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燕 董海濤
1.山西醫科大學管理學院,山西 太原 030001;2.山西醫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山西 太原 030001
近幾年來,隨著高校大規模的擴招和社會變遷的不斷加劇,我國高校內外部的生態環境發生著巨大的變化,學生管理難度不斷增大,以學生死亡為最終結果,發生在高校校園環境內外的非正常死亡事件逐漸進入研究者的視野,成為社會上下關注的熱點話題。如何科學有效的解決此類事件,降低社會影響,維護學生心理健康與校園環境的和諧穩定,一系列的問題凸顯了應急管理機制研究的必要性。
為進一步了解各高校在處理學生非正常死亡事件過程中的應急管理機制,發現當前學生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困境和問題,探求科學有效的學生非正常死亡事件應急管理機制,設計了《高校學生非正常死亡事件應急管理機制研究》調查問卷,問卷內容主要包括非正常死亡事件概況、應急處置和應急管理機制三大部分,如表1所示。
對首都醫科大學、川北醫學院、昆明醫科大學、石河子大學、天津醫科大學、中南大學湘雅醫學院等十所大學進行了問卷調查,共發放問卷300份,被調查對象涉及學校領導、學生管理行政人員、普通教師、輔導員等多種工作角色,對有關高校非常死亡事件的發生的類型、原因、處理方式、存在的問題進行了深入調研和分析。
1.高校學生非正常死亡事件概況
高校學生非正常死亡事件是指普通高校在讀學生發生的高墜、溺水、中毒、觸電、猝死、縊亡、交通安全、消防安全等事故,以及因治安案件和刑事案件造成的非正常死亡案件。①然而,看似相同結果的非正常死亡事件原因并非整齊劃一,針對問題1,按照誘發原因的不同可將非正常死亡事件大體分為自殺型心理疾病類、刑事案件類、意外死亡類這三種。通過問題12,13,14顯示,近五年來各高校發生過非正常死亡事件的比例為69.8%,自殺型心理疾病類事件發生的概率最大,占到了48.8%。各類事件發生概率與過去相比呈增長趨勢的占26.4%,基本持平概率占35.3%,僅有23.5%的被調查者選擇發生概率降低。這些數據充分說明當前非正常死亡事件已經成為學生事務管理中的棘手問題,應當受到關注。
2.高校學生非正常死亡事件應急處置與應急管理機制
據調查顯示,62.8%的學校建立了非正常死亡事件應急管理機制,但37.2%的被調查者對本校應急機制的處理效率并不滿意,其中21.2%的人認為處理主體權責不明確,17%的人認為處理部門之間相互推諉,53.2%的人反應事件處理的法律依據不明確。76%的人更傾向于由學校總體負責,二級院系和各職能部門相配合的應急處置結構。這些數據說明,當前非正常死亡事件應急管理機制無論從結構還是效率上均需進一步的完善。
高校學生非正常死亡應急管理機制是指為保障公共安全,有效預防和應對各類非正常死亡事件,避免、減少和減緩由此造成的危害,消除其對社會產生的負面影響而建立起來的有機體系,預防、處置和恢復是應急管理機制的基本組成部分。各高校在處理此類事件過程中,盡管一定程度上積極應對,妥善解決,積累了經驗,但在應急管理與處置方面也凸顯了不足。
就目前高校非正常死亡事件應急管理機制來看,由于突發事件的復雜性及重大危害性,人們往往聞之色變,躲之避之,重事后處理,輕事前預防是普遍存在的問題。本質上講,要想降低非正常死亡事件的發生概率,最小化其惡劣社會影響,從源頭上開展有效的預控才是關鍵,而分類預控,是提高預控效果的有效手段。目前一部分高校往往是惡性事件發生后被動參與應急處理,并沒有在科學分類的基礎上予以前期科學預防。以自殺型非正常死亡事件來說,據調查,學生選擇自殺的方式結束生命并不是一時興起,大多是由一系列細小事件演化、發展而來。在這個量變到質變的過程中,如果早期能敏銳的發覺學生面臨的心理壓力和問題,及時的進行多方面的疏導,就非常有可能阻止悲劇的發生。
