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昕揚
上海海事大學,上海 200120
內河航運為經濟發展擔負重大使命,航運市場準入制度是確保市場秩序穩定的第一道關口,既是國家和政府對航運市場進行管理的起點,也是對具體市場主體進行管理的開端,同時又是一系列后續管理措施實施的基礎。
市場準入制度,是國家和政府依法準許公民和法人進入市場,從事生產經營活動的條件和程序規則的各種制度和規范的總稱。我國現行航運市場準入制度由雙層制度體系構成,即一般市場準入制度和航運市場特殊準入制度。隨著新型科學技術的不斷引進、國內外環境的變化,航運市場準入制度也應時代要求進行變化,有的放矢,寬嚴相濟。內河航運市場準入制度可以從市場主體和國家方面進行必要的制度完善。
經營資質管理是航運市場準入制度的基本考慮因素,航運主體的經營實力與規范運行會為航運市場增添活力。將經營資質作衡量航運主體實力的標準,也是最簡單、最有效的辦法。我國出臺多部對航運企業經營資質進行規定,2017年修訂的《國內水路運輸管理條例》規定申請經營水路運輸業務需要具有企業法人資格、符合國家規定運力的船舶、相應的專業人員、健全的安全管理制度等。但是,我國內河航運的管理制度依舊不夠完善,航行混亂。2008年受金融危機影響,航運業進入結構調整期,中小型航運公司紛紛被兼并或者主動尋求整合。通過向“規模化、集約化、薄利多銷、長周期”的工業模式轉變,提高核心競爭實力。
內河航行具有技術落后,船型標準化程度低,船型繁多且復雜,平均噸位小,速度慢,效率低等缺點,嚴重影響了基礎設施和航道運力的利用力。應對國內外新形勢,更好的促進內河航運發展,運用新技術提高內河船型的標準化,將不符合運輸的老舊船舶直接排除在內河運輸之外,確保內河航運的安全高效。
與國際航行相比內河運輸航行混亂,活動頻繁,其航運過程中風險源更多更復雜,例如內河航道特有的結構物,橋梁、導流堤等,導致其發生危險的可能性高。同時內河航運船舶經營管理人的風險承受和防范能力較弱,當真正發生事故時,可能即使傾其所有也不足以賠付事故損失,最終導致受害人沒有得到合理救濟,兩敗俱傷。這樣的局面是不利于整體航運業發展的,所以將保險制度作為市場準入的條件予以明確規定,通過市場化運作,分散船舶營運風險,落實損失和賠償費用,確保應急處置順利進行,在使受害方得到應有賠償的同時,又適當保護加害方的利益,確保其續存續航能力,達到社會和諧的目的,更促進內河航運正規穩定發展。
發展經濟不能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要順應自然,保育自然。航運企業技術更新在衡量技術效果時,要將技術的低碳綠色節能環保作為一項標準予以認可。對于航運運輸主體而言,在設施上要具備船舶污染治理能力,例如污水處理設施、垃圾回收設施以及在線監測系統等。對于監管主體,要開發更新監控系統,實時掌握航行信息,便于加快危機反映速度,提高航運效率與安全和可持續發展。
在現行的法律制度體制下,我國內河航運依據國務院和交通部發布的行政法規和部門規章予以規定,而在涉及國內水路貨物運輸合同糾紛時只能用較為籠統的《合同法》進行規定。隨著江海直達、海江直達運輸的發展,海船和內河船舶經常在同一航道航行,而區別適用不同的法律制度,缺乏法理依據,有違法律的公平、合理原則。內河航運具有其自身特殊性,運用原則性的規定不利于航運業的發展和航運糾紛的合理解決,嚴謹的法律規范也是符合我國內河航運的經濟發展。國內水路運輸市場的不斷壯大,需要更高位階的法律予以調整。
改革開放之初,我國只要有船都可以進行航運,市場的完全開放導致一批性能差,船齡高的船進入市場,管理規范不完備,市場主體資質層次不齊,內河航運市場秩序相當混亂,發生了許多事故。安全是運輸所追求的第一價值,隨著經濟的發展,安全工作只能加強、不能削弱。在內河航運安全監管上要加大力度,依據當前政策靈活進行法律法規的修改與制定,明確運輸管理行政機關的主體資格,確立其法律地位,提高監管和執法效能。
內河航運是一個龐大的運行系統,各主體各環節都不是孤立,而是環環相扣,彼此聯系的。對于一個國家而言具有重要戰略意義,面對新的發展要求,航運市場準入任重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