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艷軍
上海大學法學院,上海 200444
當事人在委托合同中的任意解除權是指,在委托合同中,委托合同有效成立以后,在具備合同解除的法定或約定解除時,合同的雙方當事人均享有任意解除合同的權利①。
任意解除權是一種形成權,在委托中合同雙方當事人在行使任意撤銷權主要有撤銷委托和辭去委托兩種方式。無論委托合同雙方當事人以哪種方式行使任意解除權,其任意解除的意思都必須以明示的方式向合同的對方當事人發出,既當事人行使撤銷權的真實意思表示未到達對方當事人不發生法律效力,而行使撤銷權的意思表示一旦到達對方當事人便不可撤銷;任意撤銷權的行使期間必須在委托合同成立之后到合同履行期屆滿之前。
合同當事人在條款中約定在合同履行過程中放棄任意撤銷權的約定是有效的,但發生了明顯給合同當事人的一方帶來一定損害的,則不能隨意的行使委托合同中的任意解除權,因為這違背了我國民法中的誠實信用原則。任意撤銷權是一種形成權,而法定撤銷權是一種期待權,二者的權利性質有一定的差異性,其權利形成的時間、條件及適用范圍都不同,但這并不影響二者權利的使用,另外任意撤銷權與法定撤銷權在法律適用上并沒有沖突。所以,如果在合同中雙方當事人約定放棄了任意撤銷權,出現了能用法定撤銷權的條件時,并不限制法定撤銷權的使用,二者并不矛盾。
我國現行《合同法》規定了行使任意解除權要賠償合同相對人一定的損失,但賠償的數額、標準及賠償的范圍都沒有詳細的規定。
本文認為,既然規定委托合同中的任意解除權,那么應將行使任意解除權后承擔的后果不能簡單的分為賠償履行利益損失還是賠償信賴利益損失,信賴利益是指原告基于對被告的信賴而改變了其經濟處境,例如為履行合同所作出準備而支付必要的費用和錯過訂立其他合同的機會②。沒有按照合同履行約定的當事人承擔利益損失,如在部分履行中對于已經履行的部分,當事人應當賠償利益損失,而沒有履行的合同當事人要賠償信賴利益損失。此外,有償合同與無償的賠償數額及范圍也有一定的差距。
因為我國《合同法》總則并沒有合同的任意解除權進行一般的規定,所以如今任意接觸權在我國理論及司法實務上面臨的主要問題是:第一,合同的任意解除權在法律地位并不明確;第二,合同法定任意解除權的賠償范圍不明確;第三,合同雙方當事人約定在行使任意解除權的同時免除相應的賠償損失的效力不明確。因此,本文認為針對《合同法》總則中有關任意解除權相關規定有兩個方面的建議。第一,是在《合同法》總則第97條后增加一個獨立的任意解除權條款,此任意解除權包括法定解除權和任意解除權,規定在一個條款中的優點是便于從整體體系中把握任意解除權制度。第二,對合同的任意解除權制度進一步詳細規定,如在《合同法》第九十三條第二款和第三款規定法定任意解除權和任意解除權;任意解除權的法律后果規定在第九十七條第二款中。法條中可以進一步明確當事人能否在合同中約定放棄解除權及任意解除權使用后的損害結果的責任免除,從而避免了在使用任意解除權出現的諸多問題。
在針對委托合同賠償損失認定,本文認為應該在《合同法》總則中明確指出當事人行使任意解除權造成的信賴利益的損失,但應為分則應保留一個空間,可以合同的種類不同,從而確定不同行業適用任意解除權的規定,明確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這樣就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做出例外的規定。總則和分則一起規定,優點是既考慮了任意解除權制度也兼顧了具體合同的特殊要求。
合同中任意解除權的相關問題仍是學術界及司法實務中一直探討的問題。如委托合同中任意解除權的使用范圍、方式、賠償范圍等不斷進行深化研究,結合司法上的保障使任意解除權真正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從而不斷健全我國民法體系,促進我國法律體系的現代化建設。
[ 注 釋 ]
①覃丹鳳.論合同的任意解除制度[J].法制與社會,2012(02下).②[美]LL富勒.合同損害賠償中的信賴利益[J].民商法論叢,199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