盡管《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定》《關于普通高等學校學生安全教育及管理暫行定》、《學生傷害事故處理辦法》等法律條文對安全管理、事故處理、學校與學生雙方的權利與義務等內容作了規定,但當突發事件發生后應急處置的許多細節無法可依,特別是涉及賠償問題時,什么樣的責任適度多少賠償?沒有責任的前提下校方又應該提供怎樣的適當幫助?凸顯了法律依據的模糊。往往死者家屬以自身“受害人”的身份和學校的“管理不善”為理由,拒絕通過法律途徑解決問題,與校方進行法理與人情的糾纏,使得學校陷于“無限責任”的捆綁之中。再加之涉及到賠償問題比較隱晦,各高校關于具體賠償或撫恤金額一般不會公開,這更導致在處理非正常死亡事件時缺乏參考,一旦家屬在賠償或撫恤金額上無法協調,善后處理工作難以快速有效的推進。
高校在疲于被動應對事件處置的過程中,往往希望最小范圍的息事寧人,應急管理的恢復措施并不到位。非正常死亡事件在處理結束后變成了敏感話題少有人提及,學校對師生的心理疏導基本流于形式,大而泛的強調生命觀教育而很少了解相關學生的實質心理創傷。對于在非正常死亡事件處理過程中參與認尸、尸檢、殯葬等程序的學校教師及行政人員心理壓力更是少有關注。另一方面,由于心理干預的低效,已有心理疾病的學生極易受到心理暗示,滋長模仿行為。以自殺型非正常死亡事件為例,近幾年來各地高校發生過多起同一學校學生三連跳、四連跳事件,這種短時間內墜亡事件頻發的現象不可否定含有后者對前者的模仿效應,凸顯了學校應急管理恢復工作的不足。
從非正常死亡事件應急管理問題分析可以看出,事前預防、事中處置、事后恢復三方面都存在薄弱環節。行之有效的非正常死亡事件應急管理機制應當是有所側重的,新形勢下,要想找到科學有效的應急管理機制,必須在合理分類的前提下進行預防、處置、恢復三階段多元系統整合。
1.預防自殺型心理疾病類死亡事件
要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入校時開展學生心理健康普查,對于心理危機高危學生予以監控和專業化心理輔導,多創新教育方法,減輕學生面對面咨詢的心理壓力,特別要重視強化對關鍵節點和關鍵人群的心理健康教育。把握好入學季、考試季、實習季、畢業季等容易引發心理波動的節點開展心理疏導,加強與學生家長的日常溝通,對來自貧困、單親、殘障等家庭的學生重點關注,幫助其擺脫自卑、自閉、孤獨等心理困擾,促進積極樂觀心理品質的養成。
2.預防刑事案件類死亡事件
一方面加強大學生法制教育,要多渠道的開展法治教育實踐活動,幫助學生將法律常識內化為法律行為和習慣,在生活中遇到糾紛或問題時,學會用合法手段維護自身權益,冷靜克制不魯莽沖動。另一方面加強大學生風險思維培養,開展以風險防控為主題的安全認知教育,引導大學生養成對所處環境、交際人群進行預判的認知習慣和行為自覺,掌握可行的社會支持系統和緩解危機的行動步驟,掌握自我防護技能,學會如何有效向他人求救,如何自救,以此擺脫風險危機。
3.預防意外死亡類事件
一方面加強學生健康管理,及時排查有高危身體隱患的學生,及時與校醫院、校心理咨詢機構聯絡掌握學生常見疾病、多發病、心理疾病等相關數據,引導學生勞逸結合、合理膳食,掌握的科學體育鍛煉方法提高身體素質。另一方面加強校園建設與管理,加大校園基礎設施及環境的改造,對學生經常使用的教學樓、實驗室、體育設及時更新和修繕,提高管理人員的管理和隱患排查能力,創造安全的校園環境。
1.建立簡潔高效的應急處置機構
危機管理理論認為,危機管理的組織機構設置是危機管理體系構建的基礎[1]。從應急處置部門的機構功能角度可以將其分為決策部門、執行部門、保障部門。
決策部門是應急處置機構的核心,由校長會或黨委會擔任,把控事件處理的總體方向,對關鍵性問題做出快速高效的決斷。
