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德玉
攀枝花學院,四川 攀枝花 617000
自《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通過并正式施行以來,法學界便從內容、具體適用等方面,對其展開了全面深入的研究和討論。從實用性的角度看,理清《民法總則》與其他民事法律的關系,以便在法律學習和實踐中,正確地理解與運用《民法總則》,可以說是當前的重要任務。正是基于這一考慮,筆者較全面地思考了《民法總則》與其他民事法律的關系,現闡述如下。
20世紀80年代,在尚未具備制定民法典的條件下,為了解決民事領域的問題,我國制定并施行了《民法通則》。
在如今條件逐漸成熟后,我國開始著手制定民法典的工作。制定《民法總則》是制定民法典的第一步,即綜合整理我國所有民商事法律中具有共同適用性的一般規定,并將其進行提煉整合,形成《民法總則》。
《民法總則》施行以后,并沒有出臺廢止《民法通則》的相關規定,因此,形成了“總則”與“通則”同時存在的狀態。面對這種情況,厘清“總則”與“通則”的關系,明確二者在司法實踐中應該如何適用,就成為司法工作者需要首先解決的重要問題。
例如,《民法總則》第11條規定:“其他法律對民事關系有特別規定的,依照其規定?!笔欠衲苷_理解這一條文,影響到能否在司法實踐中正確選擇適用的法律。
我們首先應該明確,《民法總則》與《民法通則》是新法與舊法的關系,因此,雖然立法者并沒有廢止“通則”,但“通則”中與“總則”規定不一致的內容,已經自然廢止。所以,“總則”第11條中所指的“其他法律”,并不包括“通則”。只有當“總則”中沒有規定時,才可以再去“通則”中尋找相應的依據。
又如,《民法通則》第136條規定了在四種情況下,訴訟時效為1年。但在《民法總則》中并沒有與之相對應的規定。因此,“通則”第136條是否仍然有效,成為人們熱議的問題。
筆者綜合分析了多位學者的不同觀點,同時,結合自己的思考,認為“總則”中雖然沒有設置訴訟時效1年的規定,但并非立法者疏忽,或仍然采用“通則”的規定,而是完全摒棄了訴訟時效1年的規定。這主要是因為,訴訟時效的規定本身就缺乏道德性,而訴訟時效1年的規定,與普通民事權利訴訟時效2年的規定相比,更加缺乏立足的理由。
根據立法規劃,在制定民法典的第一步《民法總則》出臺之后,將對我國現行的婚姻、繼承、物權、合同、侵權責任等法律進行梳理、編排,使之作為民法典的分則部分,我們在此將其統稱分則性法律。因此,當分則性法律與《民法總則》的相關規定有沖突時,該如何選擇適用,也成為一個需要解決的重要問題。
例如,因重大誤解而訂立的合同,《合同法》中規定,其撤銷權的除斥期間為1年;《民法總則》中規定,基于重大誤解的可撤銷民事法律行為,其撤銷權的除斥期間是3個月。對于以上兩種規定,應該如何選擇適用,關鍵是要厘清《民法總則》與《合同法》的關系。
從民法典的角度看,《民法總則》與《合同法》屬于總則與分則的關系;同時,相對來說,《民法總則》與《合同法》之間,又具有新法與舊法的區別。因此,關于以上除斥期間的規定,應該采用新法之規定,即《民法總則》第147、152條的規定。
《民法總則》與民事特別私法的關系,是特別法與一般法的關系,在適用時,若二者之間出現沖突,應遵循“特別法優于一般法”的原則,采用特別法的規定。例如,《民法總則》中規定普通訴訟時效為3年,其他特別法中的規定大多為2年。對此,在司法實踐中,應該采用特別法的規定。
《民法通則》出臺以后,基于有助于司法實踐的考慮,出臺了很多司法解釋?!睹穹倓t》出臺后,這些司法解釋是否繼續有效、該如何適用,也成為司法實踐中一個不可回避的問題。
從整體上看,這些司法解釋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關于“民法典總則”的解釋,一類是關于“民法典分則”的解釋。概括來說,對那些關于“總則”的解釋,若與《民法總則》有沖突,則不再適用;若不存在沖突,則繼續有效。對那些關于“分則”的解釋,則仍然按照原來的方法審視之,若與《合同法》《物權法》等規定不相沖突,則繼續有效;反之,則廢止。
總之,法律之廢、立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這其中牽涉到很多問題,可謂“牽一發而動全身”,直接影響到司法實踐中法律的適用。因此,《民法總則》出臺之后,首先應注重理清各相關法律之間的關系,解決司法實踐中面臨的現實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