權利,但現如今,人工智能創作物是否被著作權法調整,這問題如不明確解決,在未來的一段時間之內,將會對人工智能創作乃至人工智能行業產生影響及阻力。人工智能著作權的研究對未來的科技前景和人類與科技共處有著巨大的法律意義。
《中華人民共和國知識產權法》第九條規定:著作人包括:
(一)作者;
(二)其他依照本法享有著作權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
第十一條規定:著作權屬于作者,本法另有規定的除外。
創作作品的公民是作者。
由此可見,我國知識產權法并未將人工智能(機器人)列入知識產權的主體內部,人工智能原則上在法律意義不享有創作物被著作權保護的主體資格,主體資格僅有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享有。但明顯這樣又是不公平的,公民和法人的創作可以被保護,人工智能所創作就沒有被保護的資格,顯然不符合我國法律維護公平正義,保護著作相關權利不被侵犯的初衷。著作權中包含人身權利和財產權利,由于機器顯然不存在自己的人身行為,因此不產生人身權。但是財產權是否享有,由誰享有,又由誰去行使顯然是法律界的一大難題。
北大法學系教授張平接受采訪時說:“目前人工智能面臨的法律問題非常廣泛,其中比較突出的是道德倫理標準、隱私保護、產品責任與安全、數據跨境傳輸、消費者權益保護等。一旦承認了人工智能的法律主體地位,其法律責任承擔也會引發變革。”在著作權保護上,機器創作已經成為現實,機器人作家、畫家、詩人、記者等完成的作品其署名權的歸屬及財產權的行使引發討論,甚至有些國家已經在法律上承認了機器人作者。不同于傳統技術領域,人工智能領域的知識產權侵權往往是多個主體的共同行為才能構成,間接侵權責任更多適用是否會影響創新和公平競爭?技術中立原則是否可以提供更多的侵權免責?或者給技術平臺提供者以更加嚴格的審查義務?這些都應當結合產業發展做出相適應的法律調整。張平教授表示,現在國際上沒有成熟的經驗可以借鑒。
微軟小冰是微軟Bing搜索中國團隊發布的一款智能聊天機器人,除了智能聊天以外,還兼具提醒、天氣、星座、交通指南、餐飲點評等使用功能,具有非常強大的學習能力。去年微軟小冰新詩集版權遭侵犯,有人在網絡上發現人工智能詩集的電子盜版,掌閱科技盜用了這本詩集法人版權,在App上自主發布,還有一些網友在論壇客戶端上傳小冰詩集的鏈接,引用小冰的詩如“樹影壓在秋天的報紙上中間隔著一片夢幻的海洋”,這明顯是人工智能的創作物被侵犯版權的事件。應該如何斷定法律性質,是否屬于侵犯人工智能著作權的行為,該如何賠償,賠償給誰,權利應該由誰來主張,這些全部都是涉及人工智能相關的著作權問題。
華東科技大學法學院教授熊琦認為,人工智能創作的作品能否被著作權保護主要有兩個評判標準:“第一是人工智能所生成的內容是否達到了最低限度的創造性;第二,人工智能所生成的內容是單純的機械計算和程序推演,還是屬于人工智能設計者的行為”對此筆者深感同意。一個創作物是否能被認定為作品,最重要的就是它是否具有獨創性。如果是僅僅根據一個固定的算法進行的推演,輸入的內容會得出一個固定的結果,僅僅根據算法和編程,那很難將這個創作物認定為作品。其所創作物也很難得到知識產權保護。上面案例所述“微軟小冰”所創作的詩集被盜用,應屬于知識產權所保護的對象。微軟小冰通過深度學習了512位詩人的作品,具備圖像識別和自主生成的能力,每次在識別不同圖像都會產生新的內容,這主要是源于深度學習,而不是簡單的算法推演。應被著作權保護。
現如今,單單從作品的表現形式來看,已經難以界定是人類創作物還是人工智能創作物。“圖靈測試”是由人工智能師祖,數學家兼密碼破譯專家阿蘭.圖靈提出。測試的內容是由以為測試者給出提問,兩位被測試者(分別是由一個人和一臺機器)給出回答。如果測試者無法確定這些回答究竟是來自人還是機器的比例超過30%,那么機器通過測試,并被認為具有人工智能。現如今人工智能都具有以假亂真的效果,但是機器顯然難以界定有獨立意志,其是沒有感情沒有情緒的機器,即便具有深度學習能力,也難以自己有困了想睡覺餓了想吃飯的獨立思維。但是如果沒有思維就不去保護著作權,顯然在未來的不久會造成相關市場的動亂,有的人假借人工智能之手肆意侵權以此牟利,有人專門侵犯無主體資格人工智能發表的作品。因此從未來的市場角度考慮,為了社會的安定因素,我們也應該將人工智能的創作物在著作權領域予以保護。
如果要想保護人工智能著作權,無非就是走兩條路徑:一則是賦予人工智能相關的著作權主體資格,其可以被侵犯著作權的人工智能身份行使,但機器人無法出庭表達訴求,也無法出庭應訴答辯。二則是由創作該人工智能或者該人工智能的生產者、使用者去享有這份權利,同時一旦人工智能侵犯了他人或者其他人工智能的著作權,也需要這些人去為他們承擔義務。
現如今人工智能不斷發展壯大,相關的人工智能著作權問題也會逐漸暴露出來,我國相關的著作權對此方面的規定還是一個空白,這方面的著作權保護應該予以一定的重視。我國現有的版權體系將此方面直接納入并非易事,不贊成對版權體系做較大的變革,這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現有的國家對人工智能著作權進行規定也只有英美等國家,大陸法系中日本將人工智能知識產權研究提上日程。我國相關專家27日在北京召開的2018全球移動互聯網大會上建議,中國人工智能初創企業應增強自主知識產權保護意識,并組建專業知識產權團隊。在人工智能創作方面,我國人工智能產生作品遠超于美國,但是知識產權保護方面我國遠沒有發達國家成熟。
人工智能的時代早已來臨,在即將人和機器共生的生活環境中,保護人工智能的著作權,是為整個市場和人類都有益的事情,在我國,人工智能已成為一項領先全球的科技,對于改善人類生活功莫大焉。因此完善相關立法,則成為科技發展的一項重大支持,從司法實踐中對人工智能具有獨創性的創作品著作權予以認可,既可以節省法律成本,又可以對人工智能著作權提供法律依據。相信在為人工智能提供更好的法律依托、營造更好的司法環境之后,人工智能將會創造出更多的好作品,造福人類,造福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