執行部門是應急處置機構的主體,以學生處為核心,包括二級院系和法律咨詢部門。由于二級院系不具備獨立法人資格,無法全權代表學校進行事件處置,因此,應由學校承擔學生管理職能的主要行政部門即學生處作為校方決策的唯一代表,一方面統領其他處置部門,統一指揮和調度,避免功能重疊和處置空白點。另一方面及時將處理進度、出現問題回饋決策部門,便于及時調整,推進事件解決。二級院系作為輔助,負責事發后與家屬的接洽和安撫,以及事件推進全過程中家屬的陪同和溝通工作。法律咨詢部門一方面對外負責和公安、司法部門接洽,協助案件的解決,另一方面對內提供專業知識,厘清法律層面學生的權益與學校的責任,代表校方參與相關訴訟程序或談判,解決因非正常死亡事件引發的法律糾紛。
保障部門主要包括保衛處、宣傳部、后勤處、財務處等。保衛部負責事件處置全程的安保工作,保證校園正常秩序,及時控制和疏導家屬的沖動行為,防止事件擴大化。宣傳部作為校方唯一官方媒體渠道,負責對外輿情通報,制止不實謠言擴散,避免學校處置工作限于被動。后勤、財務部門承擔處置過程中全部的物質保障工作,如家屬和事件處理工作人員的住宿、餐飲問題、車輛的調配使用等具體細節。
2.建立健全高校應急事件管理立法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要深化依法治國實踐,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再次強調要堅持全面依法治國。以《普通高等學校學生安全教育及管理暫行規定》為例,該條例頒布于1992年,距今已有25年多的時間。《學生傷害事故處理辦法》頒布至今也有15年時間,部分內容尤其在涉及賠償的規定方面已經與時代脫節,指導的實際效果大大折扣。因此,應當結合當前社會背景下高校各類突發事件處理的實際處理需求和法律指導需求修訂內容更加詳實、對現實問題的處理更具指導意義的法律法規。不僅要準確界定各類危機事件、提供相應的量化性的法律處置依據,細化賠償標準,更重要的是在明確高等學校法律主體地位的基礎上,進一步厘清在各類危機事件尤其是非正常死亡事件中高校、學生、家長、社會多方的的權力與義務,明確各類突發事件相關主體的賠償等[2],注重聯系實際,以此推進高校學生管理的法治化建設,為新形勢下解決各類危機事件的處理提供法律保障。
1.開展行之有效的心理疏導
從學生的視角來說,要開展撫慰和成長教育,準確通報事件起因及處理結果,消除謠言,引導學生珍愛生命,提升對非正常死亡事件的認知水平,討論思考規避事件發生的有效措施,消除消極的自我暗示,剪斷“鏈式”行為反應,最終保持樂觀的心態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從學校的視角來說,應當重視對教師的心理疏導。由于非正常死亡事件的“爆炸性”,盡管相關教師受到嚴重心理沖擊,但還需要承擔事后繁重的協調和處理工作。因此,應當把教師心理疏導納入應急管理恢復機制中,讓其盡快恢復正常的心理狀態和工作狀態。可以設置專門的教師心理咨詢機構,指導教師掌握心理調適的方法,宣泄哀傷、自責、驚恐等情緒,減輕心理壓力;可以組織輔導員沙龍,探討預防和應對危機的工作方法,分享經驗,獲得同輩理解和支持;還可以組織師生交流會,讓學生理性看待事件的主客觀原因,理解老師管理工作的難度,為教師提供精神關懷和工作支持。
2.探索高校保險制度
學生非正常死亡事件的處理最終都會歸結到落實賠償或人道主義補償的問題。探索高校建立保險制度,保證家長得到必要的經濟補償和賠償,不僅可以減輕家屬的極端情緒,有利于減輕學校壓力,順利開展事件善后處理工作,而且也符合學校人道主義關懷的出發點,有利于追求學生家庭的經濟補償利益最大化。目前我國校方責任險覆蓋面只達到10%左右,多數學校仍處于校方責任險的保障之外。從高校的層面來說,應當健全各類保險制度,有效防范和轉移風險。應當探索普及校方責任險、學生意外傷害保險、學生實習保險、學生體育保險等保險制度,給予財力的支持,多渠道解決賠償經費來源,轉嫁風險責任。還可以探索采用勤工助學的方式為部分特殊家庭學生、心理高危學生繳納保險,實現學校賠償責任的社會化,為合理、妥善處理高校學生非正常死亡事件提供新思路。
[ 注 釋 ]
①《河南省普通高等學校學生非正常死亡事故(案件)應急處置辦法(暫行)》,2013.11.