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情情
吉林省律師協會,吉林 長春 130021
雖然我國現行的合同法對于公民固有利益的保護有著相關規定,但在具體實施環節仍使得合同法的弊端得以充分暴露,而侵權法也針對固有利益保護做出一系列主要規定,在此情況下合同法與侵權法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存在一定的重合現象,因此需要結合實際情況進行靈活調整,使其二者在分工與合作下實現優勢互補。
我國民法制度有明確規定,當發生違約賠償狀況需要進行責任認定時,合同法對于責任人與侵權之間的責任承擔規定存在一定不適用性,導致與侵權法之間構成了沖突關系。但在固有利益保護環節,當侵害行為發生后需要進行的責任賠償認定,原則上應與侵權法相適應,倘若與侵權法相背離,合同法針對所適用的當事人有權對其固有利益進行保護。基于以上情況,使得合同法與侵權法在損害賠償環節中存在較大的爭議,因此應當將二者中存在一定問題的合同法進行整改,將合同法中的相關不合理規定進行明確限制,從而使得錯位狀況得以糾正。同時,還要將侵權法中的規定進行進一步明確化、規范化,使其得到完善,從而利用侵權法使得損害賠償環節得到嚴格的保障,提升對固有利益保護的有效作用。將侵權法應用于損害賠償環節,不僅使得固有利益保護中合同法與侵權法得到更加有效與明確的分工,也使得二者的協作效果更加明顯,從而提升法律的實效性。
誠然,法律所規定的通常為一般情況與普遍情況,缺乏對于特殊性的考慮,這也就使得現實生活中發生的眾多復雜情況無法尋求到明確的法律依據。在部分地區侵權法的推行受到了嚴重的阻礙與限制,而只靠單一侵權法的推行也無法確保實現對于某種固有利益的保護功能。在此基礎上,應當加強合同法與侵權法的有機協作,深化法律對固有利益的保護職責。其中,合同法在以下幾種情況下可以實現固有利益保護職責的兼顧。首先,當固有利益保護隸屬于義務范疇,務必要得以切實履行時,合同法便需要承擔其保護職能。固有利益作為履行義務的屬性根源,符合合同法中的義務履行規定,因此合同法便應當在實施義務履行的前提下,進一步考慮到其根本屬性,實現對固有利益的保護作用。其次,當合同法所規定的義務履行和固有利益之間存在緊密關聯時,應當應用合同保護法監督相關義務的履行,進而為固有利益平添保障。最后,當發現侵權法存在不足與漏洞時,便可以利用合同法對其進行補充。例如缺乏對于保護對象屬性范圍的界定,或缺乏對商業機密的嚴格界定時,便可使用合同法加以彌補,用以針對侵害的既成性及受損程度進行判斷。借助合同法來彌補侵權法的漏洞與不足,可以有效使得侵權利益受到客觀保護,提升法律的實效性。
通過前文討論我們可以得出,當固有利益遭受侵害時,原則上應當受到侵權法的保護。然而在現實狀況中,當固有利益遭受損害時,會對合同的履行造成嚴重的影響與打擊,例如雙方當事人建立良好信任感,但倘若一方當事人未能按照合同履行其義務,將會導致合同的解除。但是合同的解除同樣也會造成一定的損害,合同締結的過程中是否默認了這一風險的存在,并不能使得雙方當事人從合同關系中解脫出來[1]。基于此,應當將合同法與侵權法之間進行緊密連接、充分合作,例如在勞動者固有權益受到損害,或勞動者與勞動單位之間所簽訂的勞工合同履行存在問題等情況下,都可以將合同法與侵權法同時使用,使二者形成有效互補。借助合同法與侵權法之間邊界的明確劃分、適用性的現實規定以及使用功能上的有效互補,可以進一步站在客觀角度上處理問題,使得固有利益與合同履行之間的內在關聯得以系統解決,進而為雙方當事人的切實利益平添有力保障。
總而言之,在固有利益的保護中,合同法與侵權法存在一定的交織與密切關聯,只有在實際使用中明確二者間的界限與其自身存在問題,利用互補優勢實現功能上的補充與完善,才能夠使得固有利益的基本保護得以明確實現,體現法律的實際功能與